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以来英国的乡村城市化初探

2017-06-07 00:15陆伟芳
社会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小城镇英国

摘 要:工业化以来,英国启动了城市化,开始了城市发展农村衰减的漫长历史进程。英国新兴工业城市的恶劣环境,使人们怀念农村的田园生活。从19世纪下半叶起,人们开始改造城市、甚至向郊区迁移,试图寻找与享受田园式的城市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绿带政策、新城计划,铁路网、汽车与公路,推动了人口从中心城市向郊外小城镇、新城的迁移,为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向乡村和小城镇的扩展创造了条件。零星的美丽小城镇与田园城市试验,国家的立法干预、政策资金支持,使得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城乡差距日益缩小。于是,城市化不断向英国广阔乡村腹地的小镇和村庄推进,乡村小城镇形成了各自发展路径,塑造了各自的小镇特色。英国的乡村城镇化路径,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英国; 小城镇; 乡村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K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7)04-0153-15

作者简介:陆伟芳,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上海 200234)

工业化以来,英国启动了城市化/城镇化,开始了城市发展农村衰减的漫长历史进程。在19世纪中叶英国初步实现城市化后,城市的数量、规模仍在不断扩大,英国逐渐向高度城市化国家发展,到1951年,英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近80%。这个过程无疑伴随着传统农村的不断缩减与衰落进程。然而,由于英国新兴工业城市的建筑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恶劣,使人怀念向往农村的田园生活。英国前首相斯坦利·鲍德温爵士(Stanley Baldwin, 1867 -1947)说出了英国人的内心渴求,“对我来说,英格兰就是乡村,乡村才是英格兰”。后来这成为他最重要的名言之一。从19世纪下半叶起,人们开始改造城市、甚至向郊区迁移,试图寻找与享受田园式的城市生活。

在英语语境中,人们常常把“小镇与村庄”联系在一起1,如“下院领袖会安排紧急辩论,就小镇和农村地区提供充分妇产服务么”2。在英国农村地区,市场城镇是最普通的城镇形式,是英国农村城镇体系的坚实基础,今天“从经济看……繁荣的市场城镇对周围乡村地区的繁荣贡献良多”3。因此,研究英国的乡村城镇化,就离不开探讨英国城市化加深期间小镇的发展,或者说从英国小镇的发展视角,也许可以给今天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提供某种借鉴1。

从经济角度看,今天英国的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是相对繁荣的。用家庭平均收入来看,农村地区有55%的家庭平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有28%的家庭处于上游2。从风情特色来看,英国的小城镇以其独特的兼有城乡风情和地域特色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从城市化的深度和广度来看,人们也把小城镇看作是英国乡村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在英语中,小城镇一般用“small town”来表达,中文用“小城镇”或“小镇”。不过,无论是学界、政界还是民间,对小镇的具体界定一直存在着分歧,而且它的内涵与界定是随着时间与空间维度的不同而变化的。

早在1900年,韦尔顿(T.A.Welton)把1000人作为小镇最低人口线3。后来英国的小镇研究似乎主要集中在近代早期的小镇,几位研究小城镇的知名学者似乎都是研究17-18世纪的小城镇。如彼得·克拉克(Peter Clark)和霍思金(J.Hosking)合著的《英格兰小城镇的人口估算 1500-1851》只研究到19世纪中叶,他们按不同时代的人口规模来界定小镇,确定16、17和18世纪的小城镇最低人口数分别为1650人、3300人和5000人4。在两年后出版的论文集中,彼得·克拉克基本重申了这种观点,把18世纪末19世纪的小城镇最低人口数提高到5000人以上5。后来在写作《剑桥城市史》相关章节时,他把小镇人口限定到10000人之内6。在他的领导下,英国莱斯特大学的城市史中心从1985年起7,就展开了对小城镇的详细考察,而且還建立了数据库来帮助城市史的研究8。其他如韦伯(A.F.Weber)认为2000-10000人为城镇(town)9,普莱斯-威廉姆斯(R.Price-Williams)则认为在2000-20000人之间是小城镇(small town)10。也有学者把人口超过5000的就称作城区(urban district)11。

从一般使用习惯来看,似乎也是以5000人为界的,英国议会辩论中似乎也是这样。如在1822年讨论议会改革时,约翰·罗素(John Russell)提及英格兰有140个小镇人数不到5000人,其中“100个小镇不到3000人,40个小镇居民在3000-5000人”12。

从官方渠道看,1801年起的英国人口普查时往往会界定城市、乡村。后来,由于城市连绵带的出现,英国就不再简单地划分城与乡。1881年起开始用“urban district”,1951年起开始使用“urban area”这个术语。1981年起,人口普查所使用的“urban area”定义使用全国地理测量(Ordnance Survey,OS)图的标准,用的是房屋建成区的概念(英语用“Bricks and mortar”来表示),即1500人以上并有至少20公顷连绵建成区的定居地。2001年人口普查时英国总计有2063个这样的城镇区域13。其他机构也都有自己的界定,如1981年,英国环境部(Enviornment Agency)确定的小城市区域(Small sized urban areas)人口起点为5000人1。2004年英格兰农村事务管理局(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s ,DEFRA)在《农村战略》里,则把居住人口少于1万人的区域定义为农村地区。据此,2004年英国有19%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2。假若万人以下的称作小镇的话,那么显然这些小镇就归属于乡村地区。

