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梦飞
《奉使燕京总歌并日记》所见江苏运河风物考述
◎ 胡梦飞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一衣带水,交往密切。历史上,越南为中国藩属,例要朝贡。使节出使中国,多有诗文集传世。行文献多为越南使节的诗文著作,记录了越南使节的使程生活,沿途见闻。最早的清代越南燕行文献为1673年越南使节陶公正的《北使诗集》,而最晚的为阮述、范慎遹的《建福元年如清日程》。清代越南燕行文献时间跨度200余年,历经越南后黎朝、西山朝、阮朝三个朝代。燕行文献包括诗集、日记、奏章、唱和诗、送行诗、地理著作等。其中诗集和日记为其重要形式。清代越南燕行文献系统记述了自清代宫廷到广大民间,从当时政治到经济、文化等,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是探索中、越两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交往等领域的珍贵史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奉使燕京总歌并日记》为清乾隆三十年(1765)越南来华使节阮辉莹所作。阮辉莹(1713-1789),越南河静罗山人,年甫二十,即获得乡荐第一名,被授予长庆知府。景兴九年(1748),进士及第,赐探花。主掌科举与国子监多年,官至吏部左侍郎,封都御使。年七十,致仕,赠工部尚书。阮氏于景兴二十六年(清乾隆三十年,1765)受命为正使,北行入岁贡。该书以日记的形式,提纲挈领,记述沿途风光、接待规格、公务诸事,而于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记叙最详。每条日记后都附诗一首至十数首不等,除开篇《奉使燕京总歌》为四百七十句的六八体长诗外,其余几乎全为七律,内容多为流连山水、咏怀古迹及与副使唱和之作,使得本书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同时,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笔者所据版本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越南汉喃研究院合作,历时三年精心编纂的大型文献丛书《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第5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清代越南来华使节朝贡线路主要以广西、湖北、湖南、江苏、山东、直隶的水路为主,阮辉莹使团亦是如此。使团一行先由广西、湖南走水路至湖北武昌,再由湖北武昌顺江东下至南京(当时称江宁),由南京渡江入仪征,在此沿运河北上至济宁,在济宁上岸陆行,经山东、直隶境内至北京;回程则由北京陆行至济宁登舟,再沿运河乘船至南京,然后原路返回国内。阮辉莹对来程记载极为详细。乾隆三十年(1765)九月二十五日,阮辉莹等人抵达江苏运河城市仪征,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由运河进入山东境内,共在江苏运河沿线停留50余天之久;回程时,记载较为简略,未记载具体进入江苏境内的日期,只记载乾隆三十一年(1766)三月初三日抵达济宁,三月十七日,自清江浦入淮安,三月二十七日回到南京。
