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毛南族傩舞历史变迁与舞蹈形态分析

2017-06-08 16:02樊姝乐
艺术评鉴 2017年7期

樊姝乐

摘要: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毛南族的傩舞文化,其本身具有极具特色且高辨识度的文化品格,并且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文化生态艺术形式。如今,广西毛南族作为傩舞的传承地来说,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傩仪文化,毛南族人民对大自然有着十分崇敬的感情,同时还拥有着独有的原生态肢体语言。本文针对广西毛南族傩舞的历史变迁与舞蹈形态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笔者对毛南族傩舞的理解来进一步探究傩舞艺术形态的成因。

关键词:广西毛南族 舞蹈历史 舞蹈形态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8-0058-03

广西毛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由群石所围绕而成的石山之中,因此他们的交通十分不便,这虽然为毛南族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却也最大化的保留了傩仪艺术最为原生态的文化形式。通过深入到广西毛南族地区进行走访后可知,毛南族人民仍然延续着古时的祭祀逐疫方式,并且在各种各样的傩活动中充分的展示出了毛南族所具有的文化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为傩舞文化,因此针对傩舞艺术展开全面且深入的独立研究,具有得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南族傩舞艺术

毛南族是我国人口数量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人民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及西南地区当中。虽然毛南族的人口数量比较稀少,但是他们却因为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悠久的发展历史而具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毛南族民歌、文学、 编织、雕刻、银器以及傩舞等。

傩舞又可以被称之为“鬼戏”“大傩”等,此种舞蹈形式主要来自于上古氏族社会当中的图腾信仰,在古时,人们会通过傩舞来完成驱鬼、祭祀以及逐疫等重要的活动仪式,因此傩舞通常被安排到比较重大的节日当中。

广西地区毛南族的傩舞也可以被称作毛南族木面舞,毛南族傩舞同样也是在民间的祭祀活动中所表演的,毛南族人会将傩舞称之为“肥套”。在毛南族的祭祀仪式当中,毛南族人对大自然有着一定的畏惧心理,他们想要通过傩舞艺术来获得大自然的伟大神力,以此来实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美满的生活愿景。毛南族所采用的祭祀仪式与表演流程都十分复杂且谨慎,在经过了漫长历史长河的洗礼后,傩舞已经成为了毛南族傩文化的代表元素,同样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宝贵遗产。毛南族傩舞具有着十分浓厚的宗教色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情感,从侧面展示出了毛南族人民的真挚、善良、友好。

二、毛南族傩舞的历史变迁

(一)功能变迁

传统毛南族傩舞的主要功能是开展宗教与祭祀活动,其中包含着十分浓厚的道教文化。传统毛南族傩舞艺术是为了向善神表达感谢之情、向恶神表达敬畏之情,因此在傩舞表演的过程当中,需要严格按照仪式程序来有步骤的进行,同时还要注意其中所存在的几点禁忌。首先,已经成家立业的毛南族成年男子必须要将师公请到家里来跳傩舞,这是为了向神灵还愿。其次,通过跳傩舞来还愿是需要每代人都完成的一项活动,如果上一代人没有来得及还愿就去世了,那么他的下一代就必须要连同上一代的愿来一起还,并且要将还愿时用到的祭品数量翻倍。如果是连续三代来一起还愿,毛南族人会将这种情况称之为“套三朝”。再次,跳傩舞的师公应当是子女双全的舞者,这就意味着他会将福气带入主家的家中。第四,由于跳傩舞是为了帮助主家来还愿,因此需要将跳傩舞的场地设置在主家的家中。最后,在跳傩舞的过程当中一定不要忘记迎接万岁娘娘。在毛南族人的心目中,万岁娘娘是赐予他们子孙的“送子善神”,因此他们必须要对这位万岁娘娘献上自己最虔诚的谢意。除此之外,其他众神也都有着自己的职责,在跳傩舞的过程中,师公会按照步骤来邀请众神一一出场,以此来达到祈求主家儿孙满堂、世代平安、家族兴旺、五谷丰登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毛南族傩舞从民间搬上了舞台,从而也就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现代人开始将傩舞当成是一种庆祝节日活动的舞蹈形式,例如在2000年10月,日本文化部星野宏先生就曾将毛南族中的傩舞艺人请到了文化艺林中来交流表演。除此之外,广西电视台与台湾电视台也相继拍摄了《毛南族寻奇》《在中国的故事?广西毛南族》等多部民俗类纪录片。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中,广西毛南族的傩舞已经不再是依靠人们口口相传的神秘舞蹈形式,而是成为了真实且亲切的一种舞蹈艺术,从而从最初的“娱神”逐渐的转变为“娱人”。

(二)舞蹈动作变迁

毛南族是一个十分喜爱舞蹈和武术的民族,因此在傩舞当中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武术动作,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即为“雷兵”与“雷王”出场时的傩舞片段,其中出现了大量的武术动作技巧,例如前空翻、后空翻、小翻等等,这些技巧性较强的动作同表演师公的舞蹈功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性,如果师公的舞蹈水平较高,那么就可以轻松地完成这些动作技巧,从而让整个傩舞表演变得更加精彩;如果师公的舞蹈水平稍弱,那么就可以将这些高难度的技巧动作忽略掉,并不会影响到傩舞的表演结构。由于带有武术性质的技巧动作具有较高的随意性,因此表演师公可以按照自己的舞蹈能力来灵活的改变技巧程式。然而,由于毛南族人需要依赖于农种来生活,因此他们并没有较多的时间来对技巧型动作进行反复练习,长此以往,广西毛南族傩舞中的技巧动作逐渐减少,将表演重心转移到了更加深层次的情感表现上。直至今天,我们已经很少能够在傩舞表演中看到武术动作,这也就意味着毛南族傩舞在没有规范式傳承目标的约束下,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正在朝向简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三、毛南族傩舞的形态考察

