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
摘 要:20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世界经济由工业化向科技化过渡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科技创新的能力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纵观世界历史,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电力技术的发明再到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都将人类经济与文明的进程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把科技创新摆在了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各地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和政策,以求有力地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该文旨在从阐述科技创新的内容出发,分析地方科技创新所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并力求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地方科技创新 困境 出路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242-02
1 科技创新的含意
创新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熊彼德提出来的。而“科技创新”这个概念在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说法[1]。综合我国多位专家的观点,该文将科技创新的概念定义为:在以技术研究为基础的前提下,有效运用科学领域新知识,对原有的技术和工艺进行创造改良的活动。科技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既包含了科学研究也包含了技术创新,它既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创新是国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因素。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国家,经济都相对地较为发达;而从国内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科技研发投入较高的地区和省份主要集中在首都北京以及东部和东南沿海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与一些偏远地区如新疆、西藏等在科技投入方面和产出上面形成了巨大的差距。
2 地方科技创新的困境
十八大以来,各地政府为了适应新型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展科技创新领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但是必须正视的现实是,我国科学研究的基础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薄弱,科学研究的条件也受到许多限制。作为一个传统的文明古国,千年来的教育理念是:求全、求稳,缺乏创新的思维和冒险的精神,对新鲜奇特的事物常持否定甚至打击的态度,这就造成了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因此不管是在观念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还面临着不小的困境,科技创新的能力依然不强。大多数产业依然属于经济价值的中低端产业,而一些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别人手里。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原有体制对科技创新的制约
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里,我国一直实行计划分配型经济,形成了一套以政府行政为主导的固有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科研部门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政府部门权力、职能分配不清,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由完全是“门外汉”的政府官员作决策,项目资金的落实需要送礼请客才能完成,这将使得科研人员的信心受到打击。
2.2 科技创新的环境氛围尚不成熟
我国虽有着深厚的传统人文文化,却相对缺乏西方文明的理性分析的思想和科学探索的精神。由于长期以来科学教育的不足,以及受传统经济和文化体制的制约,造成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明显较弱。虽然从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国仍然相当一部分地区政府和企业并没有完全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由于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到最终的成果转化不是一个短时间就能完成的过程,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其结果能否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持怀疑的态度,宁可追求短期绩效,而放弃了科技创新所能够带来的长远发展。
2.3 地方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有差距
一般而言,科技研发投入要占到一个国家GDP总值的2%以上,才具有科技创新的竞争力。从相关数据来看,目前我国科技研发投入资金占GDP的2.1%,相比建国初期已经提高数百倍,但是整体的科技研发成果却不能令人满意,与高强度的财政投入极不相称。例如,汽车工业领域和医疗设备方面,最新的最尖端的机械设备,我国几乎都不能自主生产,绝大部分依靠从国外进口。客观地说,虽然近年政府在科技创新研究上投入巨大资金,但是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成效,在核心科技技术领域依然受制于他人。
2.4 地方科技创新体制不够完善
地方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是一直以来扼制科技创新的瓶颈[2]。科研管理体制保守、僵化、虚浮于事,并没有跟上国家经济改革开放的步伐,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这势必造成科研成果产出不足、转化不顺的结果。目前我国科研项目审批制度的弊端显而易见,大量的科研任务被政府科研机构承包,使得众多科研机构形成垄断,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机制,而中国文化数千年来形成的靠人情、拉关系的思维依然普遍存在,多数科研人员为获得项目,顺利通过审批而将精力过多地用于人际关系的奔走,真正能致力于科学技术研究、用心钻研的人却寥寥无几。
3 地方科技创新的出路
科技创新目前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手段,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要全面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使我国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需要由上至下,从国家到个人各方面的齐心协力。
3.1 改变思维,完善体制
科学研究必须支持一切符合基本科学原理基础上的奇思妙想,而这种思维方式正是我国教育最缺乏的[3]。从根本上提高全民创新意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几千年的思想教育形成的求稳、求全、求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首先要从学校教育抓起,改变过去死板的填鸭式教育,培养学生大胆创造,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才能造就大批符合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科技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氛围。而现行的科研体制必须进行改良,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提高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只有提供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才能使科研人员专心致力于科技创新活动。
3.2 制定政策以鼓励各地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要提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必须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地激励机制和收入分配政策,尽量消除原有体制之下对科研活动的不必要的约束与限制,并且对积极投入科技创新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必要时应提供最大力度的支持。同时,还需要提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只有在科研成果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企业和个人才会有持续的研究热情和动力。
3.3 优化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2016年3月出台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该法的出台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提供了便利通道,所以各级部门和企业都应当认真贯彻和执行。各地政府也应适当调整税收等政策,对使用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便捷途径,使科技创新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其应有的经济价值[4]。
4 结语
历史证明,世界上综合国力较强的国家,大多是创新型国家。因此我国政府下决心要“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这对于我国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一些创新型国家长期以来对于科技创新的态度和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在逐渐改善的科技创新氛围中,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必定能顺利地从“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参考文献
[1] 芦苇.新常态下科技创新的困境与出路[J].经济问题,2016(6):19-24.
[2] 聂莉.刍议当前区县科技创新工作的困境与出路[J].泸州科技,2016(1):21-22.
[3] 顾建亚.试析地方科技立法的困境和出路——基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视角[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5(1):68-72.
[4] 李曦,彭品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8):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