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筠 余笑忠++李斌
传播,从来就是表达的延续。音乐的流传从口耳相传到唱片承载,再到电台传播、电视呈现,继而到如今的多媒体扩散,归根到底,都是音乐的表达通过相应方式试图实现的一种延续。1991年1月23日,中国大陆第一家专业音乐电台——广东电台音乐之声正式开播,开启了广播传播音乐的专业化之路。也是从那一刻起,如何构建音乐电台的表达体系,作为一个绕不开的课题,摆在了音乐电台的面前。
“放歌台”式表达带来审美单一
表达什么和如何表达,是表达体系的核心要件。专业化的音乐电台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早期,百花园般的大综合表达;之后,分大类划界式表达;如今,广为流行的类型化表达。换言之,表达什么音乐和如何表达音乐,并不是专业化音乐电台从一开始就解决好了的问题,而是在其长期实践过程中,顺应听众需求和市场变化,一步步优化的结果。经由上述历程,不难看出,专业音乐电台的表达体系呈现出一条粗放式到精准化的发展轨迹。音乐电台在许多地方成为收听市场的尖峰频率,与其说是经营策略的助推,不如说是表达体系的功劳。
然而,也必须看到,音乐电台步入类型化表达时代之后,有逐步沦为“放歌台”的倾向。听音乐台,更准确地说是在听歌曲台。贯穿整个音乐电台的播出系统,常常被称作“歌单系统”;类型化的界限也往往以歌曲传唱的年代作为划界依据,歌星、歌手也自然成为音乐电台热追的人物……这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市场因素使然,但按照“有什么样的传播,就有什么样的受众”这一传播学最朴素的原理,审美单一化的倾向,确实不能用“市场”二字就可以搪塞过去的。我们应该有勇气承认,“放歌台”的表达,已经使专业音乐电台陷入“一边传播,一边无端地感到疼痛”的境地。
类型化结构、融媒体背景、多元化市场,专业的音乐电台究竟应该表达什么,又到底该如何表达?这的确是个系统性的“体系”问题。就专业化音乐电台改革发展的实践来看,音乐电台的每一次改版、改革,都是对固有表达体系的修补甚至重构。只是涉及到了“表达体系”问题,有的是有意识推动,更多的则是在改版、改革的过程附带收获的一点关于“表达体系”的成果。但是,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可以大致梳理出重构音乐电台表达体系的几个主要途径:一是,将市场化的元素和价值观的元素进行嫁接。如湖北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部旗下的经典音乐广播,在其主体表达依然是“经典流行歌曲”的框架下,通过线性编排系统,将“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经典改变生活”等具有美学审美引导和主流价值引领的内容穿插在全天节目的播出中,既用“经典流行歌曲”锁定收听市场的目标人群,又用灵活的线性编排,展现出音乐电台的美学价值和职责担当;二是,将公益主题与日常编排进行联动。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连续14年推出助学公益主题“Music Radio我要上学”,不仅开展常规的捐助活动,而且在其节目播出系统中,有机地嵌入到相应的环节中,与日常播出内容形成有机的关联,使得这家国家级音乐电台拥有了一个较高站位的表达方式;三是,通过对优质音乐资源的开发、占有和整合,完成表达体系的再造。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旗下音乐广播、湖北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部旗下的楚天音乐广播等,立足流行音乐的定位,不断通过对优质流行音乐资源的开掘,在整个表达体系上,始终处在弄潮者的地位。北京音乐广播的“中国歌曲排行榜”、楚天音乐广播的音乐主题日和欧美流行音乐单元都以其独家性、独特性,使得各自的表达体系充满了活力,进而成为当地收听市场上的领航者。
然而,作为课题,并不是所有的音乐电台从业者都会把表达体系的重构当作必选题。于是,我们看到,在“活得不错”的光环下,音乐电台作为“放歌台”的日子还算是滋润。尽管审美单一化必然会带来核心价值的流失,但是,习惯在关注当下和向往未来之间做平衡的音乐电台,确实需要建立一个关于重构表达体系的共识。
结合传播特性进行主题宣传
