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猴年鲈乡节气笔记(上)

2017-06-09 08:45:02轩窗主人
江苏地方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芒种小满

◎ 轩窗主人

丙申猴年鲈乡节气笔记(上)

◎ 轩窗主人

“天人合一”,节气为农历特色,也是乡土中国、农耕社会的文化命脉。时代在变迁,记忆在磨灭,而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所携带的乡韵,始终流转并萦绕。

农历重农事,重节气。而节气与气候、物候,与节日、习俗紧密关联,它是传统生活的文化指南,具有中国人特有的“气节”。2016年底被列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立足中原黄河流域,但对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江南也是包容、贯通的。太湖之滨的吴江,历来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面临全球气候变化、生态压力,保护乡土,守护家园,刻不容缓。

2016年,农历丙申猴年,笔者试图实地实录下苏州市吴江区节气印象,聊寄一分“莼鲈之思”,且存一份“节气档案”。(说明:因“春分”节气忽起兴,故缺失三四个节气实录,小憾。)

春风“春分”

春分日,天晴好。春衫一领,踏青去。

郊外,潜在的工地,大块的“圈养地”,农人见缝插针种上的庄稼生长着,如百衲衣,春意一染,倒也色彩斑斓。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吹面不寒,风掠起的不光是岁月的鬓发,还有年少的追逐。花开满坡,花香漫野,故园回梦中。

小河畔,柳树三两株,吐出一簇簇嫩芽,如雀舌。可惜不成行。油菜花,万众一心,盛开到极致。那么的金黄,仿佛一片片金铂在闪光。那么的铺张,又如一池涟漪在荡漾。但,总有些孤寂,有些后继乏力。小小的蜜蜂,花粉样金黄,嘤嘤嗡嗡,采了这朵,不知道该再采哪朵。它们也是游击队员,游走在促狭的城乡结合部,做着断断续续的田园梦。好在,基因坚定,遗传单纯。

于是,在一腔腔柱蕊间,我搜集到了爱与骚动的信息,那是春天的深呼吸,气息芬芳。蝴蝶来了,是那种极不起眼的菜粉蝶,小小的形体,仿佛素描简笔勾勒成。有白色的,有黄色的,热闹地乱飞。

大豆沉稳、憨厚,矮实的枝干支撑起一丛丛大豆花。豆花如蝶(胜菜粉蝶),黑红相间,仿佛一串蝴蝶集栖枝头,也似一群顽童藏身树后,探出黑漆漆的头颅睁大黑亮亮的眸子。豆冠上未展开的嫩叶,卷成一只只小喇叭,蜂一鸣,蝶翅一扇,说不定真会唱出天真的童谣。而叶腋间偶尔树起的“豆耳朵”,不解风情,准在偷听着一阕“蝶恋花”词或那首儿歌“春天在哪里”。

豌豆青如碧玉,她是少女,纤秀,袅娜。花朵玲珑,似蝶,风一吹,几欲乘风起舞。瑟瑟抖擞,楚楚动人,禁不住想起杜牧的诗句“豆蔻梢头二月初”。

荠菜,度过春寒,此时已枝拔地面如桅杆,花满枝头似繁星。荠菜花洁白,小米粒大小,一点点一粒粒,在春天的原野上,悄悄渲染花事。借用随园主人袁枚的一句诗,当为“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民间则有谚语“三月三,荠菜开花及牡丹”。那是后话,大致到清明时节,但不远。

