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以上只是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党委书记李琦涵所获得荣誉、头衔中的一小部分,但已经足以让很多同行羡慕不已。
然而,荣誉和头衔的背后,是长期艰辛的付出和累累的科研硕果。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科技水平有限,病毒伤害无情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而广大科研工作者却束手无策。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李琦涵立志要长期致力于病毒方面的基础研究,特别是新型病毒性疫苗的开发研究。
近十年来,他先后主持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863”、“973”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省部级项目等5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论文70余篇)。
其中一篇有关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临床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提高了新型疫苗研发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他还主编、翻译、参编出版其它专著10余部。
李琦涵带领研究团队完成系列新型疫苗的研发,其中包括全球首个用于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儿童手足病的创新疫苗(国家一类新药)——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
该疫苗于2016年成功上市,有效控制我国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和蔓延,成为人类彻底战胜儿童手足口病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这些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13项,获专利授权6项。
此外,李琦涵作为研究生、博士生导师,非常注重课程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近五年来,李琦涵共培养了6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目前这些学生已成为所在单位和部门的学术带头人或科研技术骨干。其带领的研究团队还获得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团队及云南省科技创新团队光荣称号。
为了使研究所获得长足的发展,李琦涵团结带领全所近1000名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充分发挥研究所科研优势资源,使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和规模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近十年来,项目中标数达到292项,累计获得各类研究经费12.34亿元。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近1000篇,其中SCI收录近200篇,申报国家及国际专利108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66项,国际发明专利授权1项。
完成7个产品的全部临床试验,包括国家一类新药2项,六类新药1项、九类新药1项,十五类新药3项。其中全球首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和全球首个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分别于2015年1月和12月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正式进入产业化生产。
同时,引进6名海外博士作为学科带头人及创新技术骨干,30余人被列入云南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创新人才培养行列,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年龄梯度、知识结构和学科分布合理的人才梯队。
李琦涵基于五十余年来在疫苗研制及产业化方面的技术优势、生产经验和管理模式,统筹考虑产业需求和发展目标,投资新建“昆明疫苗产业基地”,按国家2010版GMP标准开展生产线及相关新产品研发基地建设。2013年底一期建成投产,二期工程建设于2016年全面启动。
二期工程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质量标准建立疫苗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建成后力争实现产品出口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让“中国制造”的疫苗得到世界的关注和认可,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在李琦涵的带领下,研究所成为国内外疫苗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未来,研究所将进一步提高生物医药产业化的创新程度和技术水平,成为完成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控任务的重要基地,在国家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