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辉,刘 赟
(1.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28;2.长春大学 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吉林省金融业发展分析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张炳辉1,刘 赟2
(1.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28;2.长春大学 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金融业被定义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出现促进了金融体制的改革,加大了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吉林省委省政府对金融业高度重视,出台相关改革创新政策促进金融业发展,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呈现上升趋势。目前,金融机构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从业人员增长趋势明显,存在高层次金融人才短缺、人才结构单一、供需缺口大、供给结构矛盾突出、金融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探索适合吉林省经济发展需要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十分重要。
金融业发展;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金融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吉林省委省政府对金融业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的政策,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大力扶持区域性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支持东北证券加快发展,促使金融人才需求稳步增加。金融人才的有效供给对金融业有资源配置效应,对其他行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金融人才的培养是个周期较长、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金融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我省金融业创新和快速发展,阻碍了吉林省经济振兴,因此,寻找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极为迫切。图1为金融人才与金融业的作用机制。
图1 金融人才与金融业的作用机制
金融业是由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组成的金融体系,其中金融中介机构如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给社会提供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而交易金融产品、办理金融业务的场所即是金融市场。[1]金融中介机构的正常运转离不开金融人才,即银行机构、保险机构、基金行业、证券业的从业人员。近年来,吉林省金融业发展迅速,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贷款年末余额总数逐年增加,其中农合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年末余额增加也极为明显;保险公司机构数量及保费增长迅速。
(一)吉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情况
近年来,吉林省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贷款年末余额呈现增长趋势。2014年吉林省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年末余额为16 526.34亿元,2015年比2014年增加了2 157.46亿元,2016年则增加至21 154.72亿元,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其中住户存款几乎占了存款总额的一半;2014年吉林省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为12 695.25亿元,2015年比2014年增加了2 613.59亿元,2016年增加至17 210.47亿元,主要贷款群体是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14-2016年全省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贷款年末余额 单位:亿元
近年来,农合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年末余额增长趋势极为明显,特别是2013-2015年,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增长速度较储蓄存款增长快,中长期贷款增长快于短期贷款增长。2013年农合机构本外币存款年末余额为2 093.44亿元,2015年增加至3 137.08亿元,仅仅两年就增长了1 043.64亿元;2013年农合机构本外币贷款年末余额为1 346.51亿元,2015年增加至1 907.84亿元。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2013-2015年农合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年末余额 单位:亿元
(二)保险机构发展情况
金融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保险机构的发展,保险公司机构数量及保费不断增加,2013年吉林省保险公司数量仅为1 790个,2014年增加了35个,2015年增加至1 875个,相比2014年增加了50个;保费从2013年的266.4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31.31亿元,两年间增加了164.87亿元。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2013-2015年保险公司机构数量及保费情况
(一)历年吉林省金融人才情况
吉林省委省政府对金融业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金融业发展,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呈现上升趋势。2013—2015年,吉林省金融机构人员数量不断增加,金融业从业人员增长趋势明显,2013年金融机构人员数量仅为91 480人,2015年就增加至97 682人;除国有商业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人员数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农村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增长最多,以农村金融银行增长最快。具体情况如图4所示。金融从业人员总量增加明显,2013年金融从业人员为110 171人,2014年增加至114 768人,2015年又相对2014年增加3 519人;其中保险业从业人员增长最多,货币金融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较为平缓。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