芦苇,那大片大片蓬勃的芦苇啊,在春风骀荡中,在百花争艳中,大大方方地枯,大大落落地憔悴。生命的秩序、大自然的安排,从来就这样怡然地轮流与轮回。该荣时欣欣向荣地荣,该谢时坦坦荡荡地谢。河堤下,垂钓者守着一方水面,不也是守着一段时光?风掠过,鸟惊起。鸟落下,“雨”骤起。芦苇荡中从来生机勃勃。那些鸟,精灵一般,快速得让你辨不清,数量多得更是让你数不清。那该是麻雀?脑中莫名闪现出“蜂鸟”一词。无穷的远方与无数的眼前景象,都有关联。春分,表明名副其实的春天名正言顺地到了,东风压倒了西风,枯了芦苇穗须也如旌旗,齐刷刷一律向西展。夕照下,昂扬,别样生动。仿佛听到了蛙鸣声。事实上,惊蛰一过,地气一暖,万般生灵皆灵动。

暖暖的空气中,充溢着淡淡的花香,也飘飞着说不出名的小飞虫。忽上忽下,忽在前忽在后,搞不清是看花了眼,还是飞虫们被花香熏醉了。窜改一下唐诗,打油作:“今日偏知春气暖,虫影飞透视网膜。”

小麦,青青的麦苗儿在哪啦?记忆在扫描,我在守望。菜花黄金甲,麦波绿茵场,背景定格在“春风又绿江南岸”。衬着菜花的黄澄澄,大面积作铺垫的准是麦苗的绿油油,成熟后就是一望无际的“麦浪”啊!

不觉日落,轻雾霾,寻不见晚霞。回城,新修的马路一条条。道旁的樱花、垂丝海棠开得绚烂,好似花烛下披戴起凤冠霞帔。大朵大朵的玉兰花则如灯罩,今宵要开爆。

前接惊蛰,后接清明。春分在三春之中,昼夜等长。

“谷雨”不雨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农历三月,三春的最后一个节令“谷雨”,春意浓到枝梢头。

总给人美好的遐想,也给人美妙的享受。谷雨时节,雨,则雨水丰沛;晴,则晴日鲜朗。春笋依然潮涌,春茶纷纷上市。追逐春风,是童年的风筝;追随柳絮,是饧眼初开的杨花。

梧桐路,树色凝碧。风吹桐叶,叶底悬挂的花球随枝摇曳,状如杨梅,又似小铃铛,可惜摘不到,而眼帘则不时被飘下的桐花掸刷。桐花焦黄,状似雪似荻似柳絮,无才思也罢,有愁绪也罢,只管任性抛洒。“谷雨之日桐始华”,是否指此?

老街市河,杨柳系舟。柳色渐老渐恼人,杨叶正青正俏眉!且小憩,一丛丛迎春花藤如小绿瀑,又如垂髫垂挂石驳岸,花枝披拂,花事未了。活泼的小黄花如蝶招展,柔曼的细枝条似竿垂钓。风过,落花水面,辨不清是麦青色的杨花穗,还是茶叶般的杨树叶。流水无声,光阴淡淡。

城中公园,东风浩荡,满目翠碧。樟树叶油光闪闪,小草小花簇簇拥拥。湖面如展绸,地面似布毯。都是春意闹的。鸟儿脆鸣,犹有应和,那是不远处的园中鸣禽。一丝触动,苏州动物园正在搬迁。多少的记忆,将随东风西逝。

“雨生百谷。”“谷雨”节令,农耕时代与农事紧密关联。这时节,得雨水浇灌,作物们一个劲地拔节生长。油菜结籽了,麦苗抽穗了,大豆豌豆甜蜜蜜孕起了豆荚儿。待布谷鸟一声召唤,春耕春种,割麦插禾,一片忙碌。那样的景象,过滤掉艰辛,回望,似乎还带了些田园牧歌的动人况味。

对“谷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这样注解:“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三月,当然指农历三月,公历四月。“雨水”亦为节令,早春二月,春萌动。“谷雨”的物候为:“初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其中“鸣鸠”即指布谷鸟;“戴胜”亦为鸟名,出现在桑林中预示蚕将生、蚕事将至。

