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硕
当我们还在为未来彷徨时,有一个美国女孩已经下定了决心,要为人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当我们感叹人生艰难时,她已经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并改变了一大群人艰难困苦的生活。
哥伦比亚著名诗人巴尔巴·哈克夫曾在《深奥的生活之歌》里写道:“有些人将日子过得是那么飘零,像轻飘飘的碎片挣扎在风和不幸之中;有些人的日子过得是那么平静,任诗句、颤音、山峦、飞鸟在生活中穿过,连本身的痛苦也不以为然;而有些人却可以将日子过得那么丰盈,像四月的田野,热烈地颤动:思潮如大雨,倾盆四溢,幻想如森林,充满了心灵。”
如果说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飘零和平静的,那么有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美国女孩就是那为数不多的、将日子过得丰盈无比的人。
这个女孩,就是德清·雅诗。父亲是藏族,母亲是美国和希腊混血。德清从小在纽约长大,天生有一颗冒险的心。2004年大学毕业后,22岁的德清,一人从纽约跑到青藏高原,到海拔3200米的藏区寻根。之后的13年,她的人生不断创造着奇迹:嫁给当地藏民,生下两个可爱的混血女儿;把高原的牦牛绒织成围巾,卖给LV、爱马仕等一线品牌,一举登上巴黎顶级的秀场;与丈夫一起,用氈房开了家草原民宿,被评为全球最美的43家酒店之一!更可贵的是,因为她的努力与坚持,改变了当地无数藏民的命运!
不想让人生的美好只停留在大学时光
德清生活了13年的甘肃南部佐盖多玛乡仁多玛村,地处海拔3200米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这里天空高远,静谧辽阔,春天一到,油菜花开满山坡。
这里是多彩的藏地,也是传说中的秘境之源“香巴拉”。然而,这里却与德清的成长环境大相径庭,年幼时的她从没想过会把家安在如此遥远的地方……
德清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不那么典型的家庭。母亲是一名人类学家,同时精通纺织,钟爱藏族文化,她对织品有长达几十年的兴趣。父亲是一名藏族的哲学家、诗人、大学教师,他们因为共同的爱好和兴趣走到了一起。德清一共有兄弟姐妹4人。从小,他们的家庭就跟别人家不太一样。
德清的父母不善于交际,跟大多数热衷聚会的美国家庭不一样,在德清的记忆里,家里从未有过热闹的聚会,常跟父母来往的大多数是冷静的学者。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他们会如此不同,”德清说,“作为孩子,我发现自己的父母很无聊,同学的父母更令人兴奋。同学的父母会组织睡衣派对,带我们去看电影或者邀请我们参加生日派对。但我的父母只会给我一些小孩不理解的东西,比如一本珍贵的书,而不是我所希望的游戏机。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学会欣赏父母的独特之处,才发现他们是那么独特而有趣。”
就是这样的父母,从小就鼓励孩子“人要活得有价值,而不仅仅是为了谋生” 。当其他美国孩子趁着暑期打工的时候,德清的父母会带孩子们去探访他们世界各地的朋友。很小的时候,德清就去过蒙古、印度、非洲和欧洲的很多国家。在那里,父母还会通过努力来帮助当地需要帮助的人。
在纽约读大学时,德清学的是电影和东亚社会研究双学位。大学即将结束的一次聚会上,有个同学告诉她:“好好享受吧,这是我们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毕业后就要江河日下了。”这段话对德清影响很深。“那时候我就想,我才不要!大学生活很美好,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还没来到呢!我要寻找更多的让我快乐的目标!”