仪征古称“真州”、“仪真”,运河在这里汇入长江,是通过运河和长江向京畿地区运送粮食物资的重要港口和码头。为解决船只通行问题,明成化十年(1474),工部巡抚郎中郭昇在仪征主持修建里河口、响水、通济和罗泗四闸。阮辉莹在其日记中,对其看到的仪征四闸亦做了记载:“(九月)二十五日,出小河,越杨子大江、八一港,到都会桥,此是仪征县城西门,过头闸、二闸、三闸与东关河闸,闸后有报春楼。自此河道浅狭,官置石闹,障水通舟,制如兴安之陡。自此沿途例无贽见。”扬州历史悠久,自唐代以来就是繁荣的商业都会,名胜古迹众多。阮辉莹在其日记中对扬州的城市庙貌和名胜古迹做了详细记载:“自仪征到扬州六十五里,扬州古广陵城,街市稠广,亚于南京。穿城出拱晟门,柳木参天,可以千计。有隋苑迷楼及二十四桥遗迹,今往往耕得金钗石镜。其天宁寺右行宫,是大儒母,中有董子祠匾‘高明光大’。圃有芍药三十二种,惟金带圆毬者不易得。城南江岸有寺,匾‘哄不得他’,僧众二百余。”
在由扬州沿运河北上的过程中,阮辉莹对其看到的沿岸风景亦做了详细记载。香阜寺地处扬州东北郊古运河东岸的五台山,为扬州二十四丛林之一。旧称“小五台”,相传三国时建寺,隋唐时称五台山寺或香山寺。寺院规模很大,山门在洼字街,故有执更和尚骑马关山门——民间传说。唐兴启年间节度使混战,杨行密破扬州,寺宇毁坏。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僧人野静化募重修,因开凿运河,堆积5个土堆,故称“五台山”,北头地势高于南头,便将香阜寺建在五台山北头运河拐弯处。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南巡时临幸该寺并御笔书寺名“香阜寺”额,又为大殿书“台麓化成”匾额。康熙四十二年(1703)他再次南巡,又赐“名香清麓”四字额。此后,清高宗乾隆帝南巡时,亦曾临幸该寺,并留下诗注云:从香阜寺易轻舟由新河直抵天宁寺行宫,并为香阜寺题诗“绀宇晴空,翠岚浮蜀阜,袛林香霭,禅月湛邗流”楹联一副。阮辉莹记载:“行七里至王台山,江上有香阜寺,匾‘名香清梵’。”
邵伯镇,古称“甘棠”,因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谢安于此筑埭造福于民而得名。邵伯镇位于里运河与盐邵河交汇处,西滨邵伯湖,居运河之要冲,扼江淮之咽喉,水陆交通条件极为优越。自隋代开凿南北大运河后,邵伯日益兴盛。唐宋以后,邵伯已成为“南北舟车孔道,烟火万家.行旅如织”的运河重镇。邵伯湖位于邵伯镇西北,因临近邵伯镇而得名。邵伯湖由古潟湖经长期淤积而成,湖水主要承纳高邮湖来水,并经由运盐河、金湾河、太平河、凤凰河及里运河排入长江,在湖东南里运河西堤建有邵伯闸以控制湖泊水量。“六十里至邵伯镇,昔谢安镇此,筑土堤成田万顷。人怀其德,比于召公,故名。对岸是邵伯湖,渡船可万余只。”
露筋祠,俗称“露筋娘娘庙”,故址在高邮县城南三十里运河西堤,附近有贞女墓。宋米芾《露筋庙碑》载:有女子夜行至此,因妨男女之嫌,而不求宿附近人家,宁居郊野,被蚊食尽皮肉,露筋而死。后人为表彰此女贞节,遂立祠以祀。阮辉莹记载:“道社湖畔有露筋娘娘祠,门牌题‘留芳今古’,殿内匾‘名节芳躅’对联云。”十一月初一日,阮辉莹一行抵达到高邮县城。“县发丁夫三船,共二十四卜,住承天寺。寺制极高且大。”在离开高邮后,阮辉莹等人前往宝应,对宝应城内的忠烈庙、碧霞宫等古迹亦做了记载:“行一百二十里到宝应城。县古名安宜,有忠烈庙,匾‘佑我蒸民’,是祠纪信,俗传最能护童子者。临江有碧霞灵迹,二重门,左祀岳武穆像,殿内匾‘望岳明祀’,后楼匾‘圆通自在’。碧霞娘娘是泰岳禅神,敕封‘天妃元圣’,自此在多有行宫。”
十一月初五日,阮辉莹一行抵达淮安府。阮辉莹在其日记中对淮安府城内的淮阴祠、漂母祠、韩信钓台等名胜古迹做了详细记载:“其淮阴祠匾‘国士无双’,又有双槐李家药室,室右槐树,大可二围,匾‘树此甘棠’,明嘉靖建。经西湖临流是漂母祠,匾‘一饭千金’,前有御诗亭。临湖立大碑,刻‘韩信钓台’,其钓处即城下之深潭。”从元代到明初,运河在淮安东北、西北入淮河,与河、淮连接。运河上建坝,而这一段水流特别迅急,故“逾淮达清河,劳费甚巨”。过坝时,重载之船必须把货物卸下,将空船拖过坝,再把货物装上,既费工又费时。