任广聪
摘要: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别强的学科,本文针对我院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专业基础课设置、课程内容选择和序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校外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及药用植物栽培园建设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探讨,为职业院校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教学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职业院校;改革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药用部位的质量、产量的构成因子及其与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研究制定优质高产、高效低耗之栽培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1]。如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培育一批工匠,大力研究地道药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是一线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1.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重要性
中药作为我们国家优秀文化与传统医学的宝贵遗产,而且已经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都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今“回归大自然”的潮流下,世界各国都将目光转向了中药,研究中藥和使用中药的人群越来越多,而且中药材在保健食品领域也在广泛应用,促使野生中药资源目前严重短缺,中药材原料供不应求,故药用植物的栽培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高职院校,注重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本门学科的实践性特别强,需要学生自己动手,经历整个实践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吃透这门学科,在基于培育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对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贵州省是中国四大地道药材产区之一,药材资源十分丰富,中药材种植在贵州历史悠久,为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省内一批制药龙头企业开展了多种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与规范化基地建设,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型人才更加紧缺。
2.我院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教学现状
2.1未开设专业基础课程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涉及的课程有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态学、养护学、气象学、遗传学、田间试验与统计等。我院没有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专业,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仅仅作为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所以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没有开设,造成学生对基本的基础知识、专业术语,交叉学科知识不能理解,很简单的大田作业问题解决不了,学习困难,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2.2 课程内容不能体现职业特点
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以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而我院教师选用的教学材料基本是以高职院校专用的教材为主,参考本科教材为辅进行备课,而这些教材内容广泛,对岗位需求的知识点不够详细,学习抓不住重点,学生在学习之后,依然无法进行实践操作。
2.3教学方法单一
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教师在课堂上大量给学生灌输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采取单一的“灌注式”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当前岗位需求,也不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2.4 学生缺乏实践
目前我们学校中药专业的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教学计划中,因为实践条件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导致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之间相脱节。
3.教学改革的措施
3.1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
开设本门课程之前,其一,必须有相应的课程奠定基础。比如在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中,病虫害的防治非常重要,如何控制病害、虫害和草害,是提高中药材的产量、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学生需要先学习《养护学》,在了解到病虫害发生与生长发育的规律,认识到昆虫的种类及病害的种类等知识后,才能更好的掌握本节内容。其二,必须根据职业岗位要求,简化基础课程内容并合并相似课程,达到弥补学生基础知识差的短板,也解决职业院校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通过改革,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理解课程内容、掌握专业技能。
3.2选择和序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序化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按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选取课程内容,再将课程内容重构进行序化,形成以工作过程顺序为主开发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特点。一般的授课方式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分开,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再集中时间进行实践练习。而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内容,就是依工作岗位操作过程为标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形成过程性知识体系,这样不但可以减少课程学时,也让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给学生传授中药材生产基地的选择、栽培制度、土壤耕作技术、药用植物繁殖技术、田间管理等知识技能时,必须先了解工作岗位,序化罗列知识点,再结合相关参考资料,选取内容并整理形成课程内容。
3.3 丰富教学方法
一是结合信息技术,虚实融合教学。近年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取得很大进展的支撑下,各学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走进课堂,通过开发APP软件或借助相关课程资源平台、慕课平台等方式,获取教材数字化资源,方便学生课外观看视频学习,课堂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消化、巩固知识并融会贯通。达到课内课外,虚实融合的教学效果,实现了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即可学习的目的。
二是解决问题教学。解决学习问题学习方法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方法,通常包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提出问题[2]。教师可以在讲授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知识时, 尤其对于部分理论知识比较强的内容,尽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比如在药用植物栽培学中,种植的当归如果抽薹开花,为什么质量下降,不能药用?此时教师可用学生最熟悉的萝卜为例,提出萝卜抽薹开花以后为什么不能吃的问题,学生会积极思考,给出不同的答案,通过老师的引导,解决该问题后,举一反三当归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是学生分组讲授法。新教育理念主张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要甘当“配角”,从旁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如何教,更要注重学生如何学,强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因此采取学生分组,自制幻灯片,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讲授,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3]。通过调查分析,学生普遍认为开展大学生上台讲课有意义,认为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内容以各论药材为主,还可让学生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实地调研了解当地中药材市场的行情并进行分析,每个学生都有一次上讲台的机会来介绍他所讲述的中药材新的研究进展或栽培新技术,教师作为最后的点评。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让学生学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语言组织能力及提高思维能力。
3.4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对实践条件要求比较高,不能在实验室完成所有实训,必须要有生产情景的载体来完成实训项目,如繁殖技术、土壤耕作技术等内容都需要在生产基地完成,又如药用植物栽培产地的环境质量控制,包括大气的检测、土壤的检测、水的检测等内容,而学校在设备等方面也不具备开设这些实验的条件。故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掌握栽培技术的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俗语说“黔地无闲草 药香满贵州”,说明贵州非常适宜草药的生长和中药材的种植,近几年在政府的支持和以中药企业带头下,中药材的种植基地迅速增长,如贵州黔东南信邦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的何首乌、太子参、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头花蓼、贵州百灵制药有限公司的太子参等多家制药企业的药材种植基地。这为学校培养学生提供了非常优质的实习实训资源。学生可自行设计试验,在这些校外种植基地实验和观察,记录相关试验结果,总结,分析和讨论一些栽培管理措施对于药用植物的產量和质量的影响。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加深学生对《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理论理解和感性认识。
3.5单独建立实验室,完善实训设备
单独建立药用植物栽培实验室,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训场所,也更加体现出学校领导对本门学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实验室设备的完善也决定了实训项目的开设能否齐全,比如购置解剖镜、千分尺、分析天平、恒温培养箱、培养皿等实验器具以及相关试剂,可便于学生能进行药用植物种子形态观察、种子净度、种子水分、种子活力的测定,种子催芽实验以及药用植物形态观察等基础实验[4]。
3.6建立药用植物栽培园
药用植物栽培园为教学服务,可以满足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及生药学等多种学科的实践,安排学生在药用植物栽培园进行一周的见习[4],让每位学生亲手种下一株药材,掌握种植技术,然后观察药材的生长情况,进行田间管理与质量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等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同时可以研究每种药用植物的形态,生长发育的特性,等到采收季节,学生对药材进行采收,学习采收加工及贮藏知识。采收的药材可作为标本,为中药鉴定学及中药学课程的教学提供实践材料。学期结束后可在园内组织现场种植、识别植物等实训考试,并将其作为实训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因为药材的种植、生长也凝聚了学生的心血,更能促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总之,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按照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工匠精神及大国工匠,紧贴需求,大力大胆的对其教学进行改革,真正培养出企业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徐良.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1
[2]逯莉,刘宇峰.等.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0(2):163~163
[3]贺丹霞,李会军.等.结合大学生讲课谈药用植物栽培学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 2013; 29(2):31~33
[4]白岩,田薇.等.结合科技发展动态提高《药用植物栽培学》教学效果[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8):2026~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