研究者及官方把小镇人数的下限从1000增加到2000/3000,甚至5000人或10000人,其实正是反映了在城市化进程中,不仅大城市得到了发展,小镇也在发展的事实,也说明了小镇本身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依韦伯统计,英格兰和威尔士3000-10000人的小镇,在1801年有60个,1851年140个,1891年262个3。小镇数量的增加说明了小镇对移民人口吸引力增长的事实。而现今“urban area”的1500人起点及不少于20公顷连绵建成区,则说明对城镇区域的界定表面看起来降低了人口规模,但却把房屋连绵区作为另一个衡量标准,正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英国城市化深入的程度。2001年英国统计的2063个城市区域,反映了英国城市化的广度与深度,即城市生活、城市生活方式,已经不仅仅是大城市的独特现象,而是扩展深入到这些城镇区域了。

在工业化展开时期的城市化第一个阶段,许多工业村庄或市场城镇发展成为大中城市,同时小城镇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到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0.2%。城市化时期不仅大城市成为吸引远近劳动力的磁场,就是中小城市、小镇一样成为吸引劳动力的所在,差别就在于吸引力的大小而已。

从工业村庄或市场城镇而成为大城市者,自然吸引力最大,增长率惊人。有些发展得早些,如著名的五金工业城市伯明翰(Birmingham)、棉业都市曼彻斯特(Manchester)原先只是一个仅有几百人的村庄或市场城镇,在原工业化时期就获得了极大发展。其中伯明翰在1538年只有1300人,经历原工业化时期,到1650年上升到5472人,但仍然只是个小镇,50年后就发展到15032人。1801年两者人口就猛增到7万多人,到1851年达到了23万多人。也有些地方的起步相对晚些,如苏格兰的工业城镇格拉斯哥(Glasgow)直到18世纪末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随着棉纺织业发展,到1831年已经是一个大城市了。还有如威尔士的首府卡迪夫(Cardiff),在1801年时只是一个仅有6342人的小镇,但到1851年就成为一个拥有26630人的城市了。当然,也有一些原工业化时期比较发达的城镇,到工业化时期陷于停滞不前状态的,如诺威奇(Norwich)、约克(York)、切斯特(Chester)。

18世紀初,英国2500人以下的小城镇大约有930个左右,其中英格兰730个,威尔士50个,苏格兰150个左右4。按小镇规模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城镇,有些是自治城镇,如奇切斯特(Chichester)、斯坦福德(Stamford)、林奇菲尔德(Lichfield)、亨廷顿(Huntington)和切姆斯福德(Chelmsford)。其次是中等的市镇,第三类是一批小集市、集散中心和微型城镇。按区域考察,繁荣的市场城镇(简称市镇)主要集中在农业发达的英格兰南部,中等小城镇则集中在东盎格利亚和西米德兰地区,微不足道的小镇主要集中在偏僻荒凉的西北各郡及西南地区的丘陵地带5。工业革命期间小城镇发达的地方不外乎是两类:一类是在工业区,借工业化浪潮而发展,有些已经发展成为城市,越出了小城镇的范围,大部分则已经到达了小城镇的最高层次,人口在5000到10000人之间,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可能发展成城市。另外一类在繁荣的乡村地区,那些人烟稠密、经济发达的农村仍有着良好的市镇网络,小镇欣欣向荣。比如英格兰的多塞特(Dorset)、威茨郡(Wiltshire)、和夏普郡(Shropshire),威尔士的安格尔西(Anglesey)、卡那封(Caernarfon)和苏格兰的奈恩(Nairn)和班弗夏(Banffshire)。那些地广人稀的农业区,城镇网络就稀疏的。萨瑟兰(Sutherland)是个最好的例子1。城市化初期专业性小镇表现不凡。由于运河、公路及铁路的逐渐发展,一些位于交通要道上的居住点转变成小城镇,如陆上的斯托尔波特(Stourport)和沃尔弗顿(Wolverton),水滨的船坞城镇希尔内斯(Sheerness)、还有一些休闲城镇如坦布里奇韦尔斯(Tunbridge Wells)、巴克斯顿(Buxton)、利明顿(Leamington)和哈罗盖特(Harrogate)2。这些小城镇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中小城镇也吸引了相当数量的移民。1750年英国只有7%-8%的人居住在小镇里,但到1851年,居住在小城镇里的人上升到15.5%。也就是说,英国大约有276万人居住在923个小镇里3。若把小镇人口数提高到万人以下的话,那么小镇人口比例还要高些。1851年对英格兰788个小城镇的统计发现,有33.6%的人居住在5000-10000人之间小城镇里,但还有368个人口在3300人以下的小镇,居住人口占小城镇居民总数的46.7%,几近小城镇人口中的一半4。小镇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似乎也不小。

在1851年以来的高度城市化阶段,仍然主要以人口持续向城镇迁移为特色。从1851年到1901年,城市人口从899万多增长到2505万人,城市人口净增1607万,城市化率达到了77%。根据人口普查,到1911年英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78.1%,直到1971年,城市化率基本保持在这个水平上5。2001年则达到了89%6。这样,整个20世纪的城市化率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增长的速度放慢甚至保持稳定。这个时期,城市继续发展,尤其是进一步向城市郊区扩展,兴建新的城市,城市化率仍在提高,英国的城市化进入了深度城市化时期。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扩展,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主题。