明初水乐十三年(1415),平江伯陈瑄总督漕运,寻宋代沙河故道加以疏浚,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2O里,导引湖水由鸭陈口人淮,为节制水位,修移风、清江、福 兴、新庄四道闸门,舟楫进出河淮,改走此道,这条漕河被命名为“清江浦”,自此运河漕运淮安段由清江浦入淮。清江浦作大运河入淮的主要通道,控制漕运交通,又是往来船只必经转运之处,有诸多官、军、商驻留,城市经济迅速繁荣。阮辉莹在其日记中对淮安清江浦的闸坝情况做了极为详细的记载:“(十月)初六日,到清江浦,有清河县治,不设城郭。江口有龙凤闸,左碑‘清江正闸’,右碑‘清江越闸’。按:明初都燕难于漕运,仍决黄河与淮河二水,八为头江,名曰里河,以通粮道。但水势冲击,上溯颇艰,于更改凿月河分流,名曰越闸。旁有御诗亭云:‘淮黄疏浚费经营,跋涉三来不惮行,曾几堤防亲指划,伫看耕稼乐功成’。”对运河岸边的镇水铁牛,阮辉莹以做了记载:“由清江闸历福兴闸、通济闸、思济闸,闸溯上三草坝山,山里河到外河南头坝,岸上有一大铁牛,铭云‘铁牛作镇奠淮阳,永除昏垫报吾皇’。俗传前代累朝筑堤不就,自铸得铁犀牛镇之,其堤立成。”对于清江浦金龙四大王庙、风神庙和惠济祠等庙宇,阮辉莹的记载亦颇为详细:“外河右岸有御诗亭,亭上有庯,庯有金龙四大王庙,匾‘安澜效祉’。按金龙神姓谢,会稽人,宋末勤王,大战于吕梁,见空中有神兵相助,夜梦天帝封为‘四大渎神’。沿右岸半里,有风神庙,碑书敕封‘清和宣惠风伯之神’。又有天后宫,上殿匾‘福佑河漕’,旁有皇帝行宫,匾‘风帆沙舆’。宫后有望黄河亭,抠衣登临,遥见水势湍奔,波涛似卷,中流清浊相间。回头里河中,帆樯戟列,隐然在突柳中参差如画。”
在淮安乘船北上宿迁的过程中,阮辉莹在其日记中记载了其沿途所见所闻:“十一月十一日,清河县取小船六只,卫递处渡黄河,挽到中流,老班以船尾向前以济,因有黄河早汛。挽十里入支河到杨家庄,溯流而上,至杨家庄左岸接龙王庙,匾‘灵佑中河’。”在行经宿迁运河时,阮辉莹记载了宿迁城内的项王祠、寿天禅寺和宿迁税关:“行一百五十五里,经宿迁县城,城外有项王祠,有虞像在侧,匾‘英雄情钟’。江阜左有寿天禅林,匾‘昙云妙谛’。一路地势旷邈,人村甚远,只有曲麦无他。地树木时,于两岸堤上三四小庐,或是堡房错落,朴陋不有庯舍,但堤路间,柳阳向风尔,县城向风尔。县城临流有宿关税务厂,系是委员所管,匾‘宿迁县关’。”阮辉莹在其日记中还记载了宿迁皂河龙王庙:“五十里到皂河口,与盛老行,后诣金龙庙谢风。查自杨家至此二百三十五里路。庙临黄河岸上,正殿匾‘福佑荣河’,中门匾‘五色云生’。”在乘船由宿迁北上的过程中,阮辉莹记载了他所看到的邳州运河风情:“一路两岸村烟左右,各有堡房。拽夫逐驿更换,过猫儿窝,行七十五里,左岸上有望母山,接梁王城堡,俗传讲山腰是梁王城,不知何朝代,但存遗址。”十一月二十一日,行十里,经山东、江南石碑界,阮辉莹一行由此进入山东境内。
京杭大运河联结着中国与世界,成为外国人观察中国物质文明和地域文化的窗口。江苏段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最古老的河段之一,现在在南北物资运输、南水北调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学者对朝鲜人、日本及西方国家使节的旅行日记利用较多,对于越南使节的燕行文献却长期缺乏关注。阮辉莹使团从南京渡江,由扬州沿运河北上,途经仪征、扬州、邵伯、高邮、宝应、淮安、宿迁等地,共在江苏境内停留达数十天之久。江苏运河沿岸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从其言谈举止中我们亦可以看到其高深的汉学水平及其对中华文化的向往。这些记载和描述在丰富和拓展江苏运河史、城市史研究的同时,亦可为后申遗时代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