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娇
“公司+门店”温氏模式在生鲜门店成功复制
文|陈娇
[√]温氏发展生鲜门店,走入公众视线,实现B2C,且有品牌溢价,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抗大宗农产品价格周期,实现稳定成长。
2017年第一季度受禽流感影响,多家养殖企业遭遇“滑铁卢”。国内最大的畜禽养殖企业温氏股份发布的数据显示,其一季度盈利14.7亿元,同比减少52%。对此专家认为禽流感是温氏的一次危机更是转机,活禽交易的取缔也成为温氏开展生鲜事业的一大契机。
禽流感多次爆发,促使政府主导推动活鸡市场逐渐关闭。而受消费影响中国老百姓对现宰热鲜肉接受度最高,历来家庭烹饪消费的肉类主要以热鲜肉为主。禽类(以黄羽肉鸡为主)由于体型小、宰杀分割技术含量低,过去主要在菜市场内现卖现杀。但自2004年后禽流感多次爆发,活禽交易成为禽流感蔓延的严重风险点。多地政府推行永久关闭活禽市场或限制交易,活禽交易大量减少,为新的禽肉供销渠道腾挪出巨大空间,未来终端黄鸡主要销售形势将以冰鲜鸡为主流。
毛鸡屠宰后由于处理方式不同,零售时主要有三种形式:热鲜(活禽、光鸡,一般是黄鸡)、冰鲜(也称为冷鲜,包括黄鸡和白鸡)与冻肉(一般是白鸡)。取消活禽现宰后,考虑到运输半径和消费场所的普适性,兴业证券估计黄鸡终端产品形式将以冰鲜为主,光鸡和冻鸡为辅。光鸡运输半径受限,仅可能出现在屠宰场周边区域,而冻鸡则在口感上打折扣,就家庭烹饪而言次于鲜鸡。
以饮食习惯与大陆相近的香港为例,经历数轮禽流感后,香港活禽市场在政策干预下逐渐萎缩,冰鲜鸡取代其市场份额。据新闻报道,2016年香港冰鲜鸡消耗量约为每日10万只,而每日活鸡销量目前只有约1.5万只(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且连年减少,即当下的香港肉鸡消费中,超过85%都是冰鲜鸡。在大部分发达国家中,活鸡早已从市场上消失,冰鲜鸡是主流销售品类。
以此为契机,温氏发展生鲜门店,终将实现周期变成长。温氏黄鸡销量占到全国20%左右,禽流感风险过后即现机遇,温氏大力发展的生鲜门店逐步走入公众视线。未来鲜鸡在门店销售,实现B2C,且有品牌溢价,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抗大宗农产品价格周期。另外,温氏其余产品肉、蛋、奶等纷纷进驻门店,适用与鸡产品相似逻辑,门店的发展,将为温氏熨平周期,实现稳定成长。
生鲜店以“温氏+店主”模式经营,是“温氏模式”在生鲜零售领域的延伸:
温氏统筹安排与供货:温氏确定统一标准的店面形象、价格体系、硬件配置、产品供应等,并负责后续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管理培训和宣传推广支持等。
加盟商负责启动和运营:加盟商提供初期投资、选定符合温氏的要求门店,办理证照备案,招聘店员,并配合温氏销售产品。
目前温氏生鲜店在探索中稳步扩张,2016年底温氏生鲜店达到56家,均分布在深圳。2017年一季度新增至75家,并有希望达到250家以上,覆盖深圳、广州、佛山等地区。未来,温氏规划在广东省内布局3000家门店,2018年开始有望踏出广东,到华东等地区扩张。
从温氏层面了解,2016年12月前十名的店,综合毛利第一名达到28%,平均17%,后10名平均毛利也达到16%。分产品看,土猪毛利30%,一般白猪毛利13%,鸡毛利20%。
月度固定成本和盈利:固定成本方面,店面租金水电费等1万—2万不等。A店2万多,B店1万;人员工资2万—2.5万(5个人);固定投资30万—40万,按3年折旧,则每个月1万元。以上合计4万—5万。盈利方面,一般前三个月亏损,第4—5个月打平,之后开始盈利。目前普遍单月盈利在1万—2万元,寒暑假淡季盈利较薄。A店盈利比B店略好,商家表示深圳的店目前很少有亏钱。
从温氏层面了解,去年生鲜店的盈利情况平均每年利润30万元左右,预计未来会逐步提高。人员招聘方面,商户通过58等渠道招聘,温氏会提供统一培训。一般每家店5个人左右,老板可以只做管理。
商品种类丰富:
肉品摊,产品全部来自温氏自产,猪包括各种部位普通猪肉和天露黑猪(温氏高端品牌,比普通猪贵25%—30%)。禽类包括各种土鸡、乌鸡、番鸭的冰鲜产品。肉品冰箱目前产品不多,主要是冰冻的包装整只黄鸡。
蔬菜摊,全部都是第三方供应,由温氏统一采购,生鲜店再向温氏采购。约20—30种常见蔬菜,卖相较好。
牛奶冰柜,全部是温氏乳业供应的各种冷藏乳品,常温乳店主自行控制采购量,采购价统一。
目前店主在微信群下单采购,温氏后续会推出更成熟的APP采购。有经验的店长每天会看天气预报,雨天客流减半,采购量也要减半。采购价统一,销售价格店长自主定价。目前深圳有数十家店,近期开店速度较快,已经扩张到广州、东莞、肇庆等地,有的老板个人已经开到3家店,咨询加盟者众多。
(资料来源:兴业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