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穿着大百科
看了西汉的潮流服饰——素纱襌衣,你是否对我国古人的日常穿着充满了好奇呢?别急,请接着往下看。要论古人的穿着,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头衣(可理解为帽子)、体衣(衣服)、足衣(鞋)和配饰等。
先说头衣。二十岁以前的小孩都是垂发,称为髫。髫本指儿童额上弯曲下垂的头发在跑动时会一颠一颠地动着,像是人点头打招呼的动作。
小孩的头发长了,父母就把小孩的头发紧贴着发根扎在一起,类似后代的“凤尾头”散披于后,这就叫作总发。如果不是把头发扎成一束,而是扎成左右两束,类似后代的髽髻儿,就叫总角,因为它像兽的两只角。《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即以总角指年幼之时。
长到二十岁后,贵族男孩就要行冠礼,这代表家里就要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了。同时,冠作为一种贵族专属的帽子,也就成了他们区别于平民百姓的标志。平民百姓不能戴冠,他们只能裹头巾。在我国古代,女孩十五而笄,类似于男孩二十而冠,她们把头发盘到头顶上用束发的布帛包住,插笄(发簪)固定,表示成人。
体衣方面,在古代,衣和裳是两个词,衣是上衣,裳是下衣。有人说,裙字从衣从君。“君者,夫君、君长之谓也。”故裙是古代男子日常穿着的下衣。
足衣方面,西周时,就有了原始的袜,时称脚袜,即用丝带将帛裹在脚上。汉代已缝制袜。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就出土了两双绢面夹袜,不过要系袜带才能穿上。
没有手机,古人玩什么
端庄大方的唐三彩女立俑彰显着唐朝的强大与开放,唐朝人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兼收并蓄。盛唐时,社会上流行“胡服”,于是“士女竞衣胡服”,唐朝妇女以穿男装、戎装为时尚。流传至今的唐代绘画保留了许多妇女穿男装、胡服,参加骑马、打马球等娱乐活动的生动场景。
说起娱乐活动,古代人玩的可真不少。曲水流觞,投壶之戏,斗百草等都是古人常玩的游戏。
曲水流觞,就是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好像在吃旋转寿司。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就有相关描写:“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斗百草是一项中国民间的儿童游戏。以花草名相对,如狗耳草对鸡冠花,以答对精巧者为胜。原为端午习俗。端午踏青归来,带回名花异草,以花草种类多、品种奇为佳。
“斗百草”游戏规则
斗百草,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文斗”,另一种是“武斗”。斗百草最先是从“武斗”开始的。《诗经·周南》说的就是用车前草进行的“武斗”。采一些有“草头”的草(如车前草)或花打成结,双方互套,然后再拉,谁的花草断了,谁就输了。
另一种是“文斗”,即各人把自己收集的各种花草拿来,首先一人报一种花草名,另一人必须拿出另一种花草并对答花草名称,一直“斗”下去,直到最后见分晓。这种“文斗”,结果大都是谁收集的花草多、种类齐全,谁就能报到最后,也就是赢家。
什么?北宋也有外卖!
虽然《清明上河图》如此有名,但是“清明”和“上河”究竟是什么意思,至今仍有争议。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的考证得出三种观点:一、“清明节之意”;二、“清明坊之意”;三、即“清明盛世之意”。 说完“清明”顺道说说“上河”,对这俩字,大家也有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上”是动词,意为逆流而上,千舟百舸沿着汴河上汴京城,也有学者认为“上”通“尚”,意为画中的河流是御河。
作为普通看客,我们不妨细细观察北宋时期人民的生活细节。以下几处,不知你是否能注意到呢?
一家酒店的伙计正在送外卖,意味着宋代即有类似美团、饿了么、肯德基宅急送的生意;
木质虹桥是《清明上河图》的防伪标识。由于宋朝以后,木桥渐被淘汰。后世画家没见过木桥,他们临摹的《清明上河图》都画的是石桥;
城中随处可见的店铺,包括木器店、肉食店、布店、香料铺、饮料店等等,充分显示了宋代商业的繁荣;
城门下的驼队,一则反映了当时对北方征战多,“驼运业”发达;二则手法巧妙,仅“两匹半”骆驼,就给观者留下一個壮大的驼队的印象。
舌尖上的古中国
虽然是玉石,但在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下,高洁的翠玉幻化为日常的白菜,回归了吃这一主题。吃,一直是古代人民生产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也是如今的吃货非常关注的一件事。那么,古代人的饮食究竟是怎样的呢?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古代人民就是吃五谷长大的。哪五谷呢?比较权威的说法是黍、稷、麦、菽、麻,六谷即再加上稻。
据考证,古代的主食花样似乎不多,主要有糗,即炒熟的米、麦等谷物,类似现在的炒米、炒豆、炒玉米等。还有饼,但并不是像现在那样烙成的,而是把麦或米(稻、黍)捣成粉状,加水团成的。东汉人崔寔在《四民月令》写道:“寒食(古代节日,在清明前二日)以面为蒸饼样,团枣附之,名曰枣糕。”怎么样?是不是有点眼熟?
荤菜的话,古人主要是吃猪肉、羊肉(在古代,吃牛肉是犯法的,因为牛要耕田)。
不过,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古人要吃一顿肉还是比较难得的。
食材说了,我们再说烹饪。毫不夸张地说,古人在春秋到秦汉阶段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烹调的主要方法,比如煎、炒、腌、烤等。还有种烹饪方式叫脍,即把肉切细。我们有理由推断,日本著名的生鱼片正是起源于脍。
不过,吃货们也要注意,一些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调料,古代却很是缺乏。据南北朝时期的古籍显示,有些人父母死了,他们将不食盐、醋、酱以示其孝,这说明直到南北朝时期,这些东西还被视为奢侈品,使用非常讲究。同时,如今我们经常吃的很多食物也是古代没有的,比如玉米、番茄、土豆都是明清时期才引入我国的。
吃饭还得有酒。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贪杯豪饮的文人,女作家也不例外。他们不但喝酒,而且写酒、歌颂酒,酒几乎成了古代文学创作的“永恒的主题”。不过由于酿酒工艺原因,古代酒的酒精含量远远不能和现在的白酒相比。因此,纵然李白等人炫耀自己“斗酒诗百篇”,假如他们来到现在,可能早就喝趴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