回到居城生活,冬青树绿叶滴翠、红叶吐焰,更壮观的是树冠上缀满“花球”,花球蓬若花菜,而花粒细如苔米,用“天女散花”形容之,不为过。女贞树,也称冬青子,挂戴起一串串紫亮的“葡萄珠”,令人口齿多情,错乱生津。也罢,还是去泡一杯“雨前茶”,附会一下“天雨粟,鬼夜哭”的传说,“谷雨”的文化意蕴将异常饱满。晚来风愈急,谷雨不雨,当有大雨。

“立夏”吃夏

记得“立夏”,是念念不忘吃蚕豆。立夏时节的蚕豆,如得号令,激情满怀,直奔餐桌。炒豆子,青葱悦目,盛在白瓷盘中,恰如“碧玉妆成”;嫩豆子,总有一股甜香的气息,淡淡的,柔柔的,乳儿一般。最可口的炒豆子,当是现摘现剥的本地小种豆,急火油煸,稍焖,出锅撒上一把细杆葱末,色香味聚合,那种鲜而糯的入口感,诗意的描述可能就是“初恋的滋味”。

蚕豆饭,“妈妈做的饭”,记忆深刻。那时糯米不易得,因而糯米蚕豆饭实为立夏日的最大期盼。但母亲们总是心慈手巧,总会在恰当的时候满足孩子们正当的要求。当年,乡间只有土灶与铁锅,做蚕豆饭得放食盐,这一来,饭就有些“乌”,再加上糯米粘性,因而,立夏日的那顿蚕豆饭,常常吃得满村的孩子满是乌唇(顽皮的小孩还故意吃成个大花脸),那是满足,是骄傲。今天,糯米充足,而且还真有一种“乌米”,如此做出的乌米蚕豆饭,想必更胜一筹。岁月如风,回首,忽然悟出当年母亲们所用的伎俩:一糯米中不动声色掺加了粳米,既节约成本,又最大限度让孩子们撑开肚皮吃;二蚕豆饭省去了下饭菜!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气象意义上,立夏标志着夏季到来。物候层面上,立夏预示着植物们成长并向成熟挺进。湿气、暖气并作,于是,田间的蝼蛄开始鸣叫了,接着蚯蚓开始吐泥了,再接着黄瓜等葫芦科植物开始挂果了。这就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说的“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立”为“始”,承上启下。作为春天的总结与夏季的开启,此际系“青春季”,处处给人“初长成”的充实感。这时的绿变翠了;竹笋拔节而为新竹竿;柳絮飘尽,油亮亮梳理成长发辫;芦苇抽新芽,齐刷刷站立酷似兄弟连“愣头青”。漫步太湖畔,你会发现一切都在汪汪地生,旺旺地长,每一根植物纤维都是一根饱满的吸管,吸管中汩汩涌动着成熟的渴望。

“立夏看夏”(从立夏作物长势预见夏收形势)。田野里,小麦在灌浆,油菜在结籽,蚕豆、豌豆、赤豆们排着队在等采摘。

“万物并秀”。林圃中,小桃树结起了小毛桃,毛茸茸,青涩有如青橄榄;枇杷举起了枇杷掌,掌上的果子不免显得腼腆——去冬那场彻骨寒显然让稚幼的花芯很受伤。小小红枫如小小少年,俊俏的叶片无忧无虑享受着风;新生一代的银杏神采飞扬,苹果色的小扇叶奋发图强抗击着雨;最是那随地铺展的凌霄花,藤蔓好奇地攀爬上树半腰。如果是晴日,如果是和风,苏州湾的波纹也许细腻得如宋元画师的工笔画,而对面的“吴山”或许真会像唐诗宋词所比拟,多情地向你“点点头”(注意不是“点点愁”)。

回到大道,樟树筛下一层层颗粒花粉,黄黄的,香香的,小米粒状。一时想入非非,煮一下,不就成了香喷喷的小米粥。

猴年“立夏”日,公历5月5日,笔者所在地苏州吴江,前夜风紧,上午阴,下午持续大雨,气温摄氏24度。有意思的是,立夏前一日,天晴朗得让你驰目骋怀;后一日,则日照强烈而“大雾橙色预警”,天地间如蒙了层密织纱,一时成“溽夏”。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那是当年,借口而已。现在条件好,有冰箱,有空调,有多元多彩的选择,要疰夏也难。不过,立夏日吃个新腌的咸鸭蛋还是件愉快的事,这与吃蚕豆一样,归结起来,该叫“吃夏”?