归根结底来看,所有类型的舞蹈行为均能够在舞蹈艺术的动作结构中找到其形成的根源。由此可见,广西毛南族傩舞作为一种事物现象而言,同样具有着它独特的结构本质,如果想要将结构本质充分的体现出来,就必须要深入到广西毛南族的艺术文化中来解读傩舞的成因与历史发展过程。

何为舞蹈形态?资华筠先生在他所作的《舞蹈生态学》一书中做出了这样的阐述:“舞蹈形态是舞蹈自身通过人体运动表现出来的外部形式。它是直观、动感与视觉所能够感知的,也是可以进行科学分析的。”不难看出,只有从舞蹈形态的角度来着手分析,才能够准确的掌握某一个类型的舞蹈或舞种。为了提高分析过程的科学性,笔者以舞蹈形态的特征作为切入点,舞蹈形态具有着如下的三点主要特征:第一点为舞蹈艺术的韵律感与节奏性;第二点为舞蹈艺术的动态性与稳定性;第三点为舞蹈艺术的配合性与协调性。其中,韵律感与节奏性所针对的是舞蹈艺术的动作时间而言的;动态性与稳定性所针对的是舞蹈的表演过程而言的;配合性与协调性则是针对舞蹈动作而言的。

在毛南族傩舞当中有很多十分经典的舞蹈片段,知名度较高的有《穿针舞》《瑶王拣花踏桥》《土地配三娘》《鲁班伐木架桥》等,笔者以《穿针舞》为例来对毛南族傩舞的舞蹈形态来加以分析。

《穿针舞》是毛南族傩舞的经典代表,傩舞舞者在表现中会如同穿针引线一般的来回穿梭不停,所表达的是众神不远万里来到主家当中来帮助其实现愿望场景。傩舞舞者主要包括三元、灶王、社王以及家仙这四种。

《穿针舞》的舞蹈风格十分古朴,舞蹈动作也非常有特点,时而高低起伏跌宕不平,时而婉转悠长行云流水。在十分自然的舞蹈形态中,表演者双双交错穿梭,利用双臂来带动整个身体的旋转,从而形成了一种方圆交错的独特格局,充分展示出了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深厚意蕴。除此之外,在跳傩舞的过程中,师公手中会持有简笏,其中一面刻有“乾坤艮巽震离坎兑”,另一面刻有“景天教主张赵李天师三台华盖勒令”。简笏原本是道教中用于斩妖除魔的一种法器,后来被毛南族人引入到了傩舞当中,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四、毛南族傩舞形态的成因

(一)宗教信仰

自古以来,“天圆地方”是我国阴阳学当中对于世间万物所提出的一种学术概念,其本身具有着十分朴素的辩证法色彩。早在西汉时期,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杨雄就曾在《太玄·玄摛》中提及“元则杌棿,方为吝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圆”会带动起事物的运动与变化,“地方“则会让事物趋于静止。我国的传统阴阳学说是道教一直都十分信奉且依赖的哲学基礎,因此,作为受道教影响十分深远的广西毛南族傩舞来说,在《穿针舞》中所应用到的舞蹈动作就是“天圆地方”的直接表现。

除此之外,在道教中还十分讲究性爱观,这一元素同样也对广西毛南族的傩舞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傩舞动作当中经常会看到顶胯、扭胯、摆跨以及抖跨等动作。

(二)自然环境

通过上文中的介绍可知,广西毛南族位处于山地地区,毛南族人的生活环境同山与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由于山路中的石桥十分狭窄且陡峭,因此毛南族人在出行时必须要小心翼翼。再加上山路的路面十分崎岖且不平整,在走路时难以避免的会出现颠簸的情况,这就养成了毛南族人走路时的踮脚习惯,从而衍生出了广西毛南族傩舞中的碎步与垫步动作。

(三)劳动方式

毛南族作为农耕民族来说,在其独有的艺术形式中蕴含着浓厚的农耕稻作文化,在毛南族人的认识中,农耕就意味着面朝黄土背朝天,难以避免的要遭受烈日暴晒之苦。为此在毛南族傩舞片段当中,经常会出现一手遮阳、仰望天空以及屈膝等舞蹈动作。由于在农耕劳作的过程中,毛南族人需要肩挑重担来行走崎岖狭窄的山石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含胸、前倾的身体姿态。

参考文献:

[1]吴越民.象征符号解码与跨文化差异[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3):48-50.

[2]张子晨.中国傩文化的流布与变异[J].苗岭风谣,2014,(08):77-79.

[3]王文,王荣丽.儒家与道家性哲学观念之比较[J].中国性科学,2014,(10):21.

[4]舒秋彤,谭亚洲.论毛南族的传世神话[J].河池师专学报,2012,(04):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