湖北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部组建四年多来,以主题表达为切口,按一年一场主题宣传战役的节奏,连续推出了四个大型音乐主题宣传活动《蓝色音乐札记》(2014)、《丝路欢歌》(2015)、《乐乡传奇》(2016)、《走进音乐博物馆》(2017),这些主题宣传活动与音乐广播部旗下两家音乐电台类型化节目改革同步实施,既在市场上抢夺高地,又在审美方向上扛起引领的大旗,这固然可以理解为媒体的使命担当,但从深度把握传播规律的角度看,将音乐主题宣传活动与音乐电台的传播特性结合起来,其实质就是在探索一条与众不同的重构音乐电台表达体系的途径。以2016年实施的大型音乐主题宣传活动《乐乡传奇》为例,这种表达体系的重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实现对音乐初心的信念式恪守。以专业化为名的音乐电台,拒绝对音乐的非专业解读和传播,是一条基本的底线。守住这条底线,就是守住一颗音乐的初心。湖北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部大型音乐主题宣传活动《乐乡传奇》,派出了18路编辑记者主持人,瞄准被称作中国音乐之乡的地方,寻访在那里留存着的中国最淳朴的音乐初心。到这些地方去,正是要唤起音乐电台的编辑记者主持人对音乐初心信念式恪守的意识。参与这场主题宣传活动的编辑记者主持人在一个个展现着中国风味、流淌着中国气韵、充满着中国力量的音乐之乡,被那里的人感动着,被那里的音乐震撼着,更被那里的传奇牵引着。在鄂西北,记者李斌、刘以亮惊奇地发现,那里有一群对民歌近乎虔诚般的保护人和传承者,他们不仅自己唱,而且还通过学校教育教给孩子们唱;在山西左权,记者程燕、彭琦被盲传队“没眼人”刘红权们历经坎坷矢志不渝地传扬民族音乐的事迹打动着,这让记者们认识到,正是这股子执着的力量,造就了独特的中国音乐之乡;在广东梅州,记者陈源、张焰深深爱上了鲜活的客家音乐,她们也用自己制作的节目告诉听众:真正的音乐是因为秉持着自己美学追求而更具价值;在上海,记者晓瑞、刘晓丽走进中国流行音乐的故里,她们在节目中道出了这样的心里话:流行音乐不仅是歌星歌手们的创造,更有无数音乐人为之倾尽心力。对于流行音乐而言,记住歌星歌手远远不够,还应铭记那些永远也不会发出声音的人们。通过这样的采访实践,湖北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部旗下的两家音乐电台,都进一步明确了在各自受众定位的大背景下,恪守音乐初心的意义。将这些融入到音樂电台的表达体系中,有力助推了两家音乐电台品牌价值的培育。
其二,实现对日常传播的品质化延伸。毫无疑问,重构音乐电台的表达体系不能脱离广播收听市场这个实际。换言之,音乐电台日常传播的内容构成和受众定位,是其实施精准传播的基本盘,也是其获得市场份额和发展红利的逻辑线。以湖北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部旗下两家音乐电台为例,近年来,经过深度融合和差异化定位改革,日常传播按照经典和流行的方向实施精准传播,成效显著。连续多年以高于25%的增长率,取得了经营创收上的丰硕成果。由此可见,这两家音乐电台的日常传播已经形成了高原效应。然而,一切没有高峰的高原,都是平庸的。音乐主题宣传活动担负的正是对日常传播品质化延伸的功能,其目的,就是要铸造音乐电台表达体系中的高峰。回到《乐乡传奇》这个项目中来看,编辑记者主持人已经从过去的“推着走”,逐步完成了“领跑人”的转变。他们有意识地在《乐乡传奇》的系列节目中,将两家音乐电台的定位属性与中国音乐之乡寻访过程产生的思想情感碰撞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与日常传播的有效呼应。北京采访一组记者张卉、安艺以中国摇滚30年为主线,在中国摇滚音乐诞生的地方,深度挖掘摇滚音乐从发轫到勃兴再到常态这样一个轨迹背后的故事,既与经典音乐广播的定位产生共鸣,又与流行音乐电台的属性深度镶嵌,使得两家音乐电台在日常传播的平台上看到了经典与流行音乐独具魅力的双峰;赴辽宁沈阳采访的记者程丹、晓苏,深入到鲁迅艺术学院的历史隧道中,打捞起珍贵的音乐记忆,通过她们娓娓道来的讲述,令人感叹愈是历久弥新,也愈是刻骨铭心,从而将两家音乐电台对音乐美学的追求通透地表达出来;而前往港台采访的记者Candy、小露、Windy、珠珠、书蕾、张崟、尤洋和黄欢,通过对一个个在乐坛创造了无数传奇的音乐人进行专题深入采访,告诉听众:曾经的追星,放大到时间轴中来观察,会在真正的音乐大师、音乐大家面前黯然失色。她们采制的节目也用这样的价值观,去引导日常传播的内容,显现出高峰的价值。
