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铮
一、知识网络
二、融会贯通
(1)把握一条主线:牢牢把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主线。
(2)落实两项任务:一要净化文化环境,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二要构建和谐文化,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保障人们的文化权益。
(3)明确兩项内容:思想道德建设与科学文化建设。
(4)理解四项要求:坚持正确的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文化创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三、真题剖析
【例】(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第39题第2小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黄继光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等。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跟风、随手转发。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董存瑞的生前战友郅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
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答案: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御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解析:本题设问为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该试题属于措施类试题,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从弘扬民族精神、文化强国建设、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及提高修养等角度思考,并注意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建设等。
四、聚焦考点
【例】在当前人口频繁流动的影响下,广大农村的留守儿童成为“精神孤独的长跑者”,他们有很多困惑,却没人可以交流;他们渴望亲情,却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忍受着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孤单、无助。要让更多阳光照进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应该()
①发展农村经济,满足留守儿童的物质需求
②提高社会关注度,开展爱心陪伴关护活动
③发展农村教育,提高留守儿童文化修养
④加强亲子沟通,及时疏导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孤独,缺少关爱,这就需要提高社会关注度,开展爱心陪伴关护活动;加强亲子沟通,及时疏导留守儿童心理问题,②、④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变式练习】
我国城镇化建设应以社区为主要载体,提高对进城农民的接纳度。目前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在大城市有些居民对进城农民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心理;其次,城镇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激增,但城镇社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图书馆、文体休闲场所等公益设施却难觅踪影。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应当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逐步推进,而不应拔苗助长;城镇化建设要循序渐进,不能搞“大跃进”。中国的城镇化既要政府推动,又要市场推动,以降低城市发展的非市场成本。
从社区文化建设的角度,就如何促进农业人口转移和融入城镇社区生活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①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城镇居民的包容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融洽的邻里关系。②加强城乡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③让进城农民分享现代文明成果,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解析:该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解答本题时,要关注材料中的两个关键信息,一是“排斥心理”,二是“公益设施却难觅踪影”。这启示我们应该从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