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晨韬++杨晨光
【摘 要】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和依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为重要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特征: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对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所形成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性;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先进性。新形势下,培育文化自信的可行性路径,既要辩证地认识历史以增强文化认同,又要兼容并包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更要把握时代脉搏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自信;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5-0028-02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P.13)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P.3)这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多次谈到文化自信,并将其与“三个自信”并列,强调:“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3]这些重要的论述,既突显出文化自信的极端重要性,又实现了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跨越式发展,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始终坚持的实事求是和理论创新精神。
一、“文化自信”的理论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自信”作为第四个自信提出来并强调其基础地位,使广大干部群众在精神层面上对十八大报告所提“三个自信”的存在依据有更加清晰地认识,从而深刻领会到:文化自信是根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基础和本源。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既是理论创新,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加深和完善;文化自信是灵魂,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血脉象征,也是当今世界以文化软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支撑。
文化自信是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从总体上对“四个自信”地概括,其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具体体现,文化自信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基础和本源;没有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便缺少了“底气”,缺少去国际舞台竞争的底蕴。目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文化自信在社会层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势必对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出发,提出文化自信并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必然会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灵魂。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的血脉熔铸,是中华民族内在精神和价值追求的重要表征。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自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华民族长期处于“向西方学习”的文化氛围中。产生于东西方间碰撞与融合的近现代文化,因其独具且顽固的传承性,以至今天,一些以殖民文化心理为代表的错误思潮还在泛起。这在一定意义上表明: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还存有文化不自信。当代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越来越成为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支撑,所以我们只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满自信,才能改变中华文化自近代以来逐渐式微的状况,才能在国际交往中提供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文化模式和价值理念,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優势地位,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二、“文化自信”的鲜明特色
“文化自信”的提出,是以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为前提;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的概括提炼;是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国实际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因此,“文化自信”必然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性、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先进性。
文化自信具有继承性。文化自信的基本内容,是对自身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持自信,并在取其精华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以适应社会现实需要。文化自信源自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家各派思想在碰撞中交流、借鉴、创新,构建了儒、道、法等思想体系,逐步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这种精神传统的内涵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既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底蕴深厚,又成为传统文化继承性的重要体现。
文化自信具有传承性。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之间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中传承我们党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坚持否定历史虚无主义,为坚定文化自信奠定更加坚实的内容基础。
文化自信具有先进性。文化自信最根本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特别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保持自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本质体现和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创、发展起来的。文化自信之所以具有先进性,就在于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三、“文化自信”的可行路径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站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度上所进行的战略思考。那么如何使文化自信真正成为一种全体国民内化于心的民族自信,还需要我们对文化自信的路径进行坚持不懈地探索。
第一,辩证认识历史,增强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一方面,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对人类发展产生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要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从而为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价值基础。另一方面,自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不仅打开了我们的国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碎了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一些要求全面“学习西方”的思潮对民族文化认同产生的强烈冲击,使怀疑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有了存在的土壤。所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首先就要辩证地认清中华民族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取之精华、去其糟粕,自觉增加对民族文化的认知、认同,并结合时代特色以对民族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从而彻底转变自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式微的状况。
第二,兼容并包,借鑒世界先进文化。文化自信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闭门造车。文化是包容的,文化自信不仅需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推动优秀文化“走出去”,把世界先进文化“引进来”。首先,谋求中华优秀文化的全球性视角,需要我们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去看待和发展优秀文化;需要我们重视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和手段,使“走出去”的路更加顺畅;更需要我们着眼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增强中华优秀文化与社会现实的协调性。其次,面对当今世界发展的日新月异,尤其是对一些新思想、新理念,我们应该抱有虚心学习的心态,积极主动开展文化层面的对外交流,在向世界介绍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同时,将世界先进文化“引进来”。但是,“引进来”一定要立足于自身实际,考虑到“水土不服”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5](P.30)最后,文化自信是我们党面向未来的文化宣言,要想在“走出去”与“引进来”的互动过程中实现,就必须注重我们自身国际话语体系地构建,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堂堂正正在文化交流中彰显我们的自信。
第三,把握时代脉搏,坚定理想信念。文化自信的树立,不仅需要辩证地认识自身发展的历史,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更要洞察时代发展规律,握紧时代脉搏。理论上讲,文化自信地树立需要一个过程:唯有在对历史的横、纵向比较中,在对历史发展规律地把握中才能树立起来;文化自信地树立需要党的领导: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将文化自信真正内化于心,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2](P.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党带领全体人民群众共同开创和发展起来的,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尤其是对作为其基础与灵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自信,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也是我们的精神动力。现实上看,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众多典型案例中可以发现,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出问题,就在于其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缺钙”,容易得“软骨病”,在面对现实中的利益诱惑时往往把持不住自己,最终走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所以,文化自信得以立,最根本的还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也唯有此,才能找到增强文化自信的“金钥匙”,才能真正做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固本铸魂。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2014.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 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 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5-19.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