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链行动目前还不强制要求企业按照白名单进行采购,采纳与否完全是企业的自愿行为。
如果没有环保职能部门严格执法,以及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切实推动,谈绿链行动没有太大意义。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林志伟
2017年6月5日,第46个“世界环境日”,距离“中国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以下简称“绿链行动”)落地正好一年。
时间翻回一年前,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以下简称“阿拉善SEE”)、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商策略联盟、全联房地产商会、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科”)及朗诗绿色地产(以下简称“朗诗”)共同发起了绿链行动,意在通过这纸民间绿色契约,撬动中国房地产行业在材料供应商那一端的绿色采购。
从最初倡议发起的48家中城联盟企业,到目前共有89家房地产企业加入了绿链行动,约占行业规模的17%。“我们大概用6000亿的采购权影响上游的供应商,不绿色,不采购。”6月5日,朗诗董事长田明在报告过去一年的工作进展时说道。
良币驱逐劣币
“这是一场针对房地产产业链、良币驱逐劣币的行动。”朗诗采购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
据绿链行动官网资料,绿链行动通过发布不同品类的供应商白名单,推动房地产行业的绿色采购。加入该行动的房地产企业需提交合作的供应商名单,独立的第三方将对合作供应商的环境表现进行评估,并将环境表现良好的供应商纳入白名单中。企业需要对合作期内未进入白名单的供应商提出整改要求,同时在招标过程中应给予在白名单上的供应商优先合作的政策。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环境政策专业副主任施涵教授从1993年开始从事中国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工作。他告诉南方周末,我国不少企业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工作方面主动性较差,像绿链行动这种国内企业自愿发起的环境行动基本为空白。
整个绿链行动希望帮助重视环保工作的上游供应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扭转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竞争。朗诗负责采购的相关人士表示,“中国房地产行业过去十几年粗放式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上游供应商的兴盛。时至今日,产能过剩等难题在钢铁、水泥等产业内日渐凸显。然而一些没有采取环保措施的上游供应商,通过压缩这部分成本进而低价中标获得市场份额,扰乱了产业链的市场秩序。”
生产过程要环保
这并不是房地产行业的第一份供应商“白名单”。
2014年2月,万科首次发布《2013年度合格供应商名录》。万科建筑研究与工程采购中心(以下简称“万科建研中心”)告诉南方周末,每年万科发布的合格供应商名录都会引发行业的高度关注。2016年3月22日晚9时,万科周刊微信公众号发布了2015年供应商“白名单”,12小时后该白名单的点击量超过10万。
绿链行动同样寄希望于白名单这一形式,往回追溯成品的生产过程,将供应商的环境表现作为进入白名单的重要依据,以此推动房地产行业的绿色采购。截至2017年6月5日,绿链行动前后两次共推出重污染控制(钢铁、水泥、玻璃、涂料)、铝合金无铬钝化、木材来源合法化、木制品甲醛控制和保温材料HBCD阻燃剂控制五大品类的绿色采购方案。
朗诗负责采购的相关人士说,目前大多数房企在选择供应商产品时,无论采用的是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更多关注质量标准。“质量标准只能说明(供应商)产品质量过关,而很难鉴别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来源是否合法,生产加工过程是否使用了某些有害物质、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是否达标……”
青岛新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地”)是首批加入绿链行动的房地产开发商。该公司采购经理郑兵告诉南方周末,加入绿色供应链前,新地在验收环节主要关注从合作供应商那里采购产品的质量,不太关注供应商的生产过程是否绿色环保。
作为白名单发起方之一,万科认为开发商如果能只采购不对环境造成污染或能有效控制污染的供应商的产品,就能带动起上游供应商对环保的关注,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2016年初,上述五家机构开始联合筹划绿链行动。从想法萌芽,到行动出台,前后历时半年。
其间,选择何种品类、采用何种绿色采购标准成为工作的重点。朗诗采购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五家发起机构负责人讨论决定首批绿色采购方案以达到国家环保标准为基本要求,一方面充分评估生产端的实操性和应用端的成本承受能力;另一方面,避免过高的标准导致另一种形式的‘垄断。”而采购品类的选择,则主要依据其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在房地产的采购链条中,钢铁、水泥等对环境的影响最大。”
确定标准和采购品类,这一流程前后花费了3个月。在随后的一个月里,万科和朗诗在企业内部对选取的品类进行了测试。证明其可行性后,朗诗和万科的采购负责人“开始在房地产圈子里找同盟军,与七十多家企业的采购负责人建立了一个微信讨论群,介绍并鼓励加入这项行动。”
最终,71家房地产企业的董事长同意加入绿链行动,并在《行动宣言》上签字盖章,承诺选择一至两个品类进行绿色采购。
白名单从何来?