表4 2013-2015年金融机构人员数 单位:人
(二)吉林省金融人才现状分析
1.吉林省金融人才规模情况
截至2016年6月末,吉林省金融业的从业人员有21万余人,银行业和保险业为两巨头。若考虑派遣制员工因素,吉林省银行业从业人员约有10万人,占金融业从业人员的40.4%。保险业的从业人员最多,达12.6万人,所占比重为56.5%,而证券业的从业人员则相对较少,仅占金融业从业人员的3.1%。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从机构类别来看,银行业从业人员中,不同银行机构的从业人员数量不同:大型银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达43 893人,比重高达48.7%,几乎占了银行业从业人员的一半;农商行的从业人员相对城商行从业人员来说较多,农商行从业人员的数量达2.5万人,占银行业从业人员的27.5%;城商行从业人员近1万人,占银行业从业人员的10.7%。具体情况如图3、图4所示。
表5 2013-2015年吉林省金融业从业人员数量 单位:人
图2 金融业从业人员数量
图3 吉林省各银行机构从业人员数量
图4 吉林省各银行机构从业人员所占百分比
图5 保险业具体从业人员数量
从保险业的具体情况来看,各保险公司从业人员约12.6万人,其中保险营销员的数量就达10万之多,占保险业从业人员的85.8%;保险公司的员工数量为17 971人,占保险业从业人员的14.2%,其中高级管理人员仅有1 202人,占保险业从业人员的0.93%;寿险公司员工和产险公司员工数量接近,即产险公司员工8 123人,寿险公司员工8 646人。具体情况如图5所示。
2.吉林省金融人才学历情况
在学历层次方面,不同金融机构要求不一。从银行业来看,吉林省银行从业人员中硕士及以上学历5 200人,占吉林省从业人员的5.8%;本科学历42 780人,占吉林省银行从业人员的47.5%;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42 078人,占吉林省银行从业人员的46.7%;本科学历的员工和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员工数量比较均衡,具体情况如图6所示。从保险业来看,吉林省保险人才队伍则主要以专科及以下学历的为主,约9.9万人,占保险业从业人员的78.8%;而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为2.7万人,占总人数的21.2%。具体情况如图7所示。
图6 银行业从业人员学历情况
图7 保险业从业人员学历情况
3.吉林省金融人才需求情况
从金融人才需求趋势来看,金融业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业、保险业。银行业由城市扩及到乡村,急需精通农村金融业务的人才;保险业的保费规模和市场主体急剧增长,加大了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如高管人员、营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操作人员,其中三、四级保险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需求更为突出。
从历年金融机构人员数量表可以看出,吉林省金融机构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股份制商业银行预计每年金融人才需求量达300人,邮政储蓄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人才需求可分别达到300人和400人,农村金融机构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最为旺盛,可达2 300人,金融机构人员需求预计可达5 000人,具体情况如表6所示。根据《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和金融业从业人员规模的数据分析,2010—2020年,我国金融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将要从0.8%增加至1.4%,即我国金融业从业人员将达到1 000万人。[2]目前吉林省的金融从业人员数量为21万人,占总人口量(2 800万)的0.75%,要达到《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的要求,金融人才需增加至39.2万人,即金融人才数量还有18.2万人的增长空间。
表6 吉林省金融机构人员数量 单位:人
4.吉林省金融人才供给情况
从金融人才供给情况来看,吉林省的59所高校中有36所开设金融类专业,其中,本科院校22所,高职高专院校14所;有金融类博士、硕士学位点的高等院校共4所;但设置独立金融学院的高校并不多,仅3所。金融类专业不断丰富,从简单的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金融工程等专业逐渐扩充到互联网金融、国际金融、金融管理等。近三年,我省适度扩大了金融类本专科招生规模:2014年金融类专业仅招生2 971人,2015年招生3 734人,比2014年新增了653人,2016年招生4 842人,比2015年新增了1 108人。其中本科生扩招比例大于专科生招生,具体情况如图8、图9所示。以此规模扩张,每年毕业的金融专业学生仅能满足部分金融机构新增员工需求,保险类、证券类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仍然短缺。
从金融人才的供给结构来看,吉林省2015年的毕业生中,本科生比重最大,共有2 11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64.89%,但其中24.87%的毕业生来自民办本科院校;专科生比重达31.08%,共有1 011人,与全日制本科生人数相接近;研究生的比重则相对太少,仅有131人,具体情况如图10所示。
图8 2014-2016年吉林省高校金融类专业本科生招生情况
图9 2014-2016年吉林省高校金融类专业专科生招生情况
图10 2015年毕业生人数
(一)金融人才供求缺口较大
从吉林省目前金融类专业招生规模可以看出,金融人才的供给增长较慢,无法满足需求。假定吉林省毕业生全部留于本省就业,每年的金融类专业毕业生数量也只能满足部分金融机构新增员工数量的需求,因此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将无法获得金融人才补充。若按照《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要求,吉林省的金融人才缺口为18万人,约占现有金融人才的85%,金融人才短缺相当严重。
(二)金融人才存在供求结构性矛盾
从学历要求来看,吉林省大多数用人单位人才招聘门槛较高,对于高校学生学历要求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这便将民办本科生排除在外。而吉林省金融类高等教育多为民办本科和专科院校,毕业生高达55.95%,超过毕业生总数的一半,但社会认可度低,用人单位对此需求少,学生就业不理想。具体情况如图11所示。
从招聘需求来看,用工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不一致,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而金融机构人才紧缺。近年来,金融发展全球化,加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金融人才也呈现出多样化需求。而我省教育资源有限,为降低教学成本,大多数院校选择趋同、模仿,出现目标同构、专业同构、理念同构现象,金融人才结构单一,适应能力弱。[3]
(三)高层次金融人才短缺