在深度城市化时期,不仅是大中城市继续发展,而且一些中小镇继续发展成大城市。在表1所列的1851年的43个万人以下的小镇中,随后150年的发展历程很有启示意义。其中的15个小镇在后来的50年里超过了10000人,包括班伯里(Banbury)、班格尔(Bangor)、布莱纳文(Blaenavon)、卡菲利(Caerphilly)、切姆斯福德(Chelmsford)、奇切斯特(Chichester)、欣克利(Hinckley)、泰晤士畔金斯顿(Kingston-upon-Thames)、刘易斯(Lewes)、莫尔德(Mold)、珀纳斯(Penarth)、赖盖特(Reigate)、里士满(Richmond)、罗姆福德(Romford)、斯云顿(Swindon);接下来的50年里其中又有8个小镇人口突破1万,即阿伯里斯特威斯(Aberystwyth)、布伦特里(Braintree)、布里姆斯格罗夫(Bromsgrove)、卡迪根(Cardigan)、弗林特(Flint)、马基特哈伯勒(Market Harborough)、梅尔顿莫布雷(Melton Mowbray)、罗思赛(Rothesay);20世纪后半叶又有5个小镇突破万人,就是阿什比(Ashby de la Zouch)、贝格尔斯(Beccles)、布里奇诺斯(Bridgnorth)、北沃尔舍姆(North Walsham)和斯托马基特(Stowmarket)。也就是说在150年间,这43个小镇中总共有28个小镇人口突破了万人,占到了样本总数的65%。若考虑到阿伯加文尼(Abergavenny)和拉德洛(Ludlow)两个小镇人口也已经接近万人关口的话,那么比例还会高些。其中只有13个小镇虽然人数也都有变化,但还是货真价实的小镇。

当然,如前所述,由于城市向外扩展形成了城市连绵区的现象,因此虽然许多小镇人口的增长,使其越出了小镇范围,但有新兴的小镇出现,因此,小镇的总体数量并不会猛然减少。1851年到1951年,有175个小镇人口增加,越过了万人大关1。还有些小镇被大城市吸收,成为大城市的一部分。如伦敦市区的扩大就把当时的小镇包括了进去,如中国人熟知的格林威治原来只是个村庄,后来成为小镇,再后来成为 “大伦敦”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与农村人口总数与比例不断下降一样,小镇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也是不断下降的,从1851年到1901年和1951年,小镇人口所占比例相应为15.5% 、9% 、6.2%2。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20世纪晚期以来不少原城市人口迁移到农村地区的新现象。在1991-2002年期间,英国每年就有6万人净迁移到农村或以农业为主的地区3。这就是为什么在2004年讨论城镇规划时,约翰·海因斯(John Hayes)在议会里提到,“小镇或村庄规模突然增长20%或30%是一个新近的现象”4。

如果考虑小镇人口增长的情况,即自然增长还是移民增长的情况,我们大致可以说,小镇主要是依赖外来人口的移民才保持了人口增长。以1991年到2001年为例(见表2),人口规模在2000-4999和5000-9999的小镇居住着几乎差不多的人口数量,都占总人口的4.8%。從发展来看,小镇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处于负增长状态,小镇都依赖外来移民;相反,凡是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则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处于正增长状态,似乎人口越多的城市,自然增长率越高,如大伦敦就达到5.53%。在小镇里,从总体增长率来看,人口在5000以上的小镇增长最快,增长率为5.59%;但从增长的方式来看,人口规模越小的小镇,自然增长率越低(如1500-2000人的小镇,自然增长率为-0.69%),人口增长越要依赖于外来人口迁移,达到6.05%。

可见,小镇的增长极大地依赖于外来移民,也就是说,小镇在一定意义上充当了吸引移民的蓄水池。事实上,现在“在农村地区,在本地镇上工作的人常常住在乡下,而生活在镇上的人常常在乡村工作”5。

在历史的长河中,乡村小镇形成了各自发展的源头和路径,塑造了各自的小镇特色。在当代小镇发展历史上,虽然有的已经失去了往昔的特色,但是以宜居、旅游、完善公共设施等的深度城市化进程则仍在继续。

埃塞克斯郡的切姆斯福德是个相对传统的小镇。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218年就获得了郡城(county town)的地位,在1381年的瓦特·泰勒起义( Wat Tylers Rebellion)中起过重大作用。直到19世纪初,切姆斯福德仍然是一个农业市场和服务中心、一个休闲与管理中心。虽然在19世纪上半叶的人口增长相对平和,不过拥有充满活力和扩展的传统手工业经济。据1841年职业情况考察(见表3),切姆斯福德几乎完全缺乏现代制造业,农业也低于全国水平,反映小镇在工业化进程中步伐相对缓慢。不过,在手工业方面,男性手工业从业率超过全国水平,但女性又大大低于全国水平,这似乎说明了此地手工业可能仍然是传统;一般劳工也远高于全国水平;相反,女性从事家政服务的百分比远高于全国水平,即79.7% 对55.7%,这似乎说明了这个小镇女性择业的范围极其狭窄,这与此地缺乏现代制造业有着强大的关联。

英格兰西南康沃尔郡(Cornwall)的鹿港小镇(Looe Town)也是一个富有传统特色的古镇,是一个有着200多年度假胜地历史的滨海小镇。这里地处不列颠岛南海岸线上,曾是英国重要的渔业基地,特别是沙丁鱼港口。1853年,鹿河上建筑起一座七孔桥连接小镇东西两部分,故也称“双子镇”。东镇有渔港、购物中心和沙滩;西镇更清静些,但也有商店、餐馆、旅馆等,今天两镇已经合一。在政治上,这里早在12-13世纪就获得了自治镇地位,是两个独立的自治镇,虽然总共只有10个选民,却一度拥有4个议会议席,成为19世纪议会改革中所称的“腐败选区”。经济上,19世纪小镇逐渐依赖于物资运输业,如石灰、白沙、铜矿、花岗石等,还开挖运河、建筑了铁路来增加运输能力。19世纪晚期,伴随着休闲业的发展,该小镇以其独特的双子镇、港外天然的鹿岛、优美的海景,开发出海景旅游业务。鹿港镇的绝大部分建筑在东西两镇的小山坡上,建筑错落有致拾阶而上,与山景海景融为一体。狭窄街道旁的许多朴实的现代建筑,与乡村田园式的古巷古道交织在一起,半山腰上的白色小教堂,东镇上的石质木顶的博物馆(曾经是市政厅/地方法庭,也作过监狱)一起构成了小镇公共生活的场所。在18-19世纪曾是走私天堂的鹿岛(正式名称叫圣乔治岛),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阿特金斯(Babs & Evelyn Atkins)姐妹俩的家园,给它平添了许多美丽温馨的色彩1 。

