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无语
蝴蝶的翅膀
诗意成就的一个葱郁的梦
不,是一件披在身上的袈裟
正把这颗丑陋的种子包裹起来
谁家的花园肯为我留下
一块发芽的土壤
大槐安国的传奇,又在暗香浮动
炙热
总是抛不掉
心头的焦灼
雨后,斜阳
关山无语
逝
是寂静
把山村的夜色涂得更暗
童年,晚自习后
我都会使劲吹响一只泥哨
为自己壮胆,当然也是呼唤——
听到哨声
不论在哪儿
家里的黑狗都会迅速赶来
围着我兴奋乱窜
旷野里,我们幸福地相拥着
像一对久别的兄弟
弹指四十年
在老家,偶然发现那只躲藏在墙角的泥哨
捧着它,就像捧起童年的心跳
爬上村前那座山冈
对着旷野
一个人默默地,吹了又吹
力图唤回记忆中的时光
寂静吞噬着万物
唯远处的风还在覆盖着往事
心头突然一惊:
吹得再响
也回不来了
家谱
抖抖索索
父亲从供桌的夹层中
摸出一张发黄的家谱
一个个平淡的名字
沉默着卫氏一门十代人庸常的族史
既没靠上西汉大将军卫青
显赫的荣耀
也未沾上东晋卫夫人
绵延的文脉
你二爷参加国军,战场上被鬼子打死了,没后
父亲说
你三爷糊涂,和土改时的农会作对
被枪毙,也绝种了
话一下子把天都说阴了
我心头袭来阵阵寒意
一只蚂蚁在院子里忙碌
它是勤劳的,也聪明
早早就解读出生命的意义
惊雷似乎从遥远处传来
声响里带着一丝哀恸
故乡这静谧的田园时刻
我胸腔内突然撞进一些疼
这疼还冤魂似的
在一拱一拱
抚摸着胸口,在家谱暗淡的一角
默默地,我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一个终将
朦胧的符号
茫然
一片落叶在风中翻滚
滚着滚着,不见了
我感觉到树叶的颤抖
与茫然
童年时母亲做了个虎头帽
脑后带着两只大银铃
抓起它,一把戴上
我将头兴奋地摇啊摇的
哗哗啦啦
那声响,动听,幸福
至今,仍在耳畔回荡
走神间,五十年过去了
白雪已袭染两鬓
可我被折叠的人生尚未打开
人生如梦,古人讲得多美哦
它激起人联翩的浮想
其实,人生更像是风
在时间的长河中轻盈地划过后
大地上
干干净净
吞月
把所有炫目的灯火都
灭了
把眼前的小桥、流水与垂柳等等狐媚的妖娆也
抹掉
把心酸、痛楚、企盼、意念这类虚无从身体中
扣去
甚至连同远处的喧嚣和近处孩子们的欢闹
再不行的话,把我的头脑也破开吧
只要能清除这尘世的纷扰
我愿意此刻被抛到一个荒凉的山谷
哪怕一个寂静的枯井也行
對着一孔小天,不
是对着天上那轮皎洁的月亮
哦,这绝世的大美
静下心,沉下气
慢慢地, 慢慢地
小心着
别焦虑,别紧张
把它的香,它的酥
它的温馨和甜蜜
光华与浪漫
以及掰开后内里的温柔和白嫩
一口一口
缓缓地
吞下
……沉醉
向死而生:在王官谷
波涛汹涌的大河
我的身体毫无指望地在向下沉沦
而灵魂
早已翻越身体的樊篱
浮出水面
在月夜
在王官谷
在司空图休休亭的雕像旁
也曾雄心万丈在词语的帝国
对着诗句的山河指点江山
不料想它们竟硬生生地将我打翻在地
爬在诗歌的门槛外
我羞愧地失声痛哭
向死而生
只有脱下沉重的躯壳才能完成
灵魂向上的腾飞
我决然抽刀割断身上的脐带
解除自身爬行的姿态
向尘世交还了生命的盔甲
我死在王官谷炙热的夏天
却复活于诗歌
金色的秋天
唐晋:为什么会有这一组诗?
