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风格合唱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探析

2017-06-08 16:10陆徽
艺术评鉴 2017年7期

陆徽

摘要:流行合唱是近些年来才开始盛开在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融合了从前传统艺术价值和现代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因此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研究。尽管流行合唱在我国兴起时间相对比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相当惊人,主要在年轻一代人中比较受欢迎,并以不同的形式和媒介在社会中传播。本文将从流行合唱入手,以对当今多元化的流行风格合唱作品为研究对象,对某些流行歌曲改编而成的合唱作品或者音乐剧等进行整理分析,从多方面分析这些作品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总结出我国流行风格合唱艺术作品的几点特征。

关键词:流行风格 合唱作品 艺术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J64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8-0080-04

一、流行风格合唱的概念、由来与发展现状

(一)来源和定义

1.流行风格合唱的来源

以前,合唱表演每两年都会在世界各地举办一届流行风格合唱的音乐会,从第一届世界合唱大奖赛开始,分别将比赛按性别、按年龄阶段以及按高低声部和合唱规模的大小以及音乐的类型将比赛分成8个组别:流行音乐组包括爵士、福音和灵歌、不同流派的爵士和流行音乐等。第二届在亚洲成立合唱比赛,与世界合唱比赛不同的是,亚洲合唱比赛将宗教音乐组、爵士组、福音和灵歌组另辟组别,使流行音乐单独成为一个分组,并明文规定:在流行音乐组,演出内容允许涉及流行、摇滚和娱乐性等音乐作品,这些音乐合唱作品代表的是合唱音乐流行的大众主流。世界合唱比赛以及亚洲流行合唱这一等权威赛事都较为全面的彰显了世界合唱艺术的多元化。2010年,流行合唱发展到国内,并于2010年7月在绍兴举办了一场流行合唱,在当时的合唱表演当中,流行通俗合唱音乐被广泛的带到舞台上被听众所认识到,同时,这也是那个时期的流行音乐潮流走向的反映。而且自从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大赛增设合唱组别之后,“流行合唱”这个词便在中国的流行及合唱领域悄然而生。它的出现,印证了当今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传统音乐、严肃音乐相融合的特点,也为现在的流行合唱增添了更多的有趣元素。

2.流行风格合唱作品的定义

在查阅了大量有关流行合唱的资料之后,笔者发现,在艺术界,现在依然没有对“流行合唱”有一个比较正式的定义。因此,大部分的人认为,流行合唱就是将流行歌曲改编的合唱。不过针对目前的音乐发展情形来看,流行歌曲改编而来的单一形式的流行作品不再被认为是流行合唱;相反,另外一种概念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就是流行合唱作品应该是具有现代气息的,可以有多种表现手法为基础而进行改编的流行风格作品合唱,并能以丰富的表演形式表现出来。

(二)发展现状

说起我国土生土长的合唱艺术,要从我国的多声部民间歌曲改编谈论起,在大部分國人的心中,如果论及土生土长的合唱,大致也只有“专业艺术合唱”的概念,这个概念实质上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是我国的作曲家在借鉴了西方的合唱形式以及作曲技法而创作出来的一系列合唱作品,追溯到源头,大致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创作了这些作品的作曲家、作词家或者演唱家有冼星海、光未然以及黄白等,比较著名的作品有《黄河大合唱》《长恨歌》等,当今音乐文化艺术的日新月异,导致各种各类的风格合唱也受到了高度重视,除了之前被定义的“专业艺术合唱”之外,中国合唱发展史上出现了许多的民歌合唱、儿童和青年合唱、戏团合唱以及流行风格合唱等,但是在前半期,流行风格合唱可谓是惨淡经营,不被人看好的,对比当今世界的流行风格合唱,我国的流行风格合唱作品可谓是捉襟见肘,相形见绌。而且在目前的我国合唱舞台上,流行风格合唱的演绎相对还比较少,即使有也是昙花一现,发展不起来。后来的流行风格合唱作品,大多数演唱者都是挑选大众比较熟知的流行歌曲进行演绎,并在原来歌曲的基础上加入了其他歌曲的元素,运用从西方传过来的传统和声、复调等作曲手法变成多声部的合唱作品,这些歌曲严格意义上并不算是流行风格作品原创,但是其优美的曲调,易于传唱,因此便成为了大众音乐,比如《弯弯的月亮》《我的中国心》等。另外,在演唱技巧上来看,传统的合唱主要以美声为主,要求合唱者的音色要相近,音域要相同,吐字要清晰。大家都知道,流行歌曲最终得以高速发展主要表现出来的一个特征就是个性化,高于传统风格合唱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演唱流行风格合唱作品人物的音色方面。但是,归结起来,我国目前的流行风格合唱和传统美声式的专业演唱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太大区别,主要在于作品呈现在大众眼前的包装效果,正所谓的换汤不换药。