也有一些小镇的发展与工业革命的推进密不可分,由此发展出各具特色的职业结构,各有自己风格的小镇。

南威尔士格拉摩根郡(Glamorganshire)的梅瑟蒂德菲尔(Merthyr Tydfil,以下简称梅瑟)小镇的崛起,得益于丰富的煤铁矿资源。工业化对威尔士无烟煤的需求,使格拉摩根郡的人口在1801-1851年增长227%,1861-1911年增253%(英格兰和威尔士为80%)2,梅瑟就借着这个机会发展起来。虽然梅瑟有人居住的历史十分久远,但到中世纪也只不过是个村庄而已。直到工业革命时期,由于其丰富的煤、铁、矿石等资源,它才真正向小镇发展。工业革命进行到金属制造和重工业阶段后,由于对铁的需求量增大,使富含铁矿的梅瑟炼铁业大举扩展。在工业革命的顶峰时期,该地区拥有世界上大铁厂中的4个,一度成为世界上最高效的铁制品生产地。1844年,其中一家铁厂就输出5万吨的铁轨,铺设从俄罗斯到西伯利亚的铁路。随着梅瑟工业的发展,几家铁路公司建筑了它与港口与英国其他地方的铁路线,把当地的煤矿、铁厂与外部世界连结起来。重工业的属性,使得这里的工人都是体力劳动者,据说托马斯·卡莱尔( Thomas Carlyle,1795-1881)悲怆地写道,该镇充斥着从未见过的“卖力的、粗笨的和愁容满面的亚当子孙。天哪!那些贫穷的生灵全都在他们的绵延无尽的熔炉、矿坑当中,在满面尘土与汗水中煎熬,这恍若地狱的景象,永远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3。

采矿与炼铁的发达,决定了小镇的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吸引了许多外来的男性移民。1851年,梅瑟蒂德菲尔镇20岁以上的35093个成年人中,只有9120人是在本镇出生的(25%),另有4146人来自本地的格拉摩根郡,21827人来自郡外,其中14189人,即三分之二来自附近威尔士的四个郡——喀麦登郡(Carmarthen)、布雷克诺克(Brecknock)、彭布罗克(Pembroke)和卡迪根(Cardigan)4。

如果说梅瑟开发较早、并快速越出了小镇范围的话,那么大致位于卡迪夫与梅瑟中段的恩尼瑟布尔(Ynysybwl)开发较晚,而且似乎一直被人称作煤矿业村庄。但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小镇。1884年,海洋公司启动温莎女士煤矿(Lady Windsor Colliery)开发,煤矿公司在附近建起了300所新矿工连排住宅,供给矿工及其家属居住。不久通火车支线,在其顶峰时期,煤矿直接雇用了1500人,附近还有6000-7000人直接或间接靠煤矿谋生。到1891年,小镇人口增长到4000人,新移民大多数来自威尔士其他地方。矿工是该地男性的主要职业,大约占到3/4。地理上该村比较偏僻,建立在自己的小小山谷中5。20世纪上半叶,这个矿成为南威尔士最成功的煤矿之一,直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该镇还有所发展。在1998年煤礦被关闭,煤矿业消失,随后该镇主要作为一个居住型小镇存在,人们在附近的庞特浦里德(Pontypridd)、特里佛瑞(Treforest)、阿伯德尔(Aberdare)、卡菲利(Caerphilly)、梅瑟蒂德菲尔和卡迪夫新兴的工厂工作。原来的煤矿已经被教堂、俱乐部、运动等生活设施所取代。

教堂、堂区和公司构成了小镇生活的核心。如果说煤矿公司提供了生计、堂区提供了行政管理功能的话,那么教堂则是公共生活的中心。这里,最早对民众产生影响的社会组织是非国教小教堂,在该矿业村庄的开头20年中,小教堂及其堂区会堂是仅有的两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建筑,他们通过村庄传播又强化了对本地生活的影响。直到1904年的矿工学院启用为止,除了两个旅馆,小教堂起着动员社会生活的作用。小教堂不仅通过礼拜组织神的活动,而且也组织世俗或半世俗的活动,如音乐会和诗会/大会,甚至还有一个足球队。小教堂的牧师是真正的村庄长老,是德高望重的人,常常参与仲裁争端。尽管矿业公司管理层是小教堂的长老,但是小教堂相对独立于公司而自治的。与英国其他地方的矿业社会不同,公司并没有正式或财政上支持非国教的教会1。

