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军
〔摘 要〕板梁古村孕育于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其建筑装饰艺术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对其建筑装饰形式以及内在文化意蕴的研究与解读,有助于传统建造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也有助于现代设计对传统艺术符号的借用、提炼与转换,为发展中国本土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板梁古村 建筑装饰 艺术特征
一、板梁古村民居建筑概况
板梁古村位于湖南郴州永兴县高亭乡,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古时郴州丛林密布,地广人稀,土著居民极少。自秦朝打通连接湘南和粤北的“骡马古道”到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大量汉民迁入于此。为了适应当地生存环境,保障家族安全,湘南地区产生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单姓同族村落形态。板梁古村是单姓氏族聚居的村落之一,全村同宗姓刘。因深受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双重影响,板梁古村倚山环水,随坡就势,其建筑采用传统中轴对称手法,按照封建礼制要求,进行布局与设计,并利用天井空间作为活跃因子丰富空间。此外,因板梁也是金陵县重要集镇,直通现在桂阳、耒阳的重要商埠之地。明清鼎盛时期,随着商品经济交流频繁,文化相互融合,其建筑形式与装饰也承袭了徽派民居、岭南民居与客家建筑的造型元素和特点。总之,受特殊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影响,板梁民居既保留了远古移民信仰的遗存,反映了族群变迁的文化聚散、变异与重组,也兼具湘南地区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板梁古村建筑装饰特征
装饰是建筑构成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筑物的性质和地位,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物质生活[1]。板梁古村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演变与世代耕耘,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其建筑装饰在技艺与表现形式上既秉承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之精髓又具有自身的特色。
(一)意蕴丰赡的装饰题材
板梁民居装饰题材非常广泛,大多表现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事物,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纳吉祈福类题材,如在窗花雕刻中,常见以多籽的葡萄、石榴、丹桂、莲蓬等植物,以及繁殖能力强的鱼、老鼠、鹿、麒麟等动物寓意子孙繁茂,绵绵不绝;蝙蝠乃为长寿之物,且“蝠”与“福”谐音,因此,两者结下不解之缘,蝙蝠亦成为民间“福”文化的形象代表,木雕中也常见将两只蝙蝠相叠表示“福上加福”,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寓意“五福捧寿”,蝙蝠与寿桃、缠枝组合为“福寿连绵”;此外还有柱头圆雕石象、石狮饰以如意祥云,寓意“吉祥如意”等,这些装饰与传统民俗文化高度结合,突出表现了作品“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创作理念以及平衡生动、圆满吉祥的民俗文化特征。二是历史戏剧情节、神话传说、小说演义、寓言故事等题材,如“二十四孝”“李逵探母”“包公断案”“渔樵耕读”等,无不起到“贬恶扬善”“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三是直接表现当地人民现实生活的题材,由于板梁古村产生于农耕社会,人们的思想、审美情趣、价值观念都与山水土地息息相关,因此,在其建筑装饰中出现许多人们熟悉且喜闻乐见的事物,如表现耕种、收获、纺织、放牧、狩猎等现实生活场景,以及花鸟鱼虫、鸡鸭牲畜、蔬菜瓜果等题材,集中反映了人们热爱生活,淳朴自然的精神品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
板梁古村建筑装饰中,民间艺人在不影响构件使用功能上,因材施艺,综合运用木雕、石雕、泥塑与彩绘等多种装饰技法。木雕、石雕主要依附于建筑构件上,不但具有装饰作用,还具有保护功能;泥塑与彩绘主要起装饰美化作用。由于建筑材料与构件部位不同,以上装饰手法也不同。木雕较易雕刻和拼接,因此在板梁建筑中被广泛应用于房屋的门窗、斗拱、梁柱、梁枋、飞檐、屏风、隔扇等所有组成部件,并结合浮雕、透雕、圆雕等雕刻方式,使工艺布局层叠错落、繁而有序;石头运输和雕刻难度较大,在板梁民居装饰中始终处于附属地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主要运用于门墩、台阶、柱础、抱枕石等承重部位。秉承实用至上的装饰原则,在建筑承受力或易磨损的基础部位,通常不做复杂的雕饰,多以浅浮雕为主,即可达到装饰目的,又可以保证承重能力,而对于非主要承重部位采用高浮雕与镂空雕等手法重点装饰,以增强浮雕的艺术效果;为了增强造型和空间视觉效果,屋脊、檐口、门楣、窗楣以及墙面主要采用泥塑装饰;在山墙正面檐口下方主要运用彩绘,题材多为花鸟、山水、书法等,富有浓厚的书卷气,不仅丰富了建筑外观,也提升了建筑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图1)
(三)形态生动的艺术造型
一个民族造型观念的形成,总是受这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民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影响。这些不但影响该民族人们对客观物体造型的观察和认识,也影响这些民众的造型审美和应用方式[2]。板梁民居始建于宋末元初,受宋代文风影响,装饰构件主要以线造型,这些线条细腻清晰,流畅奔放,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花草,都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又因板梁建筑装饰由民间工匠所作,他们未经专业化艺术熏陶和美学教育,其造型均源自人类最本真的自我观照与情感表达,遵循“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理念,本能地表现对天、地、人朴素的敬畏和美好生活的祈盼。因此,其装饰造型往往不是将视觉印象直接进行复制或模拟,而是根据他们自己的观念与目的,运用夸张、变形、删减、拼接等手法对事物进行提炼与修饰。具体表现在:人物刻画不注重五官表情,也不拘泥于人体各部位的长短比例,而是强调境界的再现和寓意的表达;其它动物、花卉、植物的雕刻也是以神取胜,以韵见长,整体造型精美细致,繁而不乱。再次,板梁建筑装饰作为建筑构件而出现,其构件本身就有一定的形状,对装饰构图有一定的限制性。因此,工匠们在这种条件所限的画面创作时,需要利用限制,因形制形,正是这种装饰的适形性,使得板梁建筑造型与装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图2)
(四)不拘一格的構图方式
板梁古村建筑装饰深受我国传统绘画的影响,讲究“经营位置”“应物象型”。其装饰构成根据主题需要反复推敲、精心安排,为了凸出主题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合理地采取删繁就简的方式,不以真实的场景为限制,而是注重“情”的传达和心理时空的效果。在整体布局上时常超越时空的限制,在咫尺之上把动物、植物、人物、几何图形同时组合在一个画面上,多视角形态的刻画和多时空形象的融合,使每个面都成为在整体造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形成多角度的审美特点。以隔扇窗的布局为例,正中间采用一个较大的主体形象,四周都以格条和小的装饰形象点缀画面,使画面形成一种向心的态势,形成了一种空与空、空与实、空与点等对比效果,使门窗雕刻艺术在平面布局上营造出一种空灵之美。此外,因深受古代“中和”审美观念的影响,板梁建筑装饰讲究圆满对称,凡事讲究双数,认为对称代表平静与祥和,偶数蕴含平和与完美之意,如常见的龙凤、狮、鹤、鹿等。在具体装饰中,多为左右对称分布状态,给人以稳定和平衡之感。(图3)
作为地方居民生活的“容器”,板梁古村的民居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而不衰落。它不仅是历史长河中散落在民间的优秀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湘南地区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地域造物思想与艺术成就的载体。对其建筑装饰形式以及内在文化意蕴的研究与解读,有助于传统建造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也有助于现代设计对传统艺术符号的借用、提炼与转换,为发展中国本土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许亮.巴渝传统民居建筑与装饰特征探微 [J].装饰, 2004.11.041
[2] 陈卫民.试论中国传统图形的造型观念[J].电影评价, 2009.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