“小满”雨漫

“小满”日。晨起,微雨。下午,雨不歇,越下越大,但终不至猛烈。阴晴不定,风雨无时,这就是“入夏”景象。难怪农谚云:“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采桑娘子喜天晴,种田阿哥要雨天。”

趁雨疏,小区一转悠。见,草木翠碧,淡然承雨;垂柳稳重,悄然拂水。雨似吻如轻风,洒扫枝叶浓密处,沙沙有声,点点染色。枇杷黄熟了,大地湿漉了,光景好宁静,风景好幽静。

“四月蔷薇满篱台。”一片翠青,周遭繁花。池塘的菱藕族想必感应了,叶片早早地写意于水波。睡莲的叶子呈含蓄的“田田”状,仿佛待字的处女铺展开梦的床褥,叶间举缀起玉雕般莲花,有白有红,瓣瓣玲珑。雨,如磨盘,殷勤播撒,池面遂被打磨成朦胧镜面,“小满”含蓄美。

菜圃中。番茄开着小黄花,茄子开着小紫花,南瓜的叶蔓亲切而霸道地辟出一条绿色通道。可爱的是嫩嫩的红苋菜,小姑娘一般;青葱的是青辣椒,精神抖擞。包菜衬着苍蓝的阔叶,生菜展示着童话色彩的苹果绿。黄瓜挂出了手指般的瓜条,蒜苗则抽出独角辫式的蒜薹。许多叫不出名的野草庭树开着沉着的花,而许多的花儿开始孕育圆满成熟的梦。小满,汩汩浇灌年轻的子房,悄悄膨胀夏日的期待。永不满足,也是孜孜追求于满足。“小满大满江河满”,雨多情,汁充盈。“小满无雨,芒种无水”,因果关联,缘分天定。生命之源,有水就有生机,小雨催化小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此节令,北方夏熟作物趋于乳熟后期,江南鱼米乡则拉开了“夏收夏种”序幕。“小满小满,麦粒渐满。”一眼望去,田野上,小麦杆青穗黄,正在冲刺最后的饱满。油菜收割了,蚕豆收获了,豌豆鼓鼓披“黄裳”。阳光雨水殷勤,玉米茁壮成长,土豆生机勃勃,新一茬黄豆迎风招展,新一代芦苇飒爽英姿。芋艿叶柄玉润,茭白叶脉璧清。杂草蔓延,粉蝶低回。

小满物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麦秋指麦熟——秋者,百谷成熟之期。“小满”尽处乃“芒种”,麦熟,故曰麦秋。

小满时令果蔬:黄瓜、樱桃、蒜薹。清炒蒜薹,浓香而爽口,不亚于初春韭菜。樱桃,玲珑水果,常被好事的文人意淫成古典美人的小嘴,但其色其味其形着实美妙。

太湖蚕桑地,小满茧收时。《清嘉录》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盛泽乃绸都,素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之美誉。许多年前,我曾于此教书。那时,年轻如春蚕,诗情似吐丝,可惜没成锦绣气候。近年,小满时节,古镇之先蚕祠开张“小满戏”,细雨丝丝,歌吟徐徐。为祭蚕,为庆贺蚕茧丰收,“小满戏”不拘形式,不限曲种,持续十天,只为歌唱劳动,歌颂“小满”时节根植大地徜徉天地的预兆丰收——小满。

