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彬
【摘要】本文分析了上海实施营改增后,中小企业在减税、产业链优化、管理规范化和纳税与会计规范化方面的积极变化。调查结果显示,营改增不仅达到了减税的目标,而且使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中小企业 营改增 产业链优化 管理规范化
一、引言
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部纳入“营改增”范围,营业税全面停止实施,至此我国全部企业均已实行增值税。本次改革正处于我国经济下行时期,增值税改革不仅降低企业缴税负担,更重要的是政策也肩负着促进中小企业调整结构、促进产业链优化和经营管理、纳税和会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作用。
由于中小企业与大中型企业有着完全不同的经济实力,因而在政策实行后效果不同。在营改增的实施过程中,大中型企业比较规范,减税效果比较明确,但中小企业效果不确定,存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对其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调查分析。
二、中小企业营改增实施效果分析
(一)中小企业营改增后实际减税效果大于预期
这是国家营改增的主要目标。事实表明,营改增也确实达到了其预期效果,原来营业税存在的重复征税(每个环节道道征税)问题,在营改增后实现了每个环节仅对本环节的增值部分征税,进项税金可以环环抵扣,从而达到整体减税目标。国家税务总局2016年9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7个月营改增整体减税共计2107亿元。此外,8月份全国税务系统组织的税收收入扣除出口退税后同比增长-3.3%,系2016年首现负增长。
通过增值税将一部分经济增长降下来,用于支持对企业的减税,营改增可以对整个社会带来减税,这毋庸置疑,但许多统计数据是针对所有规模企业。实际上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效果在减税的预期和实际效果上是不同的。为此,我们调查分析了中小企业的减税预期和实际减税效果。
我们调查了营改增实施前企业对政策预期,图(1)显示,4%的企业认为收入会增加;45%的企业认为成本会降低;25%的企业认为税负会下降;9%的企业认为会有更优质的供应商;17%的企业预期没有明显的好处。由此可见,企业对收入增加不抱希望,但认为成本和税负会下降比例非常高。
缴税负担的实际变化也是调查的重点。调查显示, 56%的企业的整体税负呈现下降;41%的企业认为营改增后,税负没有明显的变化;3%的企业税负上升(从行业角度看,确实会有部分企业上升,如一些金融企业和建筑企业),但从总体上讲,基本上达到了政策希望减税的目标,见图(2)。
将对政策的预期与实际感受对比可以看出,25%的中小企业预期税负会下降,56%的中小企业确实税负下降。这说明政策减税的效果高于中小企业预期,大部分中小企业正在分享减税带来的政策优惠。由此中小企业就可通过减税进一步推动结构化改革和内部管理完善。虽然也有部分企业的税负没有太大变化,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参与调查的人员,对实际的税务政策理解不够,或对企业的实际经营了解不全面等多方面原因。
总体上看,中小企业的减税效果没有大企业明显,中小企业价值链优化和内部管理改革的步伐要比大企业慢。但政策实施后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有明显改进。
(二)中小企业产业链得到优化
营改增使一部分企业因供应商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而重新选择新的供应商,中小企业内部也会因为税收政策的变化重新调整自身的结构,使中小企业的产业链得到优化,重塑了抵扣鏈。
1.营改增政策优化了中小企业产业链
调查表明,50%的企业在试图转向一些容易取得抵扣凭证的行业。44%的企业已经觉得需要重整上下游企业了,见图(3)。
这其实是符合本次营改增政策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取得过程,可以看作中小企业重新评价上下游企业资质的过程,重新选择上下游企业促进了企业优化产业链。当然,仍然有6%的企业从未考虑过此事,有可能这些企业的行业并不需要改变,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企业会适时调整经营方向。
