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
田径比赛虽看似简单,却深含奥秘。看热闹的人居多,起哄的人也不少。长久以来,存在过许多啼笑皆非的命题,比如“高个子不适合练短跑”。
短跑比赛中,观众、媒体和专家关注的焦点多集中在超级明星身上。这些短跑飞人的目测身高一般都在1米80至1米85之间,因此许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练习短跑的最佳身高区间,只有这样,运动员的步幅与步频才能达到最理想的结合,人体的协调性才能发挥至极致。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片面、极不严谨的论断。
实际上,个子高或矮都可能成为短跑飞人。身材高大者的最典型代表就是尤塞恩·博尔特,身高1米95。经常与博尔特同场竞技的美国名将莱恩·贝利也高达1米93。2015年巴哈马世界接力锦标赛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正是他在关键的第四棒成功地压制住了博尔特,才帮助美国队难得地战胜了近十年来几乎无敌的牙买加队。袖珍飞人中的代表人物当属非洲百米纪录保持者奥鲁索吉·法苏巴,身高只有1米65。中国飞人苏炳添的身高也只有1米7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凡此种种,数不胜数。
从统计学上看,个子过高或过矮的比例肯定是极低的,由此推出“高个子不适合练短跑”与“姚明不适合练跳马”一样,没有实际意义。这种简单的回归常识与运动成绩的好坏完全是两个概念。
安徽工程大学金庆红教授曾在2011年对这个问题作过统计研究。他把截至当时男子百米突破10秒大关的81名运动员、72个数据按个人最佳成绩分成两組。统计结果显示,两组运动员的身高与比赛成绩并无显著性相关。其实,得出这样的统计结果一点都不意外,原因再简单不过:个子高矮只是影响运动成绩的无数因素中的一个而已。
个子是高是矮各有利弊。高个子步幅较大,步频相应较慢;矮个子步幅较小,步频相应较快。国内外的研究一致显示,单纯的步幅或步频都不能直接反应最终的比赛成绩。无论个子高矮,运动员只要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将步频和步幅结合好,形成适合自己的技术特点,都可以达到世界顶级水平。2009年柏林世锦赛男子100米决赛,博尔特跑出9秒58的世界纪录,全程40.92步,最后20米平均步幅2米85,平均步频每秒4.23步;泰森·盖伊的成绩为9秒71,全程45.94步,最后20米平均步幅2米36,平均步频每秒5.02步。可以说,博尔特和盖伊分别是大步幅和高步频的典型代表。
从辩证的角度看,个子高矮、步幅大小、步频高低只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矛与盾总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高与矮都称不上绝对的优势,也无所谓绝对的劣势。对此,中国短跑教练袁国强就曾明确表示过:“大家不用担心苏炳添的身高,苏炳添一点都不矮,身材正好。”
拿运动员的身高来说事,是一些媒体的习惯作法。2006年11月21日,纽约尼克斯主场迎战休斯顿火箭的比赛中,身高只有1米75的内特·罗宾逊使用疑似犯规的动作封盖住了姚明的扣篮。这本是篮球场上再正常不过的一次防守,但美国各大体育媒体几乎都以近乎嘲笑的口吻评论这一瞬间是“值得纪念的礼拜一”,并将这一画面编辑到“本周十佳球”不断播放。而当姚明在比赛中成为得分主力时,解说员又会反复强调“他可是有着2米26身高的巨人”,好像姚明获得的成功全部得益于自己个子高。
田径场上的道理也一样,单纯把个子高矮与是否适合练短跑联系起来,实际上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隐形偏见,不仅会导致观众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对短跑运动的认知产生偏差,而且会影响青少年对体育项目的选择。
短跑领域中,个子高与矮仅仅是统计学中的一个概率事件,身高对于短跑成绩的影响微乎其微,在无数影响因素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运动成绩得不到相应提高,那一定是在训练上存在不足的地方。观众应该在观看田径的比赛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