小满夜又一夜雨,梦中犹闻作物咕咕饮水声。“小满”雨漫,“芒种”忙种。

“芒种”忙踵

“芒种”忙。多芒的麦要抢收,有颖的谷要抢种。“双抢大忙”,忙到脚后跟(踵)打后脑勺。为“芒”而“忙”,为丰收而流汗为播种而奔走,值得。

当年包产到户,农忙时节,总要回乡下帮衬父母干点“旱活”。其间,揉油菜籽,割麦脱粒晒场。尤其是割麦,骄阳下眼底芒放光,茫茫然。割毕,腰都直不起来。芒种时节,油菜籽翻晒后要出售,大豆、豌豆们轧闹猛等待收藏。水田漠漠,播谷栽秧,月光下涌动蛙鸣一片。那种情景,真叫芒种忙到“踵”。

前续“立夏”,后引“夏至”,二十四节气中,“芒种”雨量丰沛,气温飙升。若艳阳高照,一准光芒四射。

2016年“忙种”日,公历6月5日,近端午节。受厄尔尼诺影响,前期连续雨,间有暴雨。气候凉爽。是日,笔者所在苏州市吴江地区最高温度摄氏26度,天气晴,难能可贵小艳阳。

适逢周日,“芒种”郊探,不见农田但见“绿地”。春已成长为夏,木本的、草本的绿色植物增了分浓翠,因而也就多了分迈向成熟的澹定。池塘中睡莲的花蕾托出了水面,青春的芦苇旁添了三两只小野鸭嬉戏。浮萍宁静,菱叶玲珑,应和着鸭娃天真的碎啄,荡起丝丝缕缕若隐若现的涟漪。一阵风过,鸟鸣声四起,广阔的湿地野趣横生。“布谷,布谷”,那是布谷鸟在宣告,它栖居在何处呢?水鸟冷不丁划过眼帘,它在寻找什么?路面上,灰黑色的毛毛虫在急急爬,我知道它们来自于收割的麦地、菜地与忙而不乱的“芒种地”。

小河水满,田间沟渠中的水一定在汩汩地流,不舍昼夜。农人见缝插针经营的菜圃,眼下最为热闹,也最富生机。棚架上,黄瓜一波一波开出小黄花,金灿灿;豇豆一挂一挂晾出小成果,碧澄澄。地面上,番茄初结的果子好青涩,而茄子深紫的花苞多含蓄。山芋苗一垄垄,恰如记忆中排队上学的小学生;玉米秆初长成,当为低唱着《九九艳阳天》的小英英。地莆、南瓜,各自为阵,铺展开一块块绿毡毯。芒种时空,所有的秧们、苗们都忙着书写成长日记。而粉蝶、豆娘(小蜻蜓)点缀其中,忽上忽下,忽荡忽泊,尽情抒情。

蒜薹老去,顶一茎开花的球,蓬勃如牡丹;野菊好胜,集束起一个个小花盘,绚烂如繁星。苋菜挤挤挨挨嚷着夏天到了,而芋艿的叶柄不动声色,伊在孕育白露时节丰腴的篇章。啊,毛豆子烧芋艿,八月的好口福!

水牛,白鹭,风吹草低。一时恍惚,漠漠水田呢?城镇化号角声激昂而无奈。

望梅止渴。芒种时令,江南入梅,有杨梅鲜甜,可青梅煮酒。芒种物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这里的“鹏”指伯劳,感阴而鸣;反舌鸟喜学舌,此际感应到阴气反而停止鸣唱炫耀。自然界就这么安排,奇妙否?