营改增中重要的方面是重新选择供应商。调查询问了供应商选择问题。调查发现,22%的企业依据是否能开具增值税发票重新选择了供应商;34%的企业重新选择后,使得大部分供应商可以提供专用发票。31%的企业没有重新选择,只是要求供应商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见图(4)。
调查显示,56%的企业因为发票的原因重新选择了供应商。其实,能开具增值税发票是企业资质的一种体现。这说明营改增确实推动一些中小企业,选择了资质更好的企业作为供应商,或者说产业链的优化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增值税的推行。当然还有一些企业并没有对供应商提出强制开具专用发票的要求。这些企业在管理上应该是不完善的,需要改进的空间很大。
2.营改增扩展了中小企业产业链
营改增打通了二、三产业的抵扣链条,使大量不能抵扣增值税的交易,变为可以抵扣增值税的交易。原来征收营业税时,企业内部的服务性部门一旦分拆独立出去,企业如果再向这些服务部门购买服务的话,发票不能用于抵扣,导致整个企业的总体税负上升。因此,在在实行营改增前,这些服务部门只能留在企业内部,但留在企业内部不能大量接纳外部的新业务,限制了这些服务部门的发展。营改增后这些服务性部门可以分拆出去,成为独立企业,既可以加速自身发展,也可以为集团的其他企业服务,促进了集团内部业务的合理分工。尤其是那些既有制造业又有从事相关服务业的企业,可以进行主、辅业务分离。因此,营改增积极引导了企业的结构调整。
随着企业专业化生产的增强,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多项专业化产品和服务的快速发展。同时另一部分企业的外购服务的税可以抵扣,推进了纳税人之间分工协作,同时也推进了中小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链重整。
营改增对产业链的影响在现代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上更有意义,这些行业通常是制造业的上游供应商,这些企业如果能够享受增值税带来的利益,下游制造业成本可以控制,这些企业有活力,下游企业也就越有可能选择到更优质的供应商。虽然我国制造业处于转型升级调整中,但第三产业比重一直在上升,这与营改增政策对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密切相关。
(三)中小企业管理规范化进程加速
增值税纳税人资格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现实中大量的中小企业是小规模纳税人,尤其是生活服务业企业。在经营管理上,这些企业广泛存在着合同可有可无、供应商和客户管理松懈、应收应付款和预收预付款随意、企业管理混乱的现象。营改增后,中小企业管理顺应了税法变化并加速规范化,以适应改革后政府对会计规范、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等方面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实践证明,只有规范的企业才是有未来的企业。
1.中小企业申请一般纳税人意愿上升
此次调查的对象均为中小企业,是小规模纳税人,此设计是为了了解企业成为一般纳税人的意愿。调查结果表明,91%的企业在营改增之前已经申请为一般纳税人,6%的正在申请中,3%的企业希望条件满足后申请。说明大多数中小企业已经为此作好了心理准备,也说明申请为一般纳税人、规范地开具增值税发票正成为中小企业的共识,见图(5)。
是否开具增值税发票逐渐成为企业资质好坏的一种标志。增值税专用发票是进行进项抵扣的必要条件,只有一般纳税人才能开具。中小企业如果要扩大业务,必须申请为一般纳税人,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受益于政策。一般纳税人申请增加,说明政策的引导目的及其效果很明显。见图(6)。
虽然中小企业申请成为一般纳税人的意愿上升,但许多企业还是希望通过其他手段降低税负,如税负转嫁。调查显示,91%的企业存在将税负转嫁给下家的情况。这说明这些企业的供应商开不出增值税发票(这些更小供应商可能并不在此次调查范围),所以只能靠转嫁税负的方式继续保持合作关系。
2.三角债问题得到改善
在实行营改增之前,许多中小企业存在大量的代收代付和三角债问题。因为当时没有实行增值税,不存在可抵扣的税收项目,所以,中小企业不开正规发票或者随意开具发票的情况比较普遍,导致企业债务增加。调查显示,营改增实施后, 34%的企业的代收代付业务明显减少,说明政策效果明显,这有利于清理企业的三角债问题。但也有47%的企业与以前一样,这可能是这些企业原来这类业务本就不多,经营亦比较规范所致,或者一些小规模纳税企业仍然还停留在以前的经营模式上导致的。6%的企业的代收代付业务上升,这些企业很可能是经营管理存在问题。见图(7)。
