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姿
就本期题目,一个同学,拿来了一篇他认为不错的文章给我看。
3017年,地球上已经一片狼藉,土地上寸草不生,土壤早已干涸开裂。走投无路的人们满是无奈。“我们的光年飞船已经出发,希望这一次,他们带回来的会是好消息。”
接下来,“光年飞船”上的船员发现了一个星球上存在生命。“最新研究表明,我们发现的外星生物可食用。”
靠着那个星球的资源,地球人口数又翻了一倍,科技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故事的结局是,星球枯竭,人类带着全新的科技寻找下一个星球。
文章写得跌宕起伏,不过题目叫《未来的食物》,文章没有对食物进行描写,未来食物长什么样我们都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呢?我们如果把“食物”替换为“生存空间”,这个故事是不是依然可以成立?同学不服气,又说,难道写食物就一定要对食物进行描写吗?我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即使你强大到如同保罗·弗里德曼一样可以勾勒一部食物的发展史,恐怕还是舍弃不了对它的描写,你不描写它的样子,就要描写它的成分、味道,抑或人们食用它的方式等等,毕竟它是你的写作对象不是吗?这就好比,你去餐馆吃饭,你说:“老板,给我上一道‘未来的食物。”老板一定会问:“未来的食物有很多,你要哪一种?”你想了想说:“我一定要告诉你它的样子吗?”你确定不是在搞事情吗?
同学继续发问,如果每个人都写食物的样子,内容不是重复了吗?乖乖,我的乖乖!你写《我的母亲》的时候会和别人重复吗?如果真的重复了,只能說你的脑洞开得还不够,那只有我来抛砖啦!(以下所有思路,均建立在对“未来食物”的描写的基础上展开。)
思路一 可根据人们对食物的需求来描写未来食物,展现人们生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满足温饱到享受味道再到对健康的追求,人的需求不一样,食物之间就会产生竞争、淘汰。
思路二 可聚焦一类食物,比如写写未来的夜宵。总有人为到底该不该为了健康放弃夜宵而挣扎,那么未来有没有既健康又能满足人类口味的夜宵呢?
思路三 还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以古人的视角表现对“未来的食物”的想象。比如,19世纪末,人们的食物取决于季节和当地的农产品种类,也就是要靠天吃饭,常常食不果腹。他们眼中的未来的食物或许就是可以长时间储存,又能保持原味的食物。
思路四 借“未来食物”展现科技发展对食物产生的变革,如前文叶嘉豪同学的“i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