吉林省正不断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正式启动了建设东北亚金融总部基地。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业态与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消费金融、融资担保、商业保理、投资基金等新兴金融业态融合发展,金融业态增多、产品创新以及金融业务网点的不断增加也使得金融业出现新的势头,这都对金融人才层次的要求不断提高。[4]而我省有海外实际工作背景、金融混业工作经验、金融知识丰富、熟悉资本主义市场运作、较强分析研究能力的高端金融专业人才较少,这必然会影响吉林省金融业的发展。
(四)农村金融人才不足
2015年12月,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实验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向纵深领域发展,金融业发展从城镇向农村覆盖,金融产业体系不断完善,金融人才需求呈上升趋势。吉林省开设金融专业的高校共有36所,但适用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专业相当少,如农业保险专业,目前只有吉林农业大学开设,其他高校并未设置此类专业。[5]从就业方向来看,211院校和省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90%以上选择去大中城市或沿海城市。此外,省内原有的金融人才严重向外流失现象严重,能留在农村工作的金融人才更是稀少。
(五)金融教育体系不完善
吉林省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模式老化,就业后的持续培训教育体系不完善。从高等院校方面看,师资力量、课程设计和课外培训等需要进一步改进;从在职培训方面看,各金融机构虽然都开展了内部教育培训,但具体执行力不够,过于注重从业人员营销技能的培训和资格培训,缺乏完整的金融专业知识和行业诚信教育,忽视人才的整体素质和信用水平的提高,呈现出极强的目的性和非连续性。
(一)扩大高效招生规模,注重农村金融人才的培养
要依据社会需求,加大高校招生力度、扩大招生规模。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人才,政府应大力支持高校扩招,保证金融专业人才适应社会企业的需要,特别是要扩大全日制本科生的招生力度。根据我省农村金融人才的特殊需求,开设适合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专业,重点培养优质的农村金融人才,深入开展产教融合,通过与农村金融机构合作组建“农村金融学院”,有针对性地教学农村金融专业知识,培养精通农村金融业务、适应农村金融环境、具有发展眼光的农村金融人才,促进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推动吉林省的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6]
(二)适应吉林省人才需求,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吉林省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加上不同金融机构对金融人才的学历层次、研究能力、技能水平要求不一,我省高校应对自身优势、教学特色、承载能力做出清晰定位,培养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的金融人才,构建各有侧重、错位竞争的多层次的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普通本科院校要积极引入案例进行教学,开展现场教学、模拟实验教学和研讨会等创新性课程,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精神、团队荣誉感和服务意识;加强金融理论研究,适当推动本硕博贯通等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高职院校要视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和综合实践同样重要,引进“双师型”教师,动手操作能力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师教授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更能得到企业的青睐。[7]高校要聘请社会和企业金融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对实践技能进行教学;在校金融专业教师也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如去企业实践、出国深造等更新知识和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金融人才。为摆脱学生实践能力差的问题,高校应注重实践教学的考核,加强职业素质、从业规范、市场分析能力、投资决策能力和实际业务的操作技能的教学,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将社会技能进行量化考核,增加职业资格考试,与企业金融人才需求结合,提高学生金融技术的创新能力和金融工具的使用能力,为学生更好的就业做好准备。
(三)推动政校、校企、校社深度融合,提升金融人才质量
要推动政校、校社、校企深度融合,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混合所有制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元办学机制,从政府角度来看,吉林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大力支持金融业,促进吉林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高校建设校内实际训练基地,给学生提供实践基地;投资扩建金融机构,出台金融业相关的扶持政策,促进民间金融机构发展。为金融人才就业提供平台。从金融企业来看,金融企业应展开与高校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高水平的培训基地和科技研究实验基地,如小额贷款公司、投资理财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新业态的合作基地,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为其顶岗实习提供场所;同时校企可以共同开展订单式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学生在完成学校的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参加企业的个性化模块课程,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金融人才;从社会需求来看,要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将金融人才的培养与地方经济元素结合起来,考虑地方特色经济主体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真正做到校社联合。
吉林省政府应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注重培养和引进高层次金融人才。如通过支持省内金融人才去国外留学,让他们了解和学习国际金融方面的前沿性知识,学成回国后能更好地应对金融全球化;或开展国际金融合作,促进海内外金融人才的交流学习,如实施“海外留学人才工程”,也可通过实施诱人的激励制度来引进国外高层次金融人才,重在建立绿色通道方便人才的引进。地方金融院校也应发挥其金融智库的作用,大力培养高端专业技术人才。[8]
