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商人下乡探索“封闭式农业产业链”
从经营校园超市起家,到自建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再到建立中央厨房、营养配餐车、营养快餐厅,山东省滕州市正德康城公司总经理李国,打造了一个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业产业链,实现了一二三产的无缝衔接。
在进入农业领域之前,李国在滕州管理着十余家超市、便利店。几年前父亲一次病重住院经历,让李国萌生了做健康食品的想法。
李国探索的第一步就是自建农业生产基地,从源头上把控食品安全。从10亩、30亩到60亩,李国的“试验田”在谨慎中扩大。2011年,他在滕州市姜屯镇流转了680亩土地,建起了果蔬肉禽基地。
“我们的理念是为消费者提供营养健康的食品,而不仅仅是食材,同样,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决不仅仅局限于种养环节。”李国告诉记者,在原有超市、便利店的基础上,他又相继投资建立了中央厨房、营养配餐车以及连锁营养快餐厅,从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发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在滕州市红荷路姜屯镇大洪疃村北,一个由展示中心、管理中心、蔬菜初级加工车间和一片白色大棚构成的农业生态示范园就是公司的农业生产基地。
李国说,在他之前有不少工商资本下乡的事例,其中也有不少失败者,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销售渠道不畅,二是种植技术不过关。“企业的重点应该放在农产品流通、加工、销售等环节,种植环节应该交给对此比较擅长的种植户。”公司农业生产基地69个冬暖式大棚,除了留作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和新品种研发、试种功用的几个大棚外,其余大棚都与附近村民展开合作。
对于种植管理要求精细的,基地引导种植能手到基地租棚种植。张厚彬是姜屯镇张园村的草莓种植大户,除了自家十余个草莓大棚外,他还在基地租种了8个大棚种植草莓。“这边的大棚级别很高,造价都在十五六万元。租一个大棚,农户一年只需缴纳5000元租金。”
对种植管理相对粗放的常规菜品,则交由在基地上班的附近村民经营。60岁的王洪菊原是洪东村村民,流转土地后,就在基地上班,每月2000元工资,外加产量提成,每年的收入在2万元左右,同时每年还有2800元的土地流转费。
无论是哪种方式,公司都在种植前期提供种苗、农资等,后期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回收,整个生产环节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和农残检测,唯一的要求是种植户需按统一的技术规程操作,打造绿色无公害果蔬。
对于这种模式,李国曾算过一笔账,每个大棚的造价按15万元算,一年租金5000元,也要30年才能收回成本。对此,李国坦言,生产环节的利润全部让给农民,通过渠道建设,企业主要在加工升值环节要效益。“我们主要向管理要效益,只要管理上来了,品牌就有了,效益也就有了。”
每天凌晨2点,王洪菊收拾妥当后,开始进入大棚摘菜,她管理的2个大棚里间错种着菜花、白菜、紫甘蓝,都已经成熟。按照前一天晚上基地派发的订单,这三种蔬菜分别要采摘180斤、300斤、120斤。在基地的另一端,负责西红柿种植的胡勤军接到的订单是350斤西红柿。
“这些订单全部来自公司的超市、便利店以及营养配餐车,他们根据当天的销量,向基地预定第二天的蔬菜品种和数量。中央厨房根据食材需要也会向基地下订单,那个主要集中在上半夜。”基地负责人杜以水告诉记者,基地通过电脑系统汇总每天的订单后,再向各个蔬菜大棚分量派发。
大棚采摘的蔬菜都要送到基地“打理车间”,在这里,所有蔬菜要进行最后一次农残检验,检验合格后按照品相进行简单分级包装。
就在基地忙于采摘的同时,在滕州市高新区鲁班大道,占地4000平方米的中央厨房内也是一片繁忙景象:西点、切配、面点、粥点等六个车间内,50余名工人正在流水线上按照各自分工对食材进行加工。“经过加工后的食品,主要供应公司的营养配餐车、超市、便利店等,按早、中、晚,他们每天会给我们发三份订单,我们根据订单再向基地预定相应的果蔬肉禽。”中央厨房负责人陈峰说。
凌晨5点左右,物流配送车分别从种植基地和中央厨房出发,将各种蔬菜和经过加工的食材配送到公司在滕州的超市、便利店、校园餐厅和营养配餐车。
由于渠道建设的带动,公司农业生产基地生产的果蔬肉禽供不应求,目前正在通过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基地或合作社加入进来。“目前我们已经收购整合了张汪镇一个600多亩的基地,下一步将按照公司农业生产基地的管理模式进行复制。同时附近有两个蔬菜种植村也希望能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进来。”李国说,虽然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合作模式,但最终的目的是把现代农业做好。
目前,李国最期盼的是能与更多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合作。“现在农村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真正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民越来越少。”如何培养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李国也在尝试做一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