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年的京杭大运河几经历史演变仍岁月悠久,长盛不衰。“国家盛,运河兴”;“运河兴,城市荣”,因此德州借助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一座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典型城市,享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赞誉。新中国的成立后,各级政府对大运河进行了新的规划,德州再次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作为运河沿岸城市的德州经济的发展亦是随着大运河而此起彼伏的。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德州;经济发展
德州位于鲁西北地区,“地处九河津要,路通九省舟车”,京杭运河穿越而过。德州是受大运河惠泽比较早的城市之一,大运河开凿贯通以后,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带来了便利,德州迎来了商贾云集、樯帆如林的繁荣发展机遇。据相关史料记载,乾隆在位期间,德州成为全国经济重镇、南北要冲之区,我国货物的重要集散地,四大水次仓之一。在大运河沿岸形成了林立的商铺,吸引着汉回蒙满等不同民族的行商、坐商纷纷来此经营发展甚至定居,在德州城内形成了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商业区。这种杂居共处的生活方式使运河沿线人民的生活生产发生了明显变化,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习俗和价值形态等在德州运河区域内的交流、融合与发展,营造了多姿多彩的运河文明。
近代以来,由于战争频起,我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经济发展受到国外的严重打压,萎靡不振;同时由于西方先进文明的传入与影响,我国的造船业、航海业、铁路等相继发展起来,于是京杭大运河的航运受到了严重影响,经济重心由内陆转向了沿海地区,这直接影响了德州经济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认识到大运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促进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国家便把大运河的治理与开发放在重要地位。大运河经过不断整修疏浚,很多河段能够通航,大运河的作用越来越凸显。1959年以后,随着南水北调这一工程的开始,重点扩建徐州至长江段400多公里的运河河段,并扩大了运河沿岸灌溉和排涝面积,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1988年底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工程的建成将江、河、海衔接起来,构成了以杭州为中心的,以京杭运河与我国五大水系相连通的水运网。其中京杭运河德州段也在进行维护。1958年夏津县为治理卫运河出工1138人,国家投资14.2万元。1955年,8000人参加卫运河岁修,投资24万元。随着津浦、石德铁路的全线修复通车和京杭大运河的全面疏浚整治,因战争而中断的运河上的物资交流得以重新沟通,许多产品经大运河行销全国各地。我国政府对大运河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运河正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眼中。德州市成为我国东部地域重要的交通枢纽,德州也拉开了经济建设的帷幕。
建国初期,德州市政府把零散的、无组织的船民组织起来,经过整顿具有了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德州航运局就这样成立了。1952年,山东、河北两省合力出资在徐家渡口修建了“胜利桥”。1956年进行三大改造公私合营时,德州航运局新增30艘火轮,加之先前的500艘船,航运局的规模扩大发展也相对稳定。随着胜利桥的建成和德州航运局的投入运营,德州段运河更加繁荣,再次迎来了帆樯林立的发展局面,运河沿岸昔日的繁荣景象复现。运河两旁的茶社、酒楼招牌醒目,物品一应俱全。始建于1890年的又一村饭店,其实只是一个包子铺,因其经营管理有方,包子有嚼劲、皮薄馅多、美味可口,生意特别兴隆。1954年尚小云在德州参加演出时每次吃饭餐桌上必须要有又一村包子。而且当地历史有名的德州扒鸡名扬海外,被消费者誉称“中华第一鸡”、“神州一奇”。
大运河的正常通航使德州农业再次发展起来。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期,1952年棉花亩产增长到44斤,粮食亩产增长到210斤。此后在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到1956年,夏津县的棉花总产达28.52万担,位列全省之首,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植棉先进县”锦旗一面,粮食总产达11584万斤,也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1958年春旱,农民迫切从运河引水灌溉,水利局在卫运河三店、土龙头和珠泉屯试办3处提水浇地约3000亩,从而保证了农业的丰收。但到1965年后卫运河水经常干涸,水运随即停止。
