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介文化一路高歌猛进源自独特的现代审美性。与现实若即若离、拒绝平庸、包容宽容是其独特的审美逻辑,使其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必需品。
关键词:媒介文化 审美性 媒介化
媒介文化是包罗万象的,它把世间万物都揽于怀中,它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它允许人们说三道四、指指点点,它宽容歧义、纵容消解,它愿意人们热热闹闹吵得不可开交,然后躲在背后偷笑着享受渔翁之利。
一、与现实若即若离
“社会下层在提高物质水平的时候,付出的代价是社会地位的下降,这一点明显地表现为精神不断的媚俗化。精神真正的功劳在于对物化的否定。一旦精神变成了文化财富,被用于消费,精神就必定走向死亡。”[1]在馬尔库塞看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发达的工业社会给人们制造了“虚假的需求”,一种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迷失,扭曲了自我的、真实的、自主抉择的需求。人不是真正自由的人,而是被要求自由的人,“现代社会将自由整合进一个压抑性的总体框架,结果便是,生命的贬值和幸福感的并行不悖,物质财富的膨胀和内心世界的畏缩携手并进。”[2]显然,我们都被一张无形的大网罩着,我们的想法也被一种无形的思想先入为主地控制着,只是我们毫无察觉而已。
重复单调的现实生活、失意没有未来的现实,让人们对媒介文化上瘾。媒介文化不仅征服了我们的时间,还征服了我们的思想,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与程式。媒介文化已深深扎根在人们灵魂深处,成为人们逃避沉闷乏味生活的港湾。它在你无聊透顶的时候给你提供消遣和娱乐,尽管这也很无聊;它在你失落消沉时提供愉悦、新奇来代替痛苦和迷失;它既可让人们从时间上逃避,逃入“历史的牧歌”,也可以在空间上逃避,避入“想象的异邦”。生活在媒介文化里,你会感觉日子有滋有味,尽管有时候真实的日子苦不堪言。
媒介文化有很强的吸引力,不单是好看,还因为唾手可得,它弥漫在你周围,不必费劲就可以享受。方便、快捷、随手可得是媒介文化贴心的表现,如同亲人在你需要时来到你身旁嘘寒问暖。同时,媒介文化有着高超的仿真能力,它用奇妙的混合符号,把不真实的东西真实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它把人们带入一个亦真亦幻、虚无缥缈又轻松愉悦的世界,人们在现实世界里很难得到的东西在媒介文化里若隐若现,人们就不可避免地、狂热地喜欢并依赖着媒介文化。
媒介文化与现实若即若离、不远不近,有感同身受,也有距离之美,成为有些人逃避现实痛苦的港湾。
二、告别平庸
波特莱尔说过,审美现代性在短暂和永恒的辩证互动中超越了陈腐平凡的世界,进入一个遭遇普遍之美的世界。媒介文化用奇异的想象来对抗单调刻板的现实,用新潮的趣味抵御平庸的欲念,用变化多端而又短暂的美消解一成不变的过去。
媒介文化不甘平庸,因为它依赖着极易过时的时尚,依赖着日新月异的技术,依赖着瞬息万变的市场,还依赖着经济利益的回报。所以,它必定要以新面孔、新姿态、新形式出现,花样迭出地展示它的不同凡响,让受众耳目一新、为之一振是它惯常的伎俩。媒介文化不断地追新求异正与受众的猎奇心理相契合,从而打破了波澜不惊的生活,不时搅动着惯常和平庸的现实世界。
媒介文化拒绝平庸有猎奇的一面,既是媒介自身的猎奇,也是受众的猎奇。但这不是全部,它本身就能远离索然寡味的现实。受众不喜欢一成不变的生活,日复一日的雷同和琐碎,每天都与相同的人打交道、走相同的路、坐同一路公交车,甚至吃一些自己习惯吃的饭菜,重复平淡的生活使人低落、煎熬,且这样的日子遥遥无期,看不到尽头。尽管人们本身并不善于变化和喜欢变化,但内心深处却呼唤着不平庸。
拒绝平庸的媒介文化,总会有新的内容和新的表现形式。即使是枯燥乏味的事件,只要选取恰当的角度和不同的表述方法,它就会生动鲜活起来,如果再糅合加工,或者把“小事”置于更大的社会“大背景”,它的意义和新意在整合中便显现出来。媒介文化已经发展到可以轻车熟路地把旧事新提,赋平淡予新奇、赋粗浅予深度。尤其是臻于成熟的电影和电视,他们往往能在平实浅显中给人出其不意的震撼,让你若有所悟地释然一笑。电视更是绞尽脑汁地推陈出新,或以现场的真实让受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或以访谈的娓娓道来使受众享受到亲切自然,或就一群人上蹿下跳给受众欢喜热闹的喜庆感,或就正襟危坐谈古论今给受众行云流水之感……媒介总结出了一套从贫瘠中流放溢彩的方法。
媒介文化拒绝平庸的审美特征给这个一成不变的世界安装上了无数的开关,只要轻轻一点世界就亮堂起来、斑斓起来。当然,这无数个开关中,有那么几个是通往猎奇和煽情的。
媒介文化为那些面对杂乱无章又冷酷无情的现实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逃避、休憩的场所,媒介文化还不遗余力地制造新奇和震惊去契合受众抵制平庸、期冀生活五彩缤纷的想法。
媒介文化的解放,就是受众的解放。
参考文献:
[1]鲍海波.媒介文化的阐释与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赵勇.媒介文化源流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9(01).
(作者简介:陈永,男,硕士,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新媒介及媒介文化研究)(责任编辑 刘冬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