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珍
只要未来有学校,就需要校长;只要未来学校要成长,就需要提升校长的领导力。那么,在未来学校,校长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领导力呢?
一、校长应具有教育哲学的表达能力
人类总是在对过去的继承和发展中前行,未来的人们将更加关照自我、关照世界,未来应是重塑信仰的时代。未来学校越是开放、越是多元,越是充满流动性、不确定性,就越需要价值引领和信念趋动。
校长应带领未来的学习共同体建构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成为每一位成员的共同信仰和追求,发挥无与伦比的精神力量。
这种价值观源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把握、对生命需求的真切关怀、对教育目标的正确选择。在形成价值认同的过程中,校长既要有自己的思考,提出价值观点,又要广泛征集老师、学生、父母、其他相关主体的意见,再归纳概括,形成一种哲学化的表达。这种对学校价值观的哲学化表达,必须是先进的、正确的,它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应以标识鲜明的符号呈现出来,然后再由此演绎出一系列的文化阐释,形成学校理念文化的系统。这套文化系统应具体化为育人的目标、课程的标准、学习的要求、工作的流程,并体现为校本化的、独特的、简约的话语。
未来学校,真正的文化表达不是理论阐释,而是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校长要带领共同体成员自觉应用这些价值来学习和工作,将之融入知识、融入活动,融入每一个生活的细节,用来修养自己的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形成整个共同体的话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校长要身体力行,做应用的示范和表率、提示和督促。
或许有这样的一所未来学校,它的空间和时间极度开放,它没有固定的学生和老师,它向每一位学习者发布自己的特色课程,根据订单为学习定制者提供服务……在这样的学校里,校长必须成为核心价值观、先进文化的引领者,要把握住国家、社会、学校的核心信仰,用人类正确的文化和价值引领学生成长,从而避免使学校成为一个只提供知识、不关心成长的地方。
二、校长应具有自主办学的治理能力
今天,我们研究现代学校治理,实践管办评分离;未来学校,将有更加广泛的办学自主权,学校的治理应有多方主体,校长、老师、学生、父母、社区……一切利益相关者都应参与到办学中来,享有办学的自主权利,履行相关的义务。校长要带领这些利益相关者通过民主程序建立起学校运行的组织机构,既有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也有监督者和评价者。
自主办学应依据学校章程。学校章程应符合法律要求、学校实际,应有利于学生和老师的发展,能满足各方利益诉求。制定章程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经相关利益者多数通过。章程是学校的法,是学校的行动纲领,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应遵循章程。校长和各职能部门要接受章程执行委员会的监督。
现代学校复杂的管理机构,在未来,将更加趋于简约,由许多的组块压缩为一个点。基于网络、大数据、智能化、自动化、无人监控的服务和管理系统,将大大降低管理的人力成本。
在一所学校里,也许只有一名传统的管理者,就是校长。校长是整个学校系统的唯一固定组织者,负责协调内部(老师、学生、父母)、外部(区域内、区域外、云端)的各种资源,为学生、老师、父母提供服务,请他们参与管理,接受他们的监督和评价。这就要求校长具有更强的自我治理、自主治理、融合治理的能力。
三、校长应具有优质资源的重构能力
未来校长,应是优质资源的发现者、组织者、重构者。
未来学校的教育资源,可供学习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学校内部和过去,还有当下的生活、广阔的世界、无限的未来,不再局限于被确定的知识,可能还有在某个最前沿的领域刚刚被发明出来的知识。
未来学习的内容,既产生于过去,又存在于当下,经典的知识技术、现实的生活能力、未来的创造潜能,都应该列入学习者的备选领域,由学习者根据个人兴趣、需要、计划去自主地选择,形成私人订制的课程单。
如果每所学校都拥有相同的教育资源,就会造成资源的重复和浪费;有网络支撑的未来学习空间,如果不同的资源分别存在于不同的学校,由政府统一提供信息及调配使用,也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校长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能迅速发现这些学校以外的资源,根据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实际进行精选、组织、建构,形成新的学习内容,发布给学习者。
优质资源除学习内容外,还有学习的协助者:教师或可发挥教师作用的其他人。学习者也会成为学习的资源,他们的兴趣点、增长点、缺失點……都可能引发纵深的、系统的学习,成为一种隐含的资源。校长要善于发现,也要帮助学习者建立一种自我建构的信念,能发现自己的优势,把自身当成学习的资源、变作成长的教室。
四、校长应具有多元课程的整合能力
现代课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隐性课程等不同的类型。学科课程是以某一门科学知识为基础构成的课程,是现代出现最早的课程,也是目前中国占比最大、最成熟的课程,小学有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综合课程是以多门科学知识为基础综合建构的课程,我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设综合课程,目前小学有社会、科学两门综合课程。
