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是美国教育的核心

2017-06-08 08:40蔡真妮
37°女人 2017年6期
关键词:男主人管教爸爸

蔡真妮

自尊是立人之本,一个孩子要想成长为一个杰出的人,在生命之初必须得到尊重。美国学校一直强调“鼓励教育”“尊重教育”,就是希望学生们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认知,不因和其他人比较而自卑,从而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尊重”比成绩更重要

女儿凯丽今年上五年级,一次我去她的班上做义工,帮忙布置“秋季Party”,看到班主任老师让两个孩子发已经批改完的考卷。老师把考卷递给他俩的时候,做了一个鬼脸说:“记得要没有表情噢。”两个孩子点点头,转过身来面无表情地按照名字将考卷发给了每一位同学。

发考卷为什么不能有表情?我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真是太奇怪了。

搞活动的中间,我逮到一个机会悄悄地问老师为什么这么做。老师回答说:“是这么回事,发考卷的孩子看到一份好成绩时,会不由自主地露出羡慕贊赏的表情,而对成绩不好的同学则会流露出同情的表情,这样会让成绩不好的同学感觉很差。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不同,但是他们各有所长,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同等的尊重。他们到了现在的年纪,应该懂得怎样去保护别人的自尊心。”

发考卷这么一件小事,老师都能和“尊重”联系起来,想到不能伤害成绩不好的孩子的自尊心,可见美国学校对于“尊重孩子”看得有多么重。老师不仅自己尊重孩子,还要教育学生学会去尊重别人,这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把孩子的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办

一次,我们参加一个美国人在家里举办的盛大宴会,男主人是一所大学的副校长,那天学校里有头有脸的人物来了好几位。

宴会开始之前,男主人和几个教授端着酒杯站在那儿高谈阔论,这时主人家3岁多的小儿子跑过来喊爸爸,男主人马上对其他人说失陪,然后当着大家的面蹲在儿子面前,问道:“嘿,伙计,有什么事?”孩子把手上的玩具递给爸爸,原来是盖子打不开了,让爸爸帮忙给打开。爸爸帮他打开了盖子,孩子高兴地说了声“谢谢爸爸”,然后跑走了。

在高朋满座的场合,当年幼的孩子要和爸爸讲话、为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让爸爸帮忙的时候,爸爸立即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的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办,那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国人对孩子的尊重,还体现在细微具体的生活小事上。比如,大人和孩子说话时都要蹲下来和孩子平视,避免孩子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到别人家做客的时候,主人常常会拿些零食出来给小孩吃,这个时候,中国孩子一般都要看一下父母的眼色,等父母发话了才动手,而美国父母不表态,孩子拿不拿、吃不吃,都是他自己的事,自己决定好了。中国父母把孩子看大人的脸色行事当成孩子懂事的指标,而美国人则认为孩子从小就应当学着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为自己负责,父母不应加以干涉。(除非主人拿出来的零食不太健康,或者涉及过敏等问题。)

因为尊重,所以美国人不会劈头盖脸地训斥孩子,遇到问题会和孩子和颜悦色地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和他们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尊重,孩子懂事以后,父母进入孩子的房间要敲门,不会偷偷翻孩子的书包,偷看孩子的日记。

尊重和管教是两回事

想让孩子帮忙,美国父母一定会说“请”字,孩子帮了忙,一定会说“谢谢”;父母误会了孩子,说错了话,也一定会向孩子道歉,说“对不起”。心理学家罗达·邓尼曾说:“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人的习惯。”

在美国生活近20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美国家长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说“不争气”“没出息”等诋毁孩子自尊心的话。

有人曾质疑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是否会导致孩子疏于管教,事实上尊重和管教是两回事,尊重的是孩子的人格,管教的是孩子的行为,二者并不矛盾。美国父母对孩子行为和礼貌的要求非常严格,认为这也是尊重教育,要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大多数美国孩子都待人友善,懂礼貌,心态阳光,独立意识强,和别人打交道时大方得体,这些都是孩子们受到了应有尊重后形成的良好人格和素养。

(夕梦摘自《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男主人管教爸爸
坚持“五结合”,创新学校安全管教模式
本科课堂中的正面管教策略研究
管教权,让教育更有力
勤俭匾
我和爸爸
杯子
防止再来
捉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