后记:麦田尚在翻耕,种谷尚在“秧田”发芽,想来栽种还有些时日。“忙种”不必忙到踵,农业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机械现代化。

“夏至”蝉知

夏至,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表明真正的夏天真正到了。闷热,行走室外,一运动,遑论劳动,汗渗出。

2016年夏至日,公历6月21日。笔者所在苏州市吴江区,日出时间4:54,日落时间19:04,气温摄氏26至33度,连续大雨后居然放晴,傍晚又忽然来一阵“太阳雨”,如此情景,正合唐诗所吟“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吴江地区本月18日入梅。入梅前为“芒种”,麦收而稻迟迟不见栽;入梅后紧接“夏至”,稻秧移栽雷厉风行,即刻完成。农事看天,急不得也缓不得,要的就这刻。因而,要么“农忙”,要么“农闲”。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简单而永恒的循环,印证着乡土社会可靠的规律与观念——细水长流,耕读传家。

夏至日前,才入梅的江南雨水一发不可收。这是好事,庄稼生长汩汩饮水,作物成熟汩汩灌浆。然,过犹不及,过度为“淫”,雨水过量则物“发霉”。尤其是麦粒,一返潮,黄曲霉素生长,芬芳梦破裂。还有宅式蜗居,夏至的闷热兼入梅的发霉,让情感跟着湿漉漉,怎得爽?

湿地。杨柳垂水,遮不住的繁盛,早有一二耐不住寂寞的早熟蝉高声宣言,应和的是小兄弟“yes它”。这样的唱和,让人忍俊不禁,同时忍不住生发童年的乡愁——知了叫了,“水假”到了(暑假一无牵挂水中游)。芦苇翠碧茂密,如此意气风发,如此众志成城,怎能不联想起孙犁笔下的白洋淀。

郊外。依然圈划着开发用地,依然被农人惦记着的浅塘荒陂。水浊浊满池,小荷擎举翠翠“弱冠”;青萍济济,蜻蜓点点。瓜棚,满缀菜果。丝瓜妖娆,黄瓜肥硕,豇豆披拂,扁豆艳丽。棚架下,茄子紫得发亮,早毛豆珠胎暗结,高粱抽穗了,冬瓜南瓜西瓜北瓜不约而同尽望乡。

又见白鹭,水田漠漠,夏至时节,该是一片连一片了!

前接双抢“忙种”,下接炎热“小暑”。“夏至”,处夏季正中间,为“仲夏”,阳极而阴生。物候为:“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鹿角阳性,至此际阳转衰,开始代谢脱落;蝉俗称“知了”,暑气一激作慷慨鸣;半夏为药草,喜阴,仲夏生于泽畔。

“夏至”,古称“夏节”,既是节气,又是较早确立的国家节日。周代始,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天祀神仪式。《史记·封禅书》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日多雷雨蛇虫,民间不免多有禁忌。《清嘉录》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细想一下,祛时疫,讲卫生,不亦正当时。

“冬至饺子夏至面”。新麦登场,夏至时令食品,首选自然面点。山东凉面,无疑为“苦夏”“疰夏”一族网开一面。丝瓜、苋菜、咸鸭蛋,开胃又爽口。午后,来一盏冰镇绿豆汤,啖几颗火焰般的新鲜荔枝,品尝中“消夏”,岂不妙哉!

“小暑”迎暑

“夏至”过后,接力赛一般,气温越来越高,但“暑气至此尚未及也”,故只是“小热”,节气名“小暑”。

出梅(梅雨季结束)、入伏(三伏天到来)。在雨量、热量的双重鼓动下,农作物普遍进入茁壮成长期。玉米抽出了雄赳赳的雄穗,早稻秀出香喷喷的稻花。

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初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鹰始击。”形象刻画了一条壁虎式往上爬的“热力线”:从吹来的风热烘烘,到蟋蟀躲到墙角避暑,再到老鹰远离地面展翅高空。节气渐趋“大暑”,气候终成“大伏”。

2016年“小暑”,农历六月初四,公历7月7日。气候飘忽不定,笔者所在苏州吴江城区,晨雨,转晴,似又雨,上午倒也凉爽;下午,不见日而日光炫目,闷热,气温至摄氏31度。也难怪,此际“梅伏”交替、旱涝交加。记得口号“立足抗灾夺丰收,防涝抗旱两打算”;辨味谚语“伏天的雨,锅里的米”。一正一负,天人各半。