2017年3月22日,首批白名单(钢铁、水泥)正式公布,共有143家供应商入选。而起初进入首批白名单的钢铁、水泥供应商共有150家,在公示期间,7家供应商因发现存在新的环境违规记录或未有工商注册信息等原因,被移除出白名单。这份白名单背后的技术支持方,是一家成立于2006年的环保公益研究机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
IPE依托已有的蔚蓝地图数据库,监管品牌供应商的环境影响,推动有环境违规记录的供应商进行整改及公开整改结果,至今已为一百多家在华品牌商提供绿色供应链服务。
IPE绿链行动项目负责人谭博文告诉南方周末,首批钢铁、水泥白名单评审规则的制定,主要依据已有的数据库和与专业环境咨询公司共同研究制定的企业环境风险分类方法。其官网显示,蔚蓝数据库目前包含全国各地环保主管部门发布的环境违法公开信息。
从着手编写,经过专家论证环节,再到2017年1月公示,历时近半年。如何保证既揪出排放污染严重的害群之马,又保证大部分供应商的正常运作,是一个难把握的度。谭博文告诉南方周末,评定供应商的环境风险,两个主要的依据因素就是供应商过去发生的违法事实和环保部门所采取的处罚手段。在目前的判定标准中,IPE将供应商分为四类,其中近三年内没发现有环境违规记录的供应商被列为第四类,直接进入白名单。而这一类别起初并没有被单独列出来。在论证环节,“专家认为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程度差别和各地执法部门的精细程度等,如果企业近三年没有环保部门发布的环保违规记录,则可以对它不做过多的追溯”。
其余三类供应商若希望进入白名单,除了需要对近期发生的环境违规记录做出说明,并提供完成整改的证据外,视环境风险级别需提交不同阶段的达标排放的证明文件。
同时,考虑到各地信息公开程度差异,IPE在评审规则中加入了信息公开系数,供应商的环境风险则由事实超标次数与所在省的信息公开系数的乘积而定。
在首批白名单的评审过程中,谭博文带领团队用时五个月将开发商提供的超过600家供应商进行了去除重复、工商查询等信息清理工作,并审核了清理后的三百多家钢材、水泥企业。最终有近一半的供应商未能进入白名单,其中多数因为在近一年里,存在违规排放的环保记录。
同时,由于数据库并不能保证穷尽所有企业的环境表现数据,为了保证其全面性,谭博文除了将供应商名单放入数据库内进行检索外,也会以企业名称为关键词,在企业所在地的环保局、环境NGO等平台上再进行深入检索。
而在评审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则是企业名称不一致。谭博文说,“首先,环保部门发布信息时的企业名称有可能和工商注册名不一致;其次,开发商提供的供应商名称也有可能和工商注册名不同。”由于大部分开发商不直接接触供应商,因此过半提供的供应商名称过于模糊,或者供应商名称发生变动,而难以在数据库内进行信息匹配。
谭博文只能通过工商查询等操作进一步确定供应商,并避免发生错误。辽宁一家钢铁企业于2017年更改了公司名称,而当时他收到的仍是曾用名,在未能检索到违规记录后,将其列入白名单中。后来经工商查询发现,这家已更名的企业仍存在较多的违规记录,于是将其移出白名单。
IPE也会对白名单进行动态管理。谭博文说,他们以每周一次的频率对数据库内的白名单进行检索比对,以进一步核查是否存在违规记录。同时IPE也正在开发一新功能,以期能实时报告企业新出现的违规记录。阿拉善SEE在全国各地资助的环境NGO也会对供应商进行监督,将发现的违规行为知会IPE,IPE随即把信息录入数据库,并把相关供应商从白名单上移除。
阿拉善SEE绿链行动项目负责人卢之遥告诉南方周末,在首批白名单公示期间,各地的环境NGO共投诉了10家供应商的违规行为。
绿链行动的挑战
施涵教授跟沃尔玛、宜家等跨国公司讨论开展绿色供应链的动机时,通常得到的回答是“这一行动的目的在于减少成本”,而中国企业的回答则是“参加这一行动会增加成本”。
某房地产企业负责采购的人士告诉南方周末,公司加入绿链行动前,担心实施绿色采购后将带来新的成本。而这,也是部分未加入该行动的房地产开发商的顾虑。