3.改善了合同管理水平
税收政策变化后,企业在签订合同时要充分考虑合同条款的变化,重新进行收入谈判,重新对合同进行审定。调查发现,75%的企业已经开始着手签订更完备的合同,由于增值税与营业税的计算方式不同,势必要重新计算交易金额,以免在后续的开具发票、合同金额等方面出现纠纷。当然也有25%的企业没有太大变化。可能的原因是这些企业一直缴纳增值税,且供应商和客户都开具增值税发票,营改增政策变化对其没有影响;或者存在一些企业没有认真对待合同的情况。见图(8)。
(四) 中小企业纳税管理规范化水平提升
中小企业通常发票管理混乱、会计科目随意、原始凭证缺失。营改增后倒逼企业提升了纳税和会计核算专业化水平。
1.发票管理得到改善
36%的企业在发票管理上改进。这种转变对改善所有企业市场环境都有积极作用,一定程度抑制了假发票和虚开发票的现象;31%的企业在纳税申报方面得到改善;24%的企业在会计处理上得到改善;3%的企业在资金管理上有所改善。见图(9)。
同时,97%的企业已经增强了专用发票进项抵扣凭证的管理。这种积极转变对改善所有企业的市场环境都有着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虚假业务和假发票的空間,为进一步规范发票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见图(10)。
2.主动收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比例上升
对下游企业开具发票时,44%的企业感觉到主动索要发票的人增加,向供应商索取发票的积极性也有一定提高,说明达到了营改增政策目标。由于企业改为增值税,要求企业必须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抵扣,无形中减少了虚假业务和假发票的空间,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也有56%企业感觉和以前差不多。那些认为没有太大变化的企业,可能是一些一直缴纳增值税的企业,也可能是一些对发票管理不太注重的企业。同时,9%的企业更积极地主动索取发票。这种行为可以倒逼产业链上端的企业,在开具发票的问题上变得更规范。见图(11)。
(五)中小企业采购业务效率提高
中小企业外包服务正在增加。在营改增实施前,一些缴纳营业税的企业、服务性行业和一些小企业,服务是否外包没太大差异,因为交营业税没有进项税抵扣。实行营改增后,服务外包后获得的增值税进项税可以抵扣销项税税款,因此,营改增可以提高企业购买服务的积极性。调查表明,12%的企业在营改增政策推出后开始考虑外包业务,说明政策的推动作用很明显;28%的企业已经开始尝试服务外包业务,但外包的比例不高,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会逐步增加其外包比例,从而降低采购成本。
对服务外包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比较确定的是很多企业已经在开始尝试。但有41%的企业尚未考虑过此业务,从问卷中可以看出,这类企业一般规模比较小,所以,可能还不需要外包方式进行采购,也可能是还没意识到外包可以节约成本。见图(12)。
增值税政策推动了企业积极地重新选择供应商,改变了以前的零星、随机的采购模式,采购业务正变得更有计划性、更高效。随着改革的纵深发展,企业会逐步增加其外包比例和集中采购比例,从而显著降低成本和风险。
三、结语
调查结果显示,营改增政策有效,且政策效果显著。营改增的减税间接促进了中小企业产业链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此同时,营改增促进了中小企业内部管理逐步规范化,也促进了企业主业的发展和企业分工的细化,中小企业服务外包正在增加,采购行为也正变得更越来越高效。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S].财税〔2016〕36号.
[2] 孙正燕.“营改增”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以生活服务业为例[J].财会学习,2016(14):147-149.
[3] 周翊等.生活服务业营改增增的政策要点及应对[J].中国税务,2016(5):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