就在所有同学为了找工作而四处奔走的时候,德清的母亲建议她去父亲的故乡藏区寻根,并交给她一项任务,寻找一种名叫“库”的牦牛绒。“库”是牦牛身上用来御寒的一层绒毛,长在头颈附近,它是牦牛全身最纤细的绒毛,直径不到20微米,长度只有3.4~4.5厘米。“库”的产量稀少且采集麻烦,不能用剪刀剪,只能在春天自然脱落的时候用手一点点去扒,极为珍贵。德清的母亲需要“库”来做研究。
2004年,德清背着相机第一次走进了甘南,她被当地令人窒息的美景陶醉了,这里村民的笑容真诚清澈,直达人心。但比美景和笑容更令她震撼的是当地的贫穷和封闭,村里条件极其恶劣,村民们还过着最原始的牧民生活,藏族妇女每天要从清晨三四点一直劳作到深夜,挤奶、做奶酪和奶油、捡牛粪……
第一次来藏区,因为不适应环境,德清没有完成母亲的任务,而是带了数千张照片飞回了纽约。亲眼目睹了这个贫穷的村落后,德清想:“带着这些影像回美国,也许我会出名,但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第二年,她放下相机,转而去完成母亲交待的任务—寻找“库”,既然它如此珍贵,为何不用它发展手工业呢?或许这次寻找会成为改变他们贫穷命运的机会。
2005年的夏天,德清和弟弟再一次来到了仁多玛村,因为有了心理准备,德清比之前坚强了很多。与牧民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她发现,有一种牦牛绒可能就是母亲所说的“库”。
那一刻,德清似乎发现了能给她带来快乐的目标!那次,她和弟弟一共在那里待了6个月,到处去牧民家收集牦牛绒,牧民们非常不理解他们要这些掉下来的、“没用”的牦牛绒做什么。忍受着缺水断电、寒冻雨淋,终于在12月,他们向外送出了近两吨牦牛绒,辗转拉萨运到了加德满都。“那是充满希望的两吨牦牛绒,也许能让这里的人过上不一样的生活!”说到这儿,德清还清晰记得当时的兴奋。 想起母亲一直以来的教导:“生命的意义很重要,你需要找到对你而言有意思也有意义的事。”德清便毅然决定为这件有意义的事留下。
一个决定,改变了自己和很多人的命运
留在甘南,德清克服了很多困难,首先,她要放弃自己热爱的电影事业,克服当地不利的自然条件和高海拔,学习当地的语言(尽管德清父亲是藏族人,教过她藏语,但不同地区的藏语仍有很大的差异)。最棘手的是,她的“好意和奉献”并不被当地人接受。她把要成立一个手工作坊生产牦牛围巾、披肩、毛毯的想法讲给牧民听,大家完全不相信这个外来的人,“失败了怎么办?你撂挑子回美国了怎么办?”尽管困难重重,但她还是放不下:“我得把所有的困难扛下来,才知道结果是什么样子。”
好在,德清背后有一个支持她的家庭。父母和家人都鼓励她留在甘南,帮助当地人改变命运。当22岁的德清第三次独自回到仁多玛村,她知道,这次不是作为异乡的过客停留几个月,而是选择一生的道路。“那时我就希望通过一条围巾改变许多人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我自己。”
开始成立工作坊时,最大的难题是招聘不到员工。最难的时候,她甚至挨家挨户地去牧民家游说,有時还会在牧民家门口守一晚上。
德清好不容易说服了她的第一批员工—一对愿意冒险的年轻夫妇桑吉和毛吉。桑吉和毛吉一共有3个孩子。每天早晨,毛吉三四点就要起床,捡牛粪、挤奶、做酥油或者奶酪什么的……她说牧民妇女都是这样生活的。德清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把他们从不识字的传统牧民培养成了会编织、会英文、会用电脑的现代员工。如今桑吉已是生产部的经理,去过很多国家。毛吉则成了生产部资历最长的“元老”,技艺最精湛的师傅。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二年又有16个胆大的本地人加入。而且让人惊奇的是,德清的工作坊招工很特殊,第一批员工招的都是当地的老人或空闲在家的妇女。难道不该招身强体壮的年轻人吗?德清并不这样想:“我创办工作坊的初衷,是希望能帮助到当地的人们,盈利不是最主要目的,雇佣这些相对弱势的人群,让他们自食其力,这才是我最想要做的事情。”
采访过程中,德清的很多答案都让记者感动、沉思,这个看起来仍是大学生模样的女孩有着超出这个年龄的成熟、透彻和责任感。“清醒而冷静,执着而温暖”是她给我最深的感受。
走进仁多玛村德清的诺乐工坊,你会发现时光变得无比古老静谧。穿着藏族服饰的女工们,坐在尼泊尔的木制纱轮后纺纱,一切都是慢悠悠的。培养一个成熟的工人,需要整整6个月时间,制作一条牦牛绒围巾则需要经过烦琐精细的7道工序:纺线、两线合一、穿经线、纺织、检验、熨烫、修剪。德清慢慢明白了母亲执着几十年研究的纺织工艺,她读出了时光沉淀和手工制作融合呈现出的美。
好的产品制作出来了,还要把它们卖出去。起初,德清为了销售问题焦头烂额,四处碰壁。直到有一天,她在一家法国报社的大学同学听了她的故事后,特别受感动,把她的经历和产品写了一篇报道,刊发在了当地一家报纸上。很快,德清这个带着东方神秘色彩的围巾故事被各大媒体转发。好品质的围巾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户,就在工作坊成立的第一年,德清就从欧洲带回600份订单!从2008年开始,LV、Hermès、Lanvin这些顶奢品牌陆续抛来橄榄枝。
这个用围巾连接仁多玛和国际时尚圈的女子,一直希望缩短这个小村庄与世界的距离。在解决了他们的生计问题后,德清便开始为丰富他们的生活动心思。
