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轻
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后期浪漫主义杰出的音乐家,他努力探索让人易于理解的曲目,光从这点来看,他就可作为柴可夫斯基的继承人。拉赫玛尼诺夫作品虽局限性大,但他的个人精神世界异常丰富,不但能体现悲剧的残酷性,还能体现国家地貌风光,精心的艺术曲目,使得俄罗斯民族文化与悲剧性的特性融为一体,这也是他的一大耀眼点。所以深入研究民族性和悲剧性是具有一定理论意义的。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 民族性 悲剧性 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8-0045-02
一、拉赫玛尼诺夫声乐作品的影响力
(一)宣扬了俄罗斯的民族精神
每部作品的特性都是与众不同的,所根据的出发点也是有所差异,作品的源泉可以是个人、亲朋好友亦或是伟大的祖国。拉赫玛尼诺夫作品则是宣传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在创作的时候,拉赫玛尼诺夫经历的事变太多太多,亲人的逝去、祖国的破碎,这些都是悲痛的经历,间接的映照出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背景,但是作为坚强的俄罗斯人民,他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不被外来力量所打倒,毅然走上这样不同于世的创作之路,把从小就在他内心深处埋藏的俄罗斯民族精神展现出来。
(二)掀起了艺术界的风浪
拉赫玛尼诺夫作为俄罗斯艺术界最伟大、影响力最深的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他所创作的作品题材十分广泛,涉及到的内容小到包括自己,大到包括国家,可以说内容丰富,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加上拉赫玛尼诺夫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音乐所必须具备的功底他都具有——有着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优美丰富,并且深受柴可夫斯基的影响,主要风格是史诗式壮阔版。早期的拉赫玛尼诺夫主要以钢琴师的身份展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结合其他钢琴大师的长处,组建出属于自己的演奏风格,成为那时钢琴界的一代风流人物。成名之后,由于音乐会的需要,他要不断进行作品的创作,但是人总不会一番风顺,他在经历了一场演出的失败后,进入了内心的沉思,在社会与家庭因素的双重环境下,他的创作走到了人生的转折点,走进了以悲剧为创作中心的世界,以富含悲剧色彩的《第二钢琴协奏曲》重新走进人们的世界,刚好在当时的环境中,人们就是需要这样一个抒发点,所以产生的共鸣是巨大的。
(三)升华了声乐的境界
拉赫玛尼诺夫的创作对于声乐界来说简直就是光芒中的一点黑,从不惧怕前面的路有多狭隘,就算前面没有路,他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路。这也是对于别的声乐家的一种启发和激励,让艺术界有着更高的标准,提升每一位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理解,让阅历不再简陋,而是充满真正内涵的艺术,这就是艺术家所要具备的。
二、拉赫玛尼诺夫声乐作品中的民族性
(一)俄罗斯文化的完美穿插
拉赫玛尼诺夫是在俄罗斯的一个富庶的地主家出生,生活的环境中充满着良好的音乐素养,加之他父母都是经过音乐教导的艺术家,这就为他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后来的生活中,拉赫玛尼诺夫不断接受更深的音乐知识,走到不同的地区去学习去聆听那让人心扉震动的艺术交响乐。这些都使得拉赫玛尼诺夫具备有俄罗斯民族独特的壮伟、宏丽的特征。作品主题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越加丰富,音律也更让人回味,特别是能勾出俄罗斯人民内心深处的共鸣。其作品耐人寻味的主要原因,与他从小生活在充满浓烈民族性色彩的环境是分不开的,民族性的矛盾与复杂性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有着至高的地位。以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钢琴前奏曲》为例,其中多首作品都是取自俄罗斯的民间音乐。这其中也有着拉赫玛尼诺夫的兴趣爱好。再者《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乐队演奏的《末日经》的圣咏曲调和第三乐章演奏的带有民间歌舞特点,从而营造出俄罗斯文化的多样性,令聆听者随声而走。
(二)拉赫玛尼诺夫的思想起源