谭博文表示,首批钢铁、水泥供应商白名单发布以来,只有朗诗和万科两家企业的供应商向IPE提交了整改报告,并对近三年的环境违规记录作出相关说明,这一数量不超过40家。朗诗也通过邮件、发函等方式与未进入白名单的供应商进行沟通,行业排名靠前的供应商反应较为积极,但也有一些消极对待的供应商,未作回复。朗诗相关人士这样告诉南方周末。
新地在加入绿链行动时,选择了三个品类进行绿色采购,并已将首批白名单的评审准则纳入到企业的采购标准中。郑兵坦言,“绿链行动的大前提非常正确,但同时要有正确的方式去推进。”
郑兵向曾经合作的供应商介绍绿链行动,但最终未能劝服其加入。她同时透露,某铝型材供应商此前为万科的供应商,应万科的采购标准做了铝合金无铬钝化处理,但与其他没有这块要求的企业合作时,就不做这项处理。而下次竞标为万科供应商时,再加上这项处理工作。
施涵教授表示,随着环境执法力度的加强,环境风险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从这一趋势来看,这一行动将降低开发商的成本,而不是增加成本。”如果绿链行动能扎实推进,让注重环保绩效的企业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最终它们也能以更低的成本提供绿色产品。
然而,要帮助中国房地产企业走出这一认知误区,不能让少数的带头开发商去承担暂时的成本上升。如何吸引更多的行业领头企业加入,施涵教授认为这是绿链行动需要努力的地方。“如果没有相当规模的领头企业去落实,这项行动会难以为继。”
作为一项非官方行动,卢之遥告诉南方周末,绿链行动目前还不强制要求企业按照白名单进行采购,采纳与否完全是企业的自愿行为。每家企业在加入前,都会签订合同,承诺选择一至两个品类进行绿色采购,但目前整个绿链行动尚未建立起跟进机制,确保开发商真正落实绿色采购。
绿链行动在初期仍以倡导为主,号召开发商响应发布的白名单,按照白名单进行绿色采购。“目前企业能有意愿加入,并开始一些实际行动,就是很好的开端了。”卢之遥表示,目前已有几家开发商将白名单的评审标准纳入招标合同中,也希望通过这些“模范企业”能起到带动作用。
与此同时,相应的鼓励机制也正在建立当中。卢之遥告诉南方周末,绿链行动目前考虑与绿色金融结合,“如果环境表现好的开发商和供应商能得到经济上的优惠政策支持,相信是一个很好的鼓励机制”。
不过,在施涵教授看来,绿链行动目前已具备产生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开发商的采购部门成为推动这项行动的主导部门。施涵教授从2014年开始关注绿色供应链对中国企业节能减排的影响,他认为,“如果在绿链行动中,采购部门没有起主导作用,那么对这项行动能否落实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甚至有漂绿的嫌疑。”
绿链行动的核心是使环保要求成为企业采购决策的影响因素,施涵教授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仍面临许多困难。“开发商必须了解自身的整个供应链,不仅是一级供应商,并且清楚地知道供应链上的环境痛点在哪。更重要的考验是,有多少供应商最终因为这个行动而开展了整改措施。”
而政府部门的“大棒”角色,被施涵教授视为绿链行动能否落地的一大决定要素。如果环保部门不能严格执法,以及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切实推动,谈绿链行动没有太大意义。“有时你会发现各地环境执法部门情况不一致,环境表现和管理水平都较差的地区,企业存在环境不良记录的概率反而小,而有时发达地区的企业不良环境记录反而多。”
其次,政府部门能否与绿链行动直接合作。如给予表现良好的供应商一定的社会认可;提供技术援助,帮助企业提升环境表现和能源效率;甚至能针对供应链上所取得的节能减排效果给予一定的经济激励。那么,绿链行动就更有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