(四)适应金融业的发展需求,完善金融教育体系
为满足社会需求,改善金融业人才需求结构的不均衡状况,高校教育应设定一套科学的实践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学历教育完成后,继续教育也极为重要。金融机构应对金融人才开展有针对性的内部教育培训,在不断学习中更新知识,掌握技能,不断进步。内部培训教育不仅能提升员工的各项能力,也能留住金融人才。金融机构要制定全面的人才培养计划,投入资金和人力创造在职培训机会,改进薪酬激励政策,在企业内部营造多元化、包容性的文化氛围,才能留住顶尖人才。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有效融合,对金融人才有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精通金融业务知识,还需要有互联网思维和网络信息技术,善于利用QQ群、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与客户沟通互动,实现精准营销。积极倡导金融业人员更新理念,学习掌握新兴的金融工具和理论知识,并把它们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实践中实现金融服务的创新和改进。金融机构应立足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特点、用人需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于岗位实践中提升金融人才的软实力,完善金融教育体系,着力培养金融人才的创新变革能力、抗压能力、市场洞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9]
金融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更注重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行业诚信、保守商业机密,对内合规、对外守法。金融教育应着重加强金融专业知识的教学和行业诚信的普及,提高金融人才的道德素质和技能水平。政府应大力推动建设金融人才的培训中心,为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才等的在职培训提供场所,学习新型金融机构类型、金融创新业务,实现金融人才教育的持续性。
金融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巨大,且对其他产业有极强的“放大效应”。近年来,吉林省经济正高速发展,金融业也在不断发展,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寻找适合吉林省经济的发展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吉林省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吉林省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着供求数量结构不均衡、高层次金融人才和农村金融人才短缺等问题,建成合理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还需一定的时间,也需要通过实践逐步探索改进,真正解决金融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最终促进吉林省经济高速发展。
[1] 李佳.金融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2] 许丽华.金融院校学生就业人才需求分析[J].职业,2015,(13):46-48.
[3] 曹永琴.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J].上海经济,2017,(1):101-110.
[4] 陈炜,蔡晓霞.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问题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6,(30):25.
[5] 孙杰光.地方院校金融人才差异化培养研究——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1-5.
[6] 崔宏伟.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应用型人才需求分析[J].商,2013,(17):66.
[7] 莫媛.金融人才分层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金融教育研究,2016,(6):73-76.
[8] 王兰萍.新时期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探讨[J].金融科技时代,2015,(9):99-101.
[9] 任嘉嵩.培养顺应金融改革需要的金融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6,(9):53-54.
[责任编辑:耿传辉]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dustry in Jilin Province and the Thought of Financial Talents Training Mode
ZHANG Bing-hui1;LIU Yun2
(1.Changchun Finance College,Changchun 130028,China;2.School of Management,Changchu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s defined as the most promising industry in twenty-first Century,and the emergence of the"new normal"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es the reform of the financial system,increasing the demand for financial professionals.At present,the number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s increasing,the growth trend of employees is obvious,the shortage of high-level financial talents,the single structure of personnel,the gap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the contradiction of supply structure and the imperfect financial system which should prove out related solve program and explore financi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o sui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ilin Province.
financial industry development;financial talents;training mode
F832
A
2017-04-19
1671-6671(2017)03-0015-09
张炳辉(1969-),男,吉林榆树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刘赟(1992-),女,浙江嘉兴人,长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