我国的活动课程又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生活实践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我国从2001年第八轮课改起将活动课程列入课程结构,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目前,小学的活动课程只有信息技术有教材,其他内容则没有。核心课程是指围绕一个具体的核心问题或主题,整合各种资源和多门学科知识形成的课程。目前我国没有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多数学校未开设核心课程,一些学校开展的主题式教学活动、全课程教学实验应属于核心课程。严格地讲,其实核心课程也属于一种综合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学校里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和因素,国家没有课程标准,但各个学校都有不同类型的隐性课程。
传统的学科课程,知识体系严谨、系统,有利于进行标准化、系统化、高效率的学习。但学科课程存在内容脱离生活和现实、学习方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问题。而且,客观世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综合的,人类认识世界、学习的方式也是综合的,这与学科课程的特点不一致。当下的课程改革,强调课程整合,就是为了实现课程的综合化、活动化、实践化,解决学科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国的新课程体系中,在学科课程之外设置了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在国家课程之外允许开设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必修课程之外增加了选修课程。但是学科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比重太小,有的没有教材,甚至没有课程标准,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学习的需求。
未来学校,学科的界限将被打通,学科的整合、融合是必然趋势,跨学科学习、全科学习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将更大。因此,校长要有将各种资源整合成课程的能力,要有围绕核心主题、用项目学习的方式做好核心课程的能力,要有组织、领导全课程学习的能力,要有发现、培养全课程教师的能力,还要有根据学习者需要改造、创造全课程的能力。
为了学术的专业化,未来学校还会有学科课程。校长要有完整、全面、严格地落实国家标准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未来学校的课程不应一成不变,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知识的增加,随时予以更新,包括更新学科内容和增加新学科。
五、校长应具有深度学习的实践能力
未来,需要学习者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这就需要变革课程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是学习方式的综合变革,正是为了培养这些能力。
深度学习,要求教育者把握学科的本质,要求学习者掌握学科的思维方式。校长要成为学科的专家,具有选择教育者、带领老师研究学科本质、学科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深度学习,要求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独特的经验、个体的生活,基于学习者已有的基础和能力,创设丰富的情境,帮助学习者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探究、体验,重新发现知识、创造知识。
深度学习,可以有不同的深度标准,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和多元需求,推荐适性、适才的学习方式和目标,为其量体打造最适合的学习增长曲线,让每位学习者都实现深度学习,达到自己能达到的深度,享受学习的自由和幸福。
深度学习,应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的学习,学校要为学习者提供支架和桥梁,在已有经验和知识之间建立起连接,使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的网络。
深度学习应是运用策略和工具的学习,校长要成为教学策略和工具的专家,开发、引进各种策略和工具,形成一个策略资源库,使学习者根据需要自主选用,提高策略、工具意识和能力。
深度學习的评价应以评价学习、策略、思维水平为主,以评价知识学习为辅,帮助学习者诊断学习策略、思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由学知识变为学思维、学策略。
深度学习的学习方式中,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应成为常态,问题学习应经常使用,帮助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寻求方法、设计方案、解决问题。
六、校长应具有激发幸福的能力
未来,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领导者。管理自己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校长要设计专门的课程,培养学习者主动、积极地管理自我(认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的能力。
未来,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幸福的创造者。校长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习者具有体验幸福、创造幸福、传播幸福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市文化路小学。根据会议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