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陈克克 陈康健 强毅
陕南地区民众对中药材的种植和生产接受度高,沉淀形成了特有的中药材文化,而中药材收入也是当地财政和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陕南中药产业仍然存在着野生资源逐渐减少,中药材种苗种质混杂、来源不清,栽培生产技术低下,农药化肥使用不规范、采收加工粗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对陕南山区基层中药材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是发展陕南山区中药产业的突破点,也是攻克陕南山区精准扶贫工作重点难点的关键所在。
精准扶贫是习总书记于2013年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的一个通过具体到户、有针对性地帮扶贫困家庭,消除制约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和障碍,增加自主发展能力以达到可持续脱贫的思想。该思想要求扶贫工作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直接对贫困人口进行扶持,以增加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
陕西南部地区(简称陕南山区)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又称为秦巴山区,主要包括陕西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山地面积约5891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以上,[2]其中多个县为国家级贫困县。陕南山区是我国偏远山区的缩影,该地区的脱贫致富不仅对于全省具有重要意义,其精准扶贫模式的创新对于全国边远山区的扶贫工作开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产业是陕南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药材栽培技术发展迅速,带动陕西南部中药材种植品种及规模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与此同时,中药材产业逐渐成为我国快速发展的重要绿色产业。近五年来,中药材产业一直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3]
陕西在中药材自然资源除品种繁多外,在中药材种植面积上也具有优势,而陕南更是国家优质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是陕西中药材产业的中坚力量。
陕南地区更有着五千年的中草药种植历史。陕南地区民众对中药材的种植和生产接受度高,沉淀形成了特有的中药材文化,而中药材收入也是当地财政和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是对于贫困落后的山区县,农民收入的1/3甚至一半以上都依靠中药材收入。[4]因此,陕南中药材产业在陕南山区区域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已经也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药产业也是陕西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将中药产业作为八大工业支柱产业之一,是陕南地区因地制宜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中药材产业作为陕南地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陕西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投入。自2002年起,陕西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还专门成立了中药现代化管理办公室和陕南中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统筹陕南中药材产业化建设,并于2015年专门设立了30亿元医药产业发展基金,用于产业发展。
制约陕南山区中药产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瓶颈
2002年以来,陕西省各级政府相继出台《陕西省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计划》《陕南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以促进陕南地区重要产业发展,并明确指出中药产业是陕南地区重点发展的绿色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陕南中药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但是,目前陕南中药产业仍然存在着野生资源逐渐减少,中药材种苗种质混杂、来源不清,栽培生产技术低下,农药化肥使用不规范、采收加工粗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滞后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这些问题表明陕南中药产业距离标准化、规范化还尚有距离,而这些问题难以解决的重要因素是陕南山区缺乏足够的科技支持力度和基层专业技术缺乏,其具体表现如下:
从业人员总体技术层次不高
陕南山区从事中药农业的从业者多数为初中或小学学历,从事中药工业的从业者多为高中和中专学历。在陕南的一些中小企业及大多数生产合作社,仍然聘用相当多的基层药农在一线承担技术操作与指导工作。
科技支持力度不足导致基层专业知识滞后
一方面,自身学识限制和客观条件限制使得从业人员不善于获取前沿专业知识,难以汲取最新的专业技术,导致基层专业技术缺乏。另一方面,前沿知识和新兴技术也难以及时地进入到基层的教材中去,这种严重的信息滞后性导致了实际生产中的技术滞后性,阻碍了陕南山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5][6]
科技基础与培养环境不足导致基层专业知识面窄,知识创新再生能力不强
陕南地处秦岭山区,交通相对闭塞,相对于关中而言,各项现代化技术起步较晚,高水平、创新性人才难于落户山区基层,导致基层整体知识结构单一、知识创新再生能力不强,难以满足中药产业的人才需求,阻碍陕南山区中药产业长远发展,惟有一步步地改善培养环境,提升陕南基层中药材从业人员的知识创新与再生能力,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陕南的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贯彻精準扶贫精神与思路,开展针对陕南山区的中药材专业技术培训
探究加大对陕南山区所需的科技投入、加强陕南山区基层专业技术投入的方法途径,是陕南山区中药产业发展的突破点,也是攻克陕南山区精准扶贫工作重点难点的关键所在。课题组通过在陕南山区的走访调研,针对基层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建议:
促进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接轨
许多科学研究工作仅在研究所、实验室内进行,存在研究样品量小、技术适应性差、推广门槛过高等问题,研究的技术成果不能有效指导和应用于实际生产,因此应搭建良好的协作平台,促进基层生产和科学研究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合作攻关,形成能解决基层实际问题的科技成果,建立针对基层生产实际的专业技术培训体系,使研究成果更接地气,科技扶贫更为精准。
专业技术培训前,培训单位要做好帮扶地区的功课
一方面,了解帮扶地区适宜栽植的药材品种;另一方面,运用产业眼光,做好拟推广中药材品种的区域布局,避免区域内的同质化竞争,从技术层面规避产业风险,杜绝不考虑市场饱和度的过度推广,造成中药材生产后的销售滞留,导致药贱伤农现象的发生。
作为科技技术的接纳方,向各科研单位征集技术方案,择优选取
帮扶地区的有关政府部门也应当和当地企业积极沟通,利用企业在市场中的高度敏锐性了解市场需求,不能盲目跟风、盲目推广。同时在征集、选择、汇总本地区中药材产业发展亟需的技术问题时,应扩大视野范围,搜寻省内外科研机构及其科研成果,以创新挑战赛、技术需求竞标等方式,向各科研单位征集技术方案,择优选取。切实落实“企业出题、政府立题,科研单位协作解题”的工作思路,并相应地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为科技人员到当地开展专业技术指导与培训创造条件。
专业技术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
培训单位在做好充足准备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培训对象,设计教学大纲、教学教材、教学模块等,切实做到培训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培训成果经得起实践检验。另一方面,专业技术精准扶贫过程中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专家、培训人员要走到田间地头,走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同时,应当邀请基层政府技术人员、企业从业人员和有学习能力的群众进到科技部门进行专项培训。
培训单位要建立定时反馈和长久扶持的工作体系
专业技术培训后,培训单位要建立定时反馈和长久扶持的工作体系。通过培训后实际效果的反馈、调研、跟进、修正,对基层专业技术培训体系进行实际评估,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存在的不足大胆改革创新,提出新的方法与措施,适用于实际生产活动中,用实践验证真理,不断完善创新基层中药材专业技术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汪三贵,刘未.“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求──习近平精准扶贫系列论述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01):40-44.
[2]韩蕾.陕南山地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分析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
[3]郭兰萍,张燕,朱寿东.中药材规范化生产(GAP)10年:成果、问题与建议[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07):1143-1151.
[4]韩鼎,王晖,邓根生等. 陕南地区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 陕西农业科学,2012(06):242-246.
[5]刘红宁,饶淑华.中药产业创新性人才培养必须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15(02):75-76.
[6]龚晋文,王祎,宋金玉.中药产业发展对中药人才的需求与分析[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2(02):76-78.
作者简介
李 娜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2014级本科生
强 毅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高级实验师、博士
陈克克 就职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西安文理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陈康健 就职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