综合以上阐述,不难看出我国流行风格合唱作品的现状:视觉艺术效果的单一化,由于作品自身的特点和传统合唱演唱所表现的特征,导致目前我国流行风格合唱作品的表现形式太过于呆板,有些演唱者在舞台上放不开,对于像一些西方摇滚乐的改编合唱表演,不论是舞台效果,还是流行风格作品合唱在演绎中的表现手法上都难以与西方相媲美。

二、流行风格合唱作品的特性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一)流行风格音乐作品的特性

1.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流行音乐之所以能够一直被流传传唱主,要是因为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而且一般都取决于日常生活、音乐成分鲜明,形式易于让人接受,更多人喜爱它的原因是因为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能够接近年轻人的生活,或者可以诉说年老人群的心情。所以说,流行合唱音乐作品具有很强的群众参与性,加之某些文化认同感,就形成了人们对音乐艺术文化的感统深受。所谓合唱,顾名思义,就是很多人组成的表演,由曾经的贵族才能享受到的合唱聆听变成了大众平民也可以享受的音乐,这种群众性参与的艺术活动,范围广而且普及性较高,能够折射出强大的集体发展潮流和凝聚力。

2.娱乐性

娱乐性是流行音乐本身发展的艺术性功能,通过合唱形式的演出表达,使得大众能够通过演唱者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提供一种轻松的氛围,并能够促进听众自我调节、自我娱乐,梳理自己的感受,具有娱乐性的合唱类别的流行风格作品更能够凸显出大众文化特征。提及娱乐性,流行风格的音乐作品在这方面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合唱的“娱乐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西方基督教在我国早期甚至古代就传入进来,并在中国萌芽生根,之后便根据这些文化特色创作了多种“学堂乐歌”,比如《旗正飘飘》等,那时候的作品在曲风和创作手法以及和声的编排上相对单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懂得享受生活,这就导致了娱乐在人们心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行风格音乐作品创作的趋势向娱乐性发展,这个娱乐性没有降低人们对流行音乐的关注,反而使更多人参与到流行合唱作品的创作当中来,古往今来,很多让人难以遗忘的流行音乐合唱作品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支持,正是因为这些作品具备了高雅、轻松、愉悦人的特点,使欣赏者获得娱乐带来的美好感受,从而达到超然的艺术效果,并将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一直传递下去。

3.媒体性

除了上面两种特性之外,流行风格音乐作品还与当今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媒体性。时下的流行风格音乐正透过多种媒介向广大群众传播着音乐艺术的价值体验,很多作品的创始人通过媒体被大家熟知了解关注,有时通过了解的作词者或作曲家的心境,反而更加能够体会到这些作品给大家所传递的东西。另外,多种门户媒体开始让流行风格音乐的合唱作品走向大众视野,比如在CCTV综艺频道创办的《梦想合伙人》《欢乐喜剧人》还有东南卫视的《欢乐合唱团》以及北京卫视的《跨界歌手》等,都将流行风格的音乐合唱展现在大家面前,体会艺术的丰富与美好。

(二)流行风格合唱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

1.善于运用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

很多合唱作品将音乐写作手段与运用织体表现进行对比,展现出合唱音乐作品立体完整的艺术形象。如傅庚辰的《红星歌》齐唱二部合唱的和声织体进行曲,展现了红军长征不怕艰难险阻的形象,在唱到长夜里时,运用混声四部的对位织体,把革命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给展现了出来,并塑造出一个完整的革命者音乐形象。然后是合唱作品旋律线的对比,《怒吼吧黄河》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所作,整首歌运用四五个声部,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音调、不同的音色、进行纵横交错的对比,通过领唱与合唱音量、音色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展现了真实的农民生存状况,将农民民不聊生遍地呻吟以及民族苦难历史通过以上的对比,更加强有力的彰显出来。

在某些作品当中,节奏对比被多次运用,并且主要表现为以下形式:首先,密集型节奏与舒缓型、舞蹈性节奏与抒情性节奏对比,这两种对比都表现出了不同的音乐情绪,如比才的《波希米亚人之舞女》,为我们表现了柔美舒缓的氛围,而其他声部则由相对密集的舞蹈性节奏与之形成对比共同塑造出轻歌曼舞的音乐画面。最后是合唱流行音乐中的节拍对比和速度对比。黄白改编的合唱作品《落水天》就巧妙地运用了节拍对比,作品中第一段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巧妙的进行了对比,由四三拍子改编成第三声部和第四声部的八六拍子,用不同节拍的同步组合好似两个合唱队在一起演唱,使作品独具魅力,也更丰富艺术感染力,更好地为表现音乐服务。其次,速度对比:陆在易改编的《满江红》整首词重,将原来两大段的原曲式结构进行保留,第一段速度较慢,音调刚劲而浑厚,感情昂扬而壮烈,令人震撼。将拉索的双四部混声无伴奏合唱、回声、巧妙的利用合唱声部与回声声部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创造出了遥远回声的空灵感、让人情趣盎然。

综合上述可知,流行风格合唱作品当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是对比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让听众能够感受到合唱艺术的重要价值和艺术美的感知,当然,在合唱中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时,要注意对比指的不是对抗,互补不能排外,在保留每件作品独特性的同时,又将多件作品相融合,互相配合完成合唱,这才是不辜负创作合唱作品作曲家或者作词家的音乐智慧和艺术价值以及音乐所带来的财富。