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进步,视野开阔,注重引进外来先进技术发展工农业。但由于沿河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其用水量迅猛增长,航运水源逐渐枯竭,1979年卫运河断航,德州市航运局因此解散。此时大运河对德州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几近于无。
进入新世纪以来政府对经济建设尤为重视,同时对大运河做出了合理的规划,使运河沿岸的工农业用水状况得到改善,德州的农业产量大大增加,农产品供给告别短缺状况,农业生产商品化、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7年,德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03.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达164.73亿元,全年粮食总产552.4亿元,棉花总产21万吨,水果总产51.3万吨,油料作物总产2.2万吨。工业上从国外引进一些先进技术,加上政府提倡的“绿色发展”、“低碳环保”理念的生成,德州市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德州当地的发展状况来推动新能源的发展。如德州的太阳能产业取得良性发展,皇明太阳能集团有限公司是集太阳能光电、太阳能真空集热管等产品研发、检测、制造、营销、推广于一体的太阳能产业集群,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和真空管制造基地。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在德州市顺利举行,德州获得“太阳谷”的称号。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申遗成功,对沿岸城市来说又多了一份发展契机,以大运河为主题的旅游景点相继建成并开放,快速带动了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德州服务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成熟。服务业成为扩张全市经济总量、增加财源、扩大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州市政府制定了运河风景区旅游开发计划,规划目标以发展德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主题,以保护性开发为主,充分挖掘运河历史文化,建成古今文明相交辉映的生态、文化旅游风景区,德州的旅游文化产业蒸蒸日上。德州市政府编制了相应的运河风景区规划,重点规划和建设运河風景区和运河公园。运河风景区全长5200米,经过几次规划建有12个文化景点。天衢四方为运河景区的门户,寒绿园是清代著名诗人田雯的故居,接下来是御码头、运河长廊、盐粮码头,钱庄、当铺、镖行是庙会街的一部分,然后是朴园、长河八十八佛僧寺、澄碧园、德州神采园、小石林、运河雕塑廊。九龙湾公园位于德州市运河经济开发区京杭大运河畔,它的建设以生态文化和运河文化为切入点,突出原生态资源、水文化资源和明清北派建筑特色,为市民建设了一个建筑古朴典雅、环境舒适安宁的休闲活动场所。
四女寺古镇位于德州武城县境内,处于大运河、减河、岔河(古钩盘河)三条河流交叉处,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据史料记载,四女寺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汉代古镇。四女寺在我国两宋期间名为安乐镇,后因四女孝亲的故事而更名为四女寺。四女寺有“九河汇流”之称,历史上的建筑气势雄伟,景物宏盛,一度成为运河沿岸经济文化重镇,享有“德化之乡”之誉。四女寺景区有三大景观:一是复建的四女寺,二是始建于1958年的四女寺大型水利枢纽,到1963年特大洪水后,国家再次提出了对漳卫河治理的详细计划,于1972年对其进行扩建和改造。四女寺水利枢纽号称“北方都江堰”,是我国重要的水利枢纽之一。三是郭氏古墓群,这些都是德州及其周边地区的重要旅游景点。
德州市政府正利用这些天然优势去打造运河风景区,以古运河保护和运河申遗为契机,大力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德州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全面提升城市形象。通过这些旅游景点的开发以及一些发展性政策的实施,德州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总之,京杭大运河对德州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德州经济的产业结构及其兴衰与的运河的兴衰是直接挂钩的。“运河兴,城市荣”,维护好大运河这一伟大工程,利用好大运河的价值,对推动德州各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夏津县志编纂委员会.夏津县志[Z].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2]山东省德州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德州年鉴[Z].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7
[3]王玉芬,王德椿.京杭运河?齐鲁风情(德州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4]陈冬生.明清山东运河地区经济作物种植发展述论——以棉花、烟草、果木的经营为例[J].东岳论丛,1998(1)
作者简介:张聪聪,女,山东临邑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