其三,实现对表达方式的多形态扩展。一般来讲,音乐电台的表达体系就应该是建立在声音传播的构架里。这在26年前专业化音乐电台在中国大地兴起的时候,或许还没有什么疑义。但是,面对媒体融合的全新背景,依然视当年的理念为如今的圭臬,注定会沉入时代的海底。音乐电台首先当然是完成声音形态的表达,这也是日常传播的基本面貌。如何在多形态中完成音乐电台表达体系的重构?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包含这对日常节目的多形态转化,也包含音乐电台在融媒体战略中的因应之策。相比之下,能够立竿见影显出多形态表达效应的,音乐主题宣传应该是一个较好的选项。在湖北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部大型音乐主题宣传活动《乐乡传奇》中,多形态扩展音乐电台的表达方式,是主创团队下大力气做的一项工作。在创新思维的引领下,《乐乡传奇》在多形态表达上主要做了这样一些探索:
——与学术表达相融。中国音乐之乡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现象,它的形成机理、存续形式、流传内容、人文环境、自然风貌等等,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音乐学术课题。在《乐乡传奇》主题宣传中,湖北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部有意识地与武汉音乐学院进行合作,以鄂西音乐为蓝本,由音乐学院专家孙晓辉和音乐广播记者林枫、熊剑组成混合采访采风团队,对丰富多彩的鄂西音乐进行深度研究,在制作广播节目的同时,还形成了相关的学术成果。这是音乐电台发挥自身辐射优势与社会资源进行有机融合的有益尝试,既为音乐电台把自身的传播内容引向学术领域开辟了渠道,又为学院学术成果更好地走向社会提供了舞台。
——与视觉表达相映。融媒体时代,音乐电台的表达体系里仅仅只有声音,显然是单薄的。没有视觉表达的进入,就谈不上对音乐电台表达体系的重构。在《乐乡传奇》中,主创团队把视觉表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一是要求所有采访团队都要对采访情况进行视频录制;二是由专人进行视频编辑,在融媒体平台上实现多次分发和传播;三是有意识策划采访过程的视频直播。广西采访组记者朱涛、张旸在刘三姐的故乡,云南采访组记者欧阳申、林刚在聂耳的故里,陕西采访组记者张炜、杨航在秦腔的戏台,福建采访组记者马凌、邬祥建在鼓浪屿的琴行都通过移动视频直播,在融媒体平台上实现了对《乐乡传奇》的同步呈现,累计点击率达到数万人次;四是首次对单个的宣传项目导入VI视觉表达系统,形成了LOGO、胸章、笔记本、采访包等多种形式的视觉传播,进一步彰显了音乐主题宣传的品牌特性。
——与社会文化表达相交。重构音乐电台的表达体系,必须用一个更广的视角来观察和研判。线上播出呈现和线下体验感知往往被当成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内容传播,但是,站在社会文化视阈里观察,线上、线下的传播都完全可以跟社会文化进行嫁接,形成相交。在《乐乡传奇》这一主题宣传活动中,主创团队沿着这一思路,设计推出了大型陈列展活动,不仅展示了各路编辑记者主持人采集回的音乐之乡特色展品,还邀请到了音乐之乡的音乐文化传承人来到展览现场,与主持人一道跟观众进行热烈互动,把惯例中的线下活动,上升到社会文化的表达,使得主题宣传活动更加丰富和立体,成效也更加突出。
客观地说,重构音乐电台的表达体系,并不具有广泛的共识。在市场化的传播行为中,那些能够带来即时效应的表达,更容易被人所运用,诸如八卦加口水就等于娱乐、鸡汤文加感悟词就等于伴随性的表达,从某种程度上,在音乐电台的表达体系中还处在“统治地位”。著名作家张执浩在他的随笔《从生活的热情再度返回写作的激情》中说:“一切消逝的激情都存在卷土重来的可能性,唯一的问题在于,你是否有勇气和能力去引导它重临。”追求一种能够占据制高点的表达体系,是音乐电台深藏于内心的激情,当我们面对那些处在“统治地位”的表达方式时,能否将深藏的激情唤起,实际上是对音乐电台从业者勇氣和能力的拷问。
(湖北广电台音乐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