莱斯特郡西北部的市场城镇科尔维尔(Coalville)虽然也是煤矿业城镇,但似乎自有特色。它也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莱斯特郡北部的煤矿区中心,今天是莱斯特郡西北区的行政管理治所。该地源于一个叫做长街(Long Lane)的农业小村庄。1822年发现了煤矿,但深层煤矿开采技术才奠定了其发展的基础。19世纪20年代,当地工程师威廉·斯滕森(William Stenson)启动深矿采煤,同时也开始采石场、纺织、面粉、制砖、机械业如火车车厢制造业,他因此被尊称为“科尔维尔之父”。不过,对科尔维尔来说,还需要廉价铁路的到达,才真正开始了经济转型。1832年,莱斯特郡的第一条铁路莱斯特-斯温宁顿铁路(Leicester and Swannington Railway)开通,1833年抵达科尔维尔,可以把煤炭廉价运到莱斯特重要的本地市场,该地才得到发展。1845年铁路延伸到特伦托河的伯顿(Burton upon Trent),从而使科尔维尔处于莱斯特与伯顿之间的重要通道上。大量的煤炭运输促进了它与纽尼顿(Nuneaton) 和拉夫伯勒(Loughborough)之间的铁路建设。

时人这么描述科尔维尔的发展速度,1833年11月16日的《莱斯特编年史》(Leicester Chronicle)称,“由于铁路和新煤矿,20年前每英亩不值20英镑的地,现在以400-500英镑出售,用来建筑开发。高高的烟囱,地上的无数建筑,大大改变了本地的面貌。我们听说人们打算称这块新垦殖地‘Coalville(意为煤镇),真是恰如其分的名字”2。到世纪中叶,该镇已经稳固地确定了其地位,1851年已有1449人3。

随着英国工业的转型,小镇也同样经历了这种转变。到20世纪,连接科尔维尔的两条铁路逐渐停运拆除,1964年,莱斯特到伯顿的旅客列车也停运,但货运继续着。科尔维尔的煤矿在20世纪80年代也逐渐结束。在1983-1991年间,共有6个煤矿被关闭4。不过,煤矿的关闭及相关工业的衰落,促使科尔维尔经济转型,在周围建立了一系列商业园(business park)和工业区,比如在商业园区的考尔德色彩(Calder Colours),是艺术和手工艺品的制造商。其中在斯尼布斯顿(Snibston)关闭的煤矿,转型开发成(Snibston Discovery Park)探索公园,建设了探索博物馆(Snibston Discovery museum),有互动展览,蒸汽火车、时尚美术馆等,重在展示技术和设计,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遗憾的是,2015年7月31日,由于每年运营成本损失达90万镑,因而被莱斯特郡议会关闭,2016年3月开始拆除主要建筑。原先由威特克(Whitwick)煤矿区域重新开发成威特克工业园(Whitwick Business Park)和一个莫里森超级购物中心(Morrison's supermarket),这里也有一个小型纪念花园,以纪念1898年因地下火灾引起的威特克煤矿矿难死去的35人。

今天科尔维尔是个典型的英国白人小镇。据2011人口普查,居住在科尔维尔的人有91.9% 出生在英国,96.0% 的人说英语,60.1% 信仰基督教。这里的职业群体不再是矿工群体,而是相当多样化,其中最大的职业群体是初级17.4%,初级管理和服务业14.4%,加工、车间和机器操作13.8%, 技术职位13.7%,护理、休闲和其他服务10.9%,行政管理和秘书10.6%,准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9.3%,专业人员9.0%,个人护理8.7%, 管理 8.7%1。

莱斯特西南的另一个市场城镇欣克利(Hinckley)也是一个相对传统的小镇,现在是莱斯特郡仅次于拉夫堡的第二大城镇。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萨克森时代,17世纪发展出针织品工业生产袜子等,由于接近内战双方据点,因此成为两派争夺的对象。18 世纪末,欣克利镇有1 000台袜机,毗邻的村庄也有200台,其中很多是由欣克利镇的老板拥有的2。19世纪初的最大工业是袜子生产(莱斯特生产长袜)。但也是从19世纪初起,这种织袜的传统针织业便开始衰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它已经有5158人,但20年后只增长了1000人左右。罗德运动(Luddite movement)就是在这里首先发动。1899年建立起乡村医院(cottage Hospital),并成为主要建筑。二战后袜子业逐渐衰落,20世纪中下叶主要进行房地产开发。

莱斯特郡东北部的另一个市场城镇梅尔顿莫布雷(Melton Mowbray)最早是萨克森的一个定居点,靠两条河艾河(River Eye )和 雷克河(River Wreake)成长起来 。它是莱斯特郡东北部畜牧区的市场中心和农业服务中心,而且还是当时猎狐的“大都市”——狩猎区的中心,因此镇上曾有许多马厩,从18世纪晚期起,它靠给猎狐活动提供服务获得了相当的财富3。该镇以烹饪著称,特别是梅尔顿莫布雷猪肉馅饼和斯蒂尔顿(Stilton)奶酪(世界三大蓝奶酪之一),被称为“农村食物之都。”此外还有酿酒、制革业和牛市。内战期间议会军曾在此遭遇败绩。19世纪50年代末,铁路连接。

把莱斯特郡的这三个小镇1851年的职业结构进行比较(见表4),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其特色所在:煤矿业小镇科尔维尔的第一产业比重最高(66.53%),而擅长织袜的欣克利的第二产业占有绝对优势(75.78%),“猎狐大都市”梅尔顿莫布雷的服务业人口占有不小的比例52.68%,其中仆役占到15.10%,还有14.63%贸易服务人员。因此,三个小镇依次代表三个产业的特色一目了然:科尔维尔是煤矿业小镇,欣克利是织袜业小镇,梅尔顿莫布雷是上流社会休闲娱乐的狩猎小镇。