沿城区松陵大道,蝉声扯成一长线。梧桐叶浓翠繁密,早为夏日苦行人作好遮阳准备。道边河池,芦苇一片“愣头青”,荷花四处“盖头碧”。依依垂岸柳,青青河畔草,还有那黄豆、那山芋、那凝碧聚珠的芋艿叶,小暑把绿色植物那些小小的心事都催化成熟。闪入湿地深处,设若暴雨骤降,真疑似观赏热带雨林风光。

东太湖“苏州湾”,扯不断的梅雨让湖成了水汪汪满盈的大水盆。眺望边远,景成一线,真担心“线”若一没,水会不会汪洋外溢。监测报告:太湖水位达4.1料,超警戒线1米,太浦河10个水闸全部打开。实地踏勘:贴水观光道淹没,标志性景观“阅湖台”只剩熠熠闪光造型架,如波中鲸鱼宁静浮。“独一无二”的太湖号游轮泊在湖心岛,远望似乎已登陆。也好,纠缠的雾霾退却了,空气质量冷不丁暴个优。站在吴江望吴中,一湖之隔,再隔不断青山绿水,再模糊不了七子山、三山岛和实景呈现的“姑苏新貌图”。

天空一如水洗,水作绸缎铺展。醒目的“苏州湾”石碑下,几个外来民工的小孩在戏水。听得小姐姐对小弟弟说,以后我在这里打工,你就可以在这里玩啦。

玩什么?一时茫然。开发商左右的地盘,一边是欧洲景观;一边是非洲景象。绿色的安全网林立,现代化楼宇拔地而起;狗尾巴草蓬勃,纷飞的红蜻蜓能否融入雨后的彩虹?

突然出现指示牌:苏州湾体育公园。尚处“在建”。而,湖光云色;而,小河曲径;而,错落有致的高尔夫球场;而,蜿蜒起伏的塑胶跑道;……健身足矣,爽心亦然!

可惜,还是没能看到水田。想来白鹭会守望。双季稻不种了,“芒种”栽下的晚稻也该根正苗直、分蘖发育了。梦中的棉花啊,可曾铃儿叮当响!

水汹涌,灾无情。大坝决口、村庄被淹、龙卷风、泥石流……无穷的远方与无数的人们都与我们休戚相关。相信,信心与力量会战胜一切。《清嘉录》载:“小暑日雷鸣主潦,俗呼‘倒黄梅’,谚云‘小暑一声雷,依旧倒黄梅。”好在,这一天,苏州地区岌岌乎然终不曾雷鸣。水将退,天晴好。

接下来,“六月六”,龙宫晒龙袍,而民间将晒书、晒衣了。

至于食,“六月六,裹只馄饨落一落”。清热解暑有西瓜、绿豆、酸梅汤,时令佳肴有丝瓜、酱茄、“六月黄”(面拖蟹)。

小暑意味入伏,“伏”意蕴阴气藏伏。烈日骄阳,人易出汗疰夏厌食,于是,酸酸爽爽的泡菜纷纭登场。而以新收小麦为主角的面食不啻为盛夏美食另辟蹊径,苏北地区习俗:“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大暑”大热

暑,热也。“大暑不热,五谷不结。”大暑大热,好极,但总难熬。

仿佛蹦极,2016年节气“大暑”,从梅雨季的“溽热”态,唿啦一转,切换到三伏天的“烧烤”模式。

整整31天,苏州地区夏雨热烈。直到7月20日才出梅,而7月22日即入大暑。“大”表明热度,也显示着暑的莫大威力。是日晨起,即30摄氏度,推窗,日炫目,天空热烘烘灰蒙蒙。行走广场,足底地气蒸腾,汗不觉湿背。大暑,大碗喝茶,大把出汗,淋漓酣畅,久违的大快。