2.善于运用舞台舞蹈来展现合唱作品的艺术手法

从实践和理论角度来分析,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是舞蹈艺术的基本,在大型舞台音乐表演当中,舞剧角色、动作与音乐三者是密不可分的。说到合唱艺术的表演,人们第一时间浮现的大多是四人或是五人的表演,呈长方形或是梯形排列的合唱队员。长期以来,让这二者能够互相融合是无数舞蹈家和歌唱家的梦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音乐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这对于舞蹈编导工作和音乐创作有着莫大的推动作用,也间接促进了舞剧的发展。

在我国,不少合唱团挣脱了传统的“城墙”站立式的演唱方式,演唱方式开始与合唱作品相结合,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听觉的单一感受,出现了听觉与视觉综合的立体感官感受,并且将演绎合唱艺术以自然、轻松的表演方式来表演,舞蹈音乐创作出现了大爆发时期,富有新疆韵味特色的动感舞剧《青春舞曲》,主要以新疆特色文化为背景,融合当地独有的乡土乡音,开创了将青春特色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特色音乐。在舞蹈比赛中,一批优秀舞蹈音乐脱颖而出,第七届“桃李杯”比赛中,《俏花旦》《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和具有浓厚历史特色的《无名花》音乐创作,都很好地与舞蹈构思相结合,给评委和观众带来了极大地震撼,因此均获得大奖。

在儿童舞蹈表演中,《小荷風采》的出现,完美的将舞蹈和音乐相结合,在作品创作和演唱中着重以儿童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为中心,展现了儿童生动活泼的形象,孩子们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视觉和听觉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在享受的艺术过程中,也感受到了聪明智慧的陶冶和启迪。山西的《黄河娃》在舞台表演中敲打大小不同的鼓、镲和小钹,舞蹈很奔放、热烈,在这样的合唱当中充分展现了儿童是祖国的希望,这所有的一切都能表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国家对舞蹈艺术的发展、音乐合唱水平的提高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优秀的舞蹈音乐是舞蹈中的积极因素,并能够为合唱音乐表演添彩。

总之,在舞蹈艺术中音乐将永远是舞蹈的最亲密伙伴,不管是从历史发展轨迹来看,还是从目前我国流行风格音乐发展的趋势来看,舞蹈和流行风格的音乐依然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又融为一体,并且在今后长期的合唱音乐作品创作中是不可忽视和不可分隔的特殊关系,只有认清它们之间的特殊关系,我们才能创造出好的流行风格的合唱作品,并配之以丰富的舞蹈艺术。

3.增加了众多的和声声部与其他的音乐元素

传统的合唱作品中所运用的平稳和声进行,在当今这个音乐表现手法丰富的社会,单一的合唱演绎方式似乎不能促进听众在听觉上更强的吸引力,为此,作曲家开始往流行合唱中加入色彩性和声的运用,即运用副属和弦(副属和弦是以某和弦为临时主和弦而产生的临时属和弦)、替代和弦(替代和弦是指被用来代替某一和弦的另一和弦或一组和弦,常用主和弦替代、下属和弦替代、属和弦替代和变体和弦替代)及离调手法,使音响效果更为丰富,音乐更加具有张力。《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主题曲《菊花台》,之所以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正是因为歌曲中运用了民族风味的“变宫六声宫调式”和级进的旋律。

通过研究众多流行合唱艺术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我国许多作曲家在进行流行合唱音乐作品的创作时,由于掌握了流行音乐的创作特点,因此往往会将民谣、拉丁、雷鬼、爵士、布鲁斯等音乐元素融入到作曲风格中来。我国大陆地区流行音乐初期的主要探索作品《军港之夜》,就很好地打破了当时“以革命题材来进行音乐创作”的局面,使我国流行音乐在发展和演唱方面有了革命性的变革。《军港之夜》经过作曲家的不断改编,融入流行合唱作品的元素,将布鲁斯风格融入其合唱旋律,这就为原来的创作风格注入行的灵感,同时也将人们记忆当中呆板的水兵形象变得更加活泼、生动。以我国陕北民歌为创作素材的著作《春节序曲》,在进行创作音乐作品时采用民间秧歌的节奏、音调相结合,也做到了家喻户晓的流行程度。经我国著名交响乐指挥家金巍改编之后的《春节序曲》,则成为了一首混声流行合唱作品,既保持了歌曲原来风格,也在音乐中加入爵士乐这一流行元素,在听觉上给人极大地震撼,变得更为活泼、轻松,更能够彰显人们迎接春节的那种喜庆、祥和的气氛,同时也很好地表现了时尚、青春这一元素。

参考文献:

[1]周国歧.咨今中国流行风格合唱现状探究[J].北方音乐,2012,(11).

[2]许梦.浅析中国流行合唱的风格特征[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2年.

[3]杨柳.论我国流行合唱的艺术风格[J].艺术之窗,20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