再从小镇的人口来看,几个小镇的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来移民。不过,对移民的依赖程度有着重大差异,其中矿业小镇科尔维尔的移民比例最高,占到80.22%;休闲小镇梅尔顿莫布雷的移民也占一半左右,为50.97%;只有欣克利的移民比例偏低,不到三分之一。若考慮移民“迁移”距离来看,则表现出另一种特色,那就是矿业小镇科尔维尔主要吸引附近的移民,其平均迁移距离最短,只有32.72公里;梅尔顿莫布雷的移民迁移距离最远,达到46.83公里;欣克利稍近,为42.48公里。假如再考虑1851年的人口数量,那么可以看出,移民比例最低的欣克利人口最多,已达6177人,似乎说明了人口基数大的小镇,对新鲜劳动力的需求量不大,或者说作为织袜业已经在走向衰落的小镇,对移民已经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了;而煤炭小镇科尔维尔人丁稀少,正处于上升期的发展势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吸引了附近许多移民前来;梅尔顿莫布雷的本地人与外来移民正好对半分,参照其休闲小镇的性质,特别是猎狐这样的特殊娱乐,估计虽有发展的空间,但似乎也不是太大。

20世纪以来,英国的城市化不断深入,更符合健康与审美要求的建筑不断向乡村渗透,正如莱斯特的一封致《星期六评论》的信所写,“建筑商……正在用无情的方式玷污乡村面貌。……到处,建筑商唯利是图的脚踏上处处花园的田地……更糟糕的是,沿着曾经绵延不绝美丽如画的道路,雨后春笋般涌现出零星华美小小别墅;每天每天,人们思量着砍伐新的山楂树篱,砍倒路边的茁壮大树。……在路旁的篱笆上……出现了许多大字告示牌,宣布现有业主(一家工业学会)向适合的买主提供合法出售的土地。同时允许贫民窟地区保持原封不动,城郊土地未曾开发”2。

城市化的扩展,乡村地区的发展,使两者间差距日益缩小,到20世纪末,农村就业不再是传统的务农,而是呈现多元化色彩:在2004年前的20年里,英国农村就业减少了30%,即151000个,在农村就业人员中,农业仅占6%,而制造业占25%,旅游业占9%,零售业占7%1。

英国的美丽乡村小镇种类多样,数量不少。比如南威尔士彭布罗克郡(Pembrokeshire)彩色滨海小镇腾比(Tenby)不到5000人,还拥有金色的沙滩;北威尔士的童话小镇波特梅里恩(Portmeirion),那50多座意大利风格的建筑美仑美奂;位于康沃尔的英国最佳海滨小镇圣艾夫斯(St Ives);苏格兰仅有1600多人的滨海历史小镇阿伯道尔(Aberdour);埃塞克斯仅仅4773人(2011年)的小镇赖伊(Rye)与鹿港一样有过军港、走私的历史经历;德文郡的林顿和林茅斯(Lynton and Lynmouth)双子镇有“英国小瑞士”的美誉,掩映在山谷与海水之间;威尔士蒙默思(Monmouth)小镇是世界第一个维基镇,有免费wifi,镇里1000多座公共建筑都有二维码,包括学校、纪念碑、博物馆、展览馆等。

这些正是城市化深入乡村的进程,也是必然的结果。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英国的城市化进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止,基本上一直是传统的向心密集型城市化,主要是人口从农村、小镇向大城市的不断迁移的过程。但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绿带政策,限制大城市的无限扩张,并启动新城计划,在大城市附近规划建设新城镇,从而推动了人口从中心城市向郊外小镇、新城的迁移。而20世纪下半叶以来,铁路网的完善、汽车与公路交通条件发展,使城市居民和工厂企业开始向乡村和小镇迁移,大城市人口外流趋势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城镇与乡村地区的发展。结果,大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而中小城市,小镇人口增长。以伦敦为例,20世纪初,伦敦的交通线开始具有现代形式,有轨车、地铁线给了人类前所未有的流动性。20世纪末,伦敦地铁拥有相对完善的网络系统。从1961-1991年期间,伦敦大都市区的人口就处于负增长状态,而且越是城市中心地带,人口流失越多。伦敦人口不断迁出,到了周围的小镇甚至农村。虽然政府在70年代终止了疏散城市人口政策,但是人口向小镇及农村的转移却没有停止。从另一个方面看,人口从大城市向外的迁移,正是深度城市化表现之一,即城市生活方式向乡村与小镇的转移。城市生活方式向乡村和小镇的扩散与转移,最终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零星的美丽小镇建设试验与田园城市理念,是城市生活方式向乡村和小镇扩散与转移的初步试验。包括1888年利弗(W.H.Lever)开始的阳光城(Port Sunlight)住宅项目、乔治·坎特伯里(George Cadbury)1893年启动的伯恩维尔(Bourneville)项目,以及1901年约瑟夫·朗特里(Joseph Rowntree)开始的新爱尔斯维可(New Earswick)项目。这三个项目旨在建设一种工业时代的新型小镇,展示工业、生活、小镇有机结合,兵营式的住宅模式让位于自然街道、开敞空间和花园模式1。这其实就是一种微型的小镇。