在工厂旁,两个篮球架在草丛里拔地而起。在这里,不仅男人可以经常打篮球,德清还鼓励女人去尝试。在仁多玛村,抛头露面的事只有男人能做,她想“解放”束缚在男尊女卑观念里的藏族姑娘们。
德清还从美国请人为姑娘们培训英语、瑜伽和篮球。一开始,姑娘们还都很害羞。渐渐地,她们开始享受生活,敢用英语向客人问好,教客人享受糌粑和酥油茶搭配的藏式传统早餐,也学会了制作喷香的面包。看到从工厂走出来的女人有那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藏族姑娘也有了这样的追求。
德清和很多员工成为了挚友,这十几年来,他们彼此陪伴,建立了无坚不摧的友谊。“很多时候,当我看到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选择和坚持,我都备受感动。”
“当你勇敢地开始后,还需要勇敢地坚持,奇迹才有可能光临!”德清如此形容她和她的手工作坊。
一份爱情,一个温暖的家
十余年的高原匠人生活,让德清从一个女孩变成更坚韧成熟的女性。这个果敢、执拗的姑娘,在来到甘南的第二年就邂逅了爱情,她和自己的母亲一样,嫁给了藏人。德清和她的丈夫依旦杰布一起在草原上策马扬鞭的画面,美好到人们只能用“神仙眷侣”来形容。
2005年,德清遇到了依旦杰布。依旦杰布是一名藏族设计师,出生在距离仁多玛村5公里外的村子,曾在曼谷的一所大学学习酒店管理。他性格外向乐观,曾经周游世界,因为对故乡的草原魂牵梦萦,又回到草原。相识那年,他们都是24岁。当眼前这个帅气的藏族男孩用英语告诉德清,自己的梦想就是把故乡的美好分享给全世界,同时改变落后的现状时,德清的心跳加速了。因为在她的心中,几十年来父母恩爱如初、相敬如宾,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和梦想。在依旦杰布眼中,德清是个独立、勇敢、善良的女性,这也深深地打动了他。
更让德清感动的是,就在他们相识的第二年,依旦杰布为她搬到了仁多玛村生活,这对于曾经走出藏区看过世界有多大的人来说实在不易。就在那年秋天,两个有着同样梦想的年轻人举办了简单的结婚仪式。婚后,两个可爱的女儿相继出生。
我很好奇,这样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如何教育下一代,德清笑着说这个问题是她最常回答的:“两个女儿出生后,我们就跟她们说英语,但对于成长在仁多玛村的她们,很快就学会了当地的藏语,融入了当地孩子们的生活。我和丈夫达成了一致,孩子上中学前,都会在家接受我们的学习教育。我丈夫非常有耐心。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时候他甚至比我这个母亲更称职。”
依旦杰布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藏民家庭,父母兄妹都很善良和睦。“我丈夫的父母,都是非常好的人,他们从不强迫我们去做什么,会给我们足够的空间,这在很多藏族家庭不常见,我觉得自己很幸运。”
与此同时,依旦杰布非常支持德清的工作,因为对当地的了解和熟悉,他还当起了伊诺品牌与藏民交流的纽带。每当德清遇到挫折和失败时,依旦杰布都会一把把娇小的德清抱进怀里,用藏族男人身上的那种砥砺与乐观鼓励她:“只要想办法,冰窖也能点着……”“再难的时候,觉得只要跟他一说,就什么都变轻松了,他是一个能让你放松和安定下来的男人。”
当然,德清也深谙婚姻的智慧,她告诉记者,在她心中,一个家庭和睦的关键是要夫妻之间相互认可和尊重。可以用心倾听彼此的意见,让彼此都活得有价值感。在她家,经常会开小型的讨论会,德清和依旦杰布开诚布公地就一件事情进行讨论。有时候,两个年幼的女儿也会一起参与。
4年前,传奇又有了续写。德清为了支持丈夫,和他一起在海拔3100米的桑科草原打造了一个草原民宿诺尔丹营地,它只有7个小木屋和4个帐篷,一年只开放5个月,竟然登上了世界著名旅游杂志《Travel+Leisure》,被誉为全球最美的43家酒店之一!中国仅有3家入选!营地的许多家具都是从藏民家收来的,烟熏的旧柜子,有怀旧的烟火气息。房间里没有引进自来水,也没有抽水马桶,不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生活用水被盛放在一口大缸里;传统的旱厕,用盖土把排泄物变成有机肥料,这么做是为了保护草场,草场的生态循环一旦被破坏,需要好几年才能恢复。
这就是德清和她的家庭,一遍又一遍地刷新着我们对传奇的理解,同时又冒着美好朴实的烟火气。假期里,他们会带着孩子去兰州采购芝士和新鲜的水果或者回美国的老家探探亲,但更多的时候,他们都会在仁多玛村的家里享受电影之夜。前不久,他们一起观看了《神奇动物在哪里》。一家人欢声笑语,这对于德清来说已经非常美好了。
最后,记者问德清有没有什么心愿?德清想了想徐徐地说:“在甘南,我希望更多的人能有自己拯救自己的能力。而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有收入来改变生活。所以,我会一直把我的事业做下去,坚持做像我父母说的对世界有益的事情。”
6月是甘南草原最美丽的季节,转山转水,升起云马,在沐浴着阳光的藏族村落里,听德清讲着她的故事,窗外,远方的白龙江源头传来了深情的呼唤,我知道,故事还没结束,美好和传奇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