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就要靠教育”。因此探究创新教育,特别是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成了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什么是创新能力呢?创新能力是指善于发现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且在此过程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智力品质,表现为探索性和求新性。创新能力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独特的思维能力、熟练的操作能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在创新教育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的今天。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教学服务,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下面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谈点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教师应树立创新教育观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地把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摆在教育者的面前。但是,我国传统教育是以继承前人为中心的。即老师讲、学生听,它局限于前人积累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解决同类问题。以往的语文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段式,即: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教师说得头头是道,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却显得苍白无力。好似“雾里看花”,抹杀学生所有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过程,不单是满足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平等地、自由地、双向地交流。因此,提倡创新教育,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对传统教育进行选择、继承、改造和发展,从而实行创新教育。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直接体验
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鼓励直接体验、亲身参与、亲身感受。学生干什么、怎么干要由学生自己做主,培养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直接体验悟出新知识,达到内化的目的。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和发展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还可以激发其创造性,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条件,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放开了手脚,独立思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了一件快乐的事。如我在讲授三年级语文教材《海底世界》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段?你能用自己的方式学习这段内容吗?于是课堂上立刻活跃起来,有的同学喜欢海底有声音的自然段,模仿海底动物的各种声音,生动形象;有的合作小组通过课前的复习,在网上和其他资料上找来许多图片,形象逼真地说明海底深处是没有光线的;还有的同学找出实物来展示海底有许多动物,并模仿表演它们的活动方式,表演得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学生的参与有趣生动地再现课文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學生的才能和想像能力得到了性情的发挥。
教学实践让我感到: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只有被动学习的学生无法发挥创新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体验是最关键的环节。
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发创新意识、提倡创新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往教师设计好的标准答案里跳。他的弊端就是忽视学生思维的差异性,过分强调思维的同一性,其结果是培养学生的依赖性。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创新思维的过程具有一般解决问题的特点,提出问题是创新活动的开始。问题就是矛盾,发现问题就发现了事物的矛盾。学生发现了问题,他新思维就有了方向。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也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指导他们自主地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参与了教学活动,还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利于激起学生创新思想的火花。
在语言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多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让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质疑,减少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疑问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学生思维也活跃了。例如:我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我是这样问学生的:同学们,你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乌鸦为什么上狐狸的当?乌鸦怎样把狐狸嘴里的肉夺回来?这时有的同学回答是这样的:狐狸叼起肉,刚想钻进去,忽然,乌鸦飞到狐狸头上,用坚硬的嘴巴啄狐狸的头,狐狸痛得直叫,嘴巴张开,肉掉到了地上。乌鸦连忙把肉叼住,拍拍翅膀,又飞到树上。有的同学说:狐狸叼起肉,刚钻到洞里,只听见乌鸦大叫一声:“不好,这块肉有毒!”狐狸听了害怕极了,马上把肉甩掉,乌鸦把肉叼起了……学生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创设出了几种“乌鸦”的形象,扩展了知识面,无不闪烁着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四、培养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兴趣在行动中起很大的作用,它使人积极地寻找满足需要的途径和方法。心理学研究表现:兴趣可以激发人的求知欲,催人奋进。对创新活动本身的兴趣也影响着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创新兴趣。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消除顾虑,不怕说错。对小学生“不着边际”、“异想天开”的想法,不要轻易否定和斥责,相反要给予鼓励。老师要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条件和帮助,尽量使他们成功,体会到创新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要重视总结学生的创新精神的点滴经验,好的经验要大力宣传,使学生逐渐树立起我会创新、我能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养成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在培养学生创新兴趣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扬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感到集体互助学习的重要。如我在教学三年级语文《长城》一课时,在课前让同学预习《长城》课文,各自查找有关长城的一些资料,上课时学生分小组画示意图,有的小组编导游词,这样学生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课文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在学习《鲸》一课时,我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合作同伴,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有的讨论鲸的种类,有的讨论鲸的生活习性……,学习中的问题在同学相互合作中解决,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总之,创新教育是一个崭新的问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要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必须从学生的年龄出发,特点着手,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创新,有所创新。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教学、指导教学、才能推进教学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