以阳光城小镇为例。早在1887年,当时的实业家肥皂商利弗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他考虑到要搬迁原来位于沃灵顿(Warrington)的肥皂厂。为此他在默西河以南的柴郡沼泽购买了23公顷的土地。此地位于河流与铁路线之间,交通便捷,有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运输,而且还具有扩展的潜力。威廉·利弗就在这修建他的工厂,而且还为工人修建了模范住宅。在1899-1914年期间,他亲自参与设计住宅区,雇用了近30个不同的建筑师,修建了800所住宅,为3500人提供住房。此地取名于一个肥皂品牌——阳光肥皂,故叫阳光城。阳光城确实不是简单的工厂住宅区,它注重公共设施和社会目标,有医院、学校、音乐厅、游泳池、教堂、旅馆、美术馆等公共建筑。在1907 年还建了工人新村医院。另外,阳光城里不许饮酒,有人犯罪则被撵出等。阳光城关注运动、艺术、文学、科学和音乐等,创建了许多俱乐部和社团组织,以活跃工人的生活。阳光城把模范工业住宅区,工人体面的居住生活设施,与田园郊区的建筑与景观完美地结合起来。每片建筑区由不同的建筑师设计,每幢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从设计风格到建筑材料都没有重复。这样就使阳光城不是单纯的工业住宅小区,而是功能齐全的一座小镇。今天,阳光城在英国是一个“模范村庄”,是英国重要的历史保护区。2001年有1450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阳光城可以说是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的先兆版。早在19世纪末,就因为城市的居住拥挤、环境肮脏而推崇田园风光,试图寻找结合城乡优点的生活环境。其中尤其是以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 Howard,1850-1928)推出的“田园城市”(Garden City)最为引人瞩目,他还在20世纪初在伦敦郊外建设了两座田园城市——韦林(Welwyn)和莱奇沃思(Letchworth)。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结束后,英国开展的新城运动,就在更大范围内展开了建设新城的运动,从而把小城镇的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新城的建设,对整体提升英国小镇的品质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仅使大城市周围的一批小城镇迅速搭上新城建设的快车旧貌换新颜,而且在总体上提高了小城镇的品质。

当然,英国小镇的美丽容颜也离不开国家立法干预。英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小城镇的建设也是以法治为特色的。自从逐渐摆脱19世纪英国对城市问题的“自由放任”,逐渐走向干预以来,英国以立法形式干预社会成为一个新的传统。在小镇建设方面,1909年的《住宅、城镇规划法》(Housing, Town Planning Act),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城乡规划的法。随后英国又颁布了几十部相关法律,如1919年的《住宅、城镇规划法》( Housing and Town Planning Act 1919)、1925年《城镇规划法》(the Town Planning Act 1925)。1932年和1947年的《城乡规划法》((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则是把城市、城镇与乡村都进入规划领域的初步尝试。特别是1947年立法,确定了控制城市向乡村蔓延的程序,规定所有规划必须获得当地议会的许可,从而对小城镇发展起到了规划的决定性作用,把英国小城镇建设充分纳入了规划的渠道。 在议会辩论时,城乡规划部大臣(Minister of 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说:“……不能允许我们已经太大的城市蔓延、扩展来蚕食我们的农村地区,使得我们更难出入乡村和市中心。在城镇周围一定要留下绿带,留下最肥沃的土地生产粮食,必须阻止从乡村的持续外流……过去,我们忽视了我们的村庄规划,让某些最美丽的村庄被不恰当的开发破坏。必须要使乡村的生活更为便捷,保持其吸引力。”2 1954年的《城镇与乡村规划法》及次年的绿带法,对小城镇发展也起了一定作用。不过,英国的许多立法与条例都是指导性的,采用与否在于各地自己的选择。直到2004 年新修订的城乡规划法( Planning and Compulsory Purchase Act 2004)3,才将原来的指导性法规上升为强制性立法,强化了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确保政府可以用强制性规定和规划立法来干预、调节、规范和引导城乡建设,这样就一步步完善了英国小城镇的规划立法,由此为英国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奠定了法律的基础。

第三,英国政府对小城镇的支持成为小城镇建设的强有力的推动力。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英国就成立了“城镇和乡村规划部”,规划英国的城镇建设,其中的小城镇建设肩负着疏散英国大都市人口的使命,并且要营造一种优良的居住环境。英国在20世纪中叶进行的一系列三代新城建设,就不仅仅是运用当时最先进的规划思想,平地建新城,或者改造旧城镇,而且是以可持续的视野来建设新城,因此无论是规划理论,还是实际建筑,都是强调千秋万代的功用。新世纪以来,英国从宏观政策到地方具体要求措施,都着眼于促使小镇发展。在宏观政策上,21世纪之初,又不断推动或资助城镇更新,增强小镇活力。2000年起,英国政府在3年内“用3700万英镑增强对市场城镇更新的资金,通过100个城镇的1亿项镑项目,以增强作为经济机遇、交通联结、休闲与服务的聚焦点角色”4。

2000年英国的《农村白皮书》,提出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愿景。环境部大臣约翰·普雷斯科特(John Prescott)在议会发言提到了白皮书的五大要素:改善服务、应对贫困、资助农业经济、保护乡村原野与野生动物,给当地人更多选择。为此,发表了农业服务标准,确定从教育到保健、从育儿到急救的最低服务标准和目标。为了改善农村地区的卫生保健,政府将提供100万英镑在100个农村社区建设一站式初级卫生保健中心或移动保健单元。为了扭转农村邮局衰落,政府投资2.7亿英镑把邮局转变成一站式服务站,包括银行、开处方、地方当局和其他服务。2001年春天起,在莱斯特郡试行该项目,共涉及280家邮局5。

2004年英国的《农村战略》(Rural Strategy 2004)提出三大目标更强调城乡共同发展:经济社会重建,支持农村企业发展;全员社会公平,讓城乡居民享有均等的社会服务和机会;提升乡村价值,为自身及后代保护自然环境6。这种农村战略的调整,更强调社会公正,机会公正,消除社会排斥,真正实现“乡村城市化”。在创造“可持续社区”的五大战略优先项时,是城市与乡村同等看待的:提供住房供需间的更好的平衡;确保人民居住体面;应对不足,复兴贫困社区、应对社会排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倡导英国区域开发,改善经济表现,以便发挥全部潜能7。