卫国强:唐老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好就好在我一下不知怎么回答了。生活太博大,给人的印象也非常庞杂,我们不可能感知事物的全部,但总有一些细小的东西在不时地撞击着我的心扉,让我有所感悟,产生诉说或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将它倾之笔端,这就是我写诗的由来,当然也包括这几首诗。
唐晋:你的《关山无语》虽然短,但容量不小,所展现的情绪变化也比较饱满。“关山”这个意象属于传统意象,一直有着特定的指向。因为它处于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上,对于古代中原大地上的人来说,出了关山,便到了陇西这个相对陌生的环境,而出了阳关玉门关,就是西域外邦。尽管漫长的时间里,关山的寓意也在扩大,因为你写的是人的内心,那么这里还是突出了它的本质语境。当然,身心的自由可以预置空间关系。也可以把这首诗看作是对蝴蝶效应的一种感受。
卫国强:你分析得非常准确,关山在这儿已不是指现实中某个具体的关山了,而是现实世界在人心灵的投影,它包含着人类对现实的期盼和无奈。但里面却有一种庄周梦蝶般的诗意与超然, 我试图将它表达出来。
唐晋:《逝》的叙述比较沉稳,有一种幽然而怀的感觉,整体的铺陈是那种顺应情绪的掌握。作为读者,我认为这是一首不错的诗,有些口语化,句词节奏稍显拖沓,而标题过于直白,减弱了诗作整体意义扩张的可能,尤其是“伤害”了结尾。你读过希尼的作品吗?假如以《泥哨》为题,也以泥哨为核心意象,深深挖掘,或许这会成为你的专属意象呢。
卫国强:《逝》这个作品是前一段才写的,题目本来就是《泥哨》,但鲁顺民总编告诉我,你的眼光很毒,比较前卫,所以一下子把我吓住了,才赶紧把泥哨这个朴实的名字换成了一个虚幻的《逝》。现在面对真人,我也只能说出它的本相了。你提到的这个专属意象问题,我会在今后的创作中深入思考和感受的。
唐晋: 我在不久前看一位朋友的诗作时,曾交流指出创作中三个要加强训练的地方。一个是节奏的自然性,主要在句子与句子的转换之间。第二是意象的生发性,意象只阐释是不够的;尤其要培养自我的专属意象。第三,结尾的经营。你有什么看法?
卫国强:你提到的这三个问题,也正是我目前诗歌创作中存在并且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诗歌的语言和句子不是散文式的漫步,它没有那么从容,也不允许有那么大的空间,它是舞蹈,是浓缩,是精华。它不仅讲事物的表象,更要反射出隐藏在表象背面的魂,这就大大增加了诗歌炼句及立意的难度。关于意象,绝大多数诗人都有,至于在诗歌中培养出自己的专属意象,那可是了不起的功力和境界, 是一个诗人成熟的标志。结尾的经营当然是诗歌创作中绝不可轻视的问题。它正是见证一个诗人功力深浅的地方,它起到的作用有时就是画龙点睛。
唐晋: 我们说意象的完整性包括其本义、象征以及对其的阐释和生发等等综合性操作。以石子投入水中比喻,石子硬度、色泽及明暗是一部分,石子的代喻是一部分,这个举动全部意味是一部分,还有涟漪这一部分,还有观者这一部分。因此,讲述投石入水肯定要包含上述一切内容,此外,接下来的句子必定会被影响成强硬的或灰暗的,迸发的或爆炸的,等等等等。像你的《茫然》,完全可以从标题到内容成为一个意象的训练结果。
卫国强:唐老师关于意象完整性分层次的分析,真的使我受益匪浅。我们面对的世界很强大,而自身却很弱小,岂止是弱小,还时时被诸如伤痛、渴望、无奈、意念等等,一些虚的不能再虚的东西在充盈着。所以对现实、对时间、对人生,我们确实有太多的迷茫和无奈,在这一点上我们还远不及古人超脱,也仅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从传统那里需要继承的东西还很多很多。
唐晋:《家谱》的创作应该是比较顺畅的,你写得很实,固然是风格使然。对于“家谱”意义的丰富性,我们的理解远远比不上先人。首先家谱建立的是一种神性价值,是一个自我尊严的累积序列,既是弘扬,又是警醒。所以,家谱至少指向这两个根本:人的意義,神的价值。比如,家谱与祭祀的关联,宗祠庙堂的孤绝独立,牌位的神圣幽邃,等等。有时候,我们注意身边的事物过于频繁。对于诗人,这个要警惕。
卫国强: 本质上讲《家谱》正是对普通人,人生的意义及终极价值的思考与扣问,在家族发展的长河中, 普通人的历史过于平凡, 只能是一个朦胧的历史影像,它的结论虽然是酸楚的,但这正是作为后辈的我们及我们的子孙应该警醒和奋起的激发点。
唐晋:《吞月》相当好,气韵沛然。能具体谈谈吗?
卫国强:《吞月》当然是我诸多不如意作品中还比较满意的一个。那是秋天的黄昏,我独自一个在公园漫步,突然一种异样的感觉包围了我。抬头一看一轮明月升起来了,一下子就把大地罩在一个诗意的空间里,但现实在我心中和它格格不入。面对这纯美的精神空间和喧嚣尘世的不尽纠结,情绪瞬间激发起来了,我立刻在手机上写下了它。这是一个得之偶然,很轻松又很投入,还很动情的混生儿。
唐晋:王官谷是司空图隐居的地方,也是你的故乡。如果用二十四品来看,我觉得你的诗可以归入“实境”。或者,还有些“自然”“高古”的气质。《向死而生:在王官谷》是你为故乡、为司空图写的,你希望自己在生命中、创作中都能够有脱胎换骨的变化,作为读者,这也是我的祝愿。希望早日看到你更为理想的诗作。
卫国强:谢谢唐晋老师的祝愿,司空图是我们家乡最引以为荣的名片,它的魂还在王官谷的青山绿水中游荡着。我听见了它穿越千年的呼唤,我试图羞涩地回应他,所以我必须脱胎换骨,以新的姿态新的面目,去面对历史面对现实。再次谢谢唐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