思想的起源是源自环境的改变,拉赫玛尼诺夫从小就是在俄罗斯的环境中长大的,他所能领悟到的就是那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风采,创作的思想起源就是人民的基本生活为主,他的个人经历和社会现状都是对创作的一种影响,重要的是演出的经历使得他备受打击,不能很好的继续在自己的工作范围继续创作,也就是这次,唯一的一次,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写着令人动听的歌曲,只能以自己悲剧的生活经历进行创作,渐渐地一种悲剧的另类风格就不断展现出来了。
三、拉赫玛尼诺夫声乐作品的悲剧性
(一)拉赫玛尼诺夫声乐作品起源
拉赫玛尼诺夫笔下的许多音乐作品都充满悲伤的曲调,散发着耐人寻味的悲剧特征,这样独特的曲风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或者可以说就是当时动荡的社会使得拉赫玛尼诺夫创作出了这样的曲风。个人经历的坎坷、国家的政治动荡,都一步步促使拉赫玛尼诺夫走向悲剧曲风的创作当中去,再加上没能从《第一交响乐》公演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其作品能出现愉快音符的可能性并不大。正是经过了命运的磨练,拉赫玛尼诺夫逐渐找到自己一生的生存意识,认为只能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这样的意识越来越明显,其作品的悲剧性也就慢慢展现出来。
(二)拉赫玛尼诺夫声乐作品的悲剧性色彩
悲剧性色彩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作品最大的突出点,不仅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发展,还体现了当代人民的生活状况,可看出当时的人民生活是痛苦的,同时也表明人们不向困难屈服,勇于同逆境抵抗的坚定意志。拉赫玛尼诺夫在音乐创作上以节奏缓慢而庄严、低沉而感伤而去写曲,比如《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钟声》和《第二钢琴协奏曲》等曲目都是极具悲剧性特点的。其中《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感染力最强,最受人们喜爱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围着“钟声”去发展,通过钢琴的完美韵律配合,强强弱弱,深深浅浅,演奏出民族危机感,让听者有意无意的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令人沉醉在这独立的世界中,无法自拔。
(三)影响拉赫玛尼诺夫声乐作品的因素
在现实与命运坎坷的环境里,拉赫玛尼诺夫将民族性与悲剧性表现得栩栩如生,其画风在20世纪真当是曲风独特,独领风骚。拉赫玛尼诺夫与许多钢琴家、作曲家的作品曲风、背景截然不同,他从不做单调乏味、规规矩矩的作品,他只做富含创新性构想、感情饱满的优秀艺术作品。并且他不受他人影响,一直坚定自己擅长的浪漫主义风格,用钢琴的乐调弹奏悲剧命运,憧憬着美好日子的到来。总的来说,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作品不仅向我们反映了俄罗斯当代的社会情况,传播了民族文化精华要义,延续了历史意义,而且为后面的艺术家提供了创作上的灵感,更深层次的促进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发展与创新,不断提高民族性的伟大历史章程。
四、结语
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特征,时代的特征表现则只能通过它的发展产物去展现出来。那些处在风口浪尖、备受争议的艺术作品将可能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作品如果不能深入人心,不能与广大人民建立深刻的共鸣,那他怎么去备受争议呢?拉赫玛尼诺夫的悲剧人生经历是他作品的主要灵感,在他内心,这样的悲剧意识也根深蒂固。再加上20世纪俄罗斯政治动荡导致的“十月革命”对拉赫玛尼诺夫的精神冲击很大,他的艺术作品似乎渐渐的成为当时真实的一个写照。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具有民族性与悲剧性是使得他享誉世界的重要条件,这两点都与人民有关,能触动人民内心,产生共鸣,这也就成为音乐界浪漫主义的一个重要节点。
参考文献:
[1]李思琪.論肖邦与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作品中悲剧性色彩的对比[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2]郑明顺.浅析拉赫玛尼诺夫声乐浪漫曲的演奏特征[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4):71-72.
[3]王萍.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作品《钟声》中的意象[J].大舞台,2011,(09):89-90.
[4]杨文娟.解析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的情感性及在声乐学习中的意义[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