在地方层面,促使开发商在城镇住宅开发中,建筑一定比例的可负担住宅。在2000年的《我们的乡村未来》中,政府提出“更好地使用规划体系来确保更负担得起的住房,作为在市场城镇和农村地区混合开发的组成部分”1。一般来说,当开发商申请建筑新住宅的规划许可证时,地方当局会要求建筑一定份额的可负担住房,即通常要求用地单元中部分用于社会住房建筑。在伦敦以外,当开发土地单元至少有1公顷或建筑25个住宅单元及以上时就有这种要求。但有的地方对只有0.5公顷或少至15所住宅也这样要求。这对市场城镇的小型住宅开发提供了特别的灵活性2。“尽管有需要的村庄提供新的可负担住房是重要的,但是大约半数农村人居住在市场城镇里,那就是我们期望提供大多数可负担住房的地方。”在1999年到2000年,批准了包括市场城镇的乡村地区大约3800所可负担住房,另外还有以农村项目提供的3000人以下的定居点的住房。另外各地区的地方政府每年提供的市政社会住房约8000所3。

最后,英国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致力于缩小城乡差距。英国小镇也不全是前景美妙的。那些关停的服务设施,从邮局、银行到超市,自然极大地打击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来自大都市的购房客也一样炒高了当地房价,却对当地经济社会无所贡献。如沃里克郡(Warwickshire)的索尔福德·普莱斯(Salford Priors)那样的乡村小镇,失去了许多公共服务设施,而且来自都市的富人“蚕食”乡村购置物业,抬高房价,使得当地人反而无力购房4。新世纪以来,英国政府为此做了许多工作。2008-2011年间,在全国人口不足3000人的农村地区新建至少10300套住宅,这是英国政府总投入80亿英镑建设国民负担得起的住宅的一部分。在其他基础设施方面,英国城乡差距缩小,如垃圾排放、回收、处理等流程。排水都是雨污分流,污水排放都经过处理,保证河流、池塘、湖泊等水体的清澈与洁净。在金融服务方面用移动银行服务项目减少城乡差距。早在1946年,皇家苏格兰银行率先推出,通过车载银行到农村偏远地区,为居民定时送来金融服务5。新世纪以来,英国推出《金融一体化行动计划》,在2008-2011年这三年间政府投入1.5亿英镑,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在水电煤等民生方面,水电供应早已城乡一体,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自来水可直接饮用,24 小时有热水供应。但燃气在农村地区还没能全面普及。2009年有430万户家庭尚未接通管道燃气,英国政府通过价格调控机制,引导企业为400个社区的2万户家庭接入管道燃气,至今仍在继续努力。在数字通讯方面,英国城乡不仅网速有差异6,而且有的农村地区还不能上网。为此,2010年,当时的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大臣杰里米·亨特(Jeremy Hunt)宣布一个防止城乡数字鸿沟的一揽子计划《英国的超速宽带未来》(Britains Superfast Broadband Future),设计“英国宽带扩展项目”(Broadband Delivery UK,简称BDUK),斥资8.3亿英镑打造最好的宽带服务,改善农村的宽带和移动通信服务,具体目标是到2015年底实现网络全覆盖,到2017年底实现95%的楼宇部署超速宽带网络,探索覆盖最偏僻地带的途径7。英国电信是英国宽带扩展项目唯一的承建商。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设计了三个相关项目: 5.3亿英镑的“农村宽带计划”(Rural Broadband Programme);2000万英镑的“农村社区宽带基金”(Rural Community Broadband Fund);1.5亿英镑的“移动通信基础设施项目”(Mobile Infrastructure Project),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1 。

总之,城市化不断向英国广阔乡村腹地的小镇和村庄推进,乡村由此得到了发展的机遇。乡村发展并不一定表现在农业人口的增长,而是表现在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向乡村的延伸,表现在小镇的不断发展壮大,表现在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普及。由此,英国小镇在某种意义上成为既有城市生活便利、又有乡村生活风味的所在,也从而成为吸引周边劳动力和移民的所在,在某种意义上充当了劳动力蓄水池。乡村地区逐渐建立起现代生活设施与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工业化完成后的英国农村‘就地城镇化,主要转向了让乡村生活条件城市化,依照城镇标准因地制宜改造乡村”2。英国的乡村城镇化,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Abstract: Britain started urbanization, the long historical course of urban development vs rural decline since the industrialization. Britain turned gradually into a higher urbanized country with the numbers and scales of cities ever increasing after achieving initial urbanization stage in the mid-19th century. However, people began to long for the rural villeggiatura because of the new industrial cities sever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Englishmen began urban reformation, migrated to the suburb to try to find and enjoy the countryside urban life from the mid-19th century onwards. The green belt policy and new town plan,railway, cars and highway pushed the people to move out of city central area to suburban towns, new towns, even rural areas, thu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urbanism spreading to the rural areas and small towns. A few model towns and garden cities experiment, state legislation intervention and policy-funding support, made the rural and urban infrastructure and utilities gaps shrink slowly. Thus, urbanization process continually deepened and broadened towards the vast rural hinterland towns and villages, and rural towns formed their own pathways and features. British rural urbanization undoubtedly provides us certain enlightenment meanings.

Keywords: Britain; Small Town; Rural Urbanization

猜你喜欢
小城镇英国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When is the festival?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研究
小城镇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研究
Myths and legends-Polynesia
浅谈小城镇规划中地域特色的突出
中国特色小城镇
“一镇一风貌”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