贮足了雨量,也吸收足了日照能量。绿色植物苍翠一派,那是沉淀的绿,也是孕育生长的极致。

农家小菜院,丝瓜、冬瓜、南瓜,竞相举放喇叭状黄花;“喇叭”探出院墙,似在宣告又一茬瓜果孕结了。丝瓜悬在藤上,冬瓜藏在叶底,南瓜有扁有长有荡在架上有卧在地面。还有地莆、豇豆、扁豆。扁豆留给我的记忆最生动,如天边的火烧云。当年,我们要攀爬上屋面采摘。这种豆,乡间称之为“羊眼豆”,若用荤油(仿佛羊油最佳,孙犁散文中有记述)煸炒,再加入黄豆酱一焖,那个味,既有蔬菜的鲜爽,还有鱼肉类的腴美,真奇妙。

小镇公园,壁上的爬山虎,虎虎生机。无论雨淋淋还是火辣辣,爬山虎细密的叶片总为斑驳老墙敷贴上一层活泼泼的绿阴。池边的迎春花,蓬勃繁盛,此时节简直成汹涌绿瀑,一挂挂,直泻水面。水面上,荷叶田田,微微起伏。那是风、是波、是绿绸覆波,是“无穷碧”泊在别样热烈的暑气中!更妙的是,池边的一方芋艿,舒展着扇贝形的阔叶,也是碧碧,也是田田,两者接连,难辨彼此。伶俐的川条鱼,鳞片闪闪亮,悠游乐。

柳条老了,无力垂挂。而蝉儿正健,群情高涨,乘着午间36摄氏度的高温,它们在高枝上引吭高歌。“知了——知了——”,彼伏而此起,声嘶而力不竭:恰似一条扯也扯不断的“音波”,那么多情那么没商量地拉扯在头顶。也许,这正是“大暑”气概。

赤诚坦荡,挡不住,躲不了。好在梧桐有担当,大树好乘凉。忽闻鹁鸪声,低沉,旷远。眼前不禁浮现出绿油油的水稻田,耘苗,莳秧,低头可见水中天。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

依稀蛙鸣,高楼抬头,犹见圆月一轮,朦胧金黄。风在窗外游荡,热的,断断续续。手机显示,夜11时,气温33摄氏度,依然“黄色高温预警”。依稀忆起当年乡场上星空下,男男女女老老小小,光着膀子摇着扇子,集体乘凉的粗犷场景。

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大暑物候,“初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三候,大雨时行。”无非是热,是赤日炎炎,间或“忽必烈”式的太阳雨。湿地与乡野日渐消亡,萤火虫少见了,而捕捉萤火虫进城制造什么“萤火虫节”,那简直是戕害。

“冬补三九,夏补三伏。”一般而言,大暑天胃口,包括情绪,不会上佳。有些人还会“疰夏”甚尔“中暑”,因而大暑时节也最需要“涵养”。

食补有两类,一类是以热补热,如鲁南地区有“喝暑羊汤”习俗;一类是以凉济热,较常规常见,如广东大暑吃“仙草”(凉粉草)。姑苏风雅,多喝绿豆汤,用“盏”,冰镇;而一小碗白米粥、一小碟酱菜、一小盘清炒时蔬(或冬瓜咸肉汤),也不失为一顿清清爽爽的“苏暑餐”。另,大暑吃“伏肚”,据说能养胃。成家前,母亲总要买上一二只猪肚,让我们在大伏天养养胃,也开开胃口。

至于养心,白居易有诗曰《销夏》,可一鉴:“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心静自然凉,暑后有立秋!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芒种小满
小满
芒种忙防暑 夏至苦养心
中老年保健(2021年6期)2021-08-24 06:55:04
农事 芒种
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07-28 06:28:08
农事·小满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6-26 00:46:36
芒种
厦门航空(2019年6期)2019-06-12 02:25:02
小满
二十四节气之芒种·夏至
二十四节气之立夏·小满
épis presque pleins
泽草所生,种之芒种
火花(2015年6期)2015-02-27 07: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