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宋朝诗人周弼的这首《夜深》,道尽了沉浸于文字世界而浑然忘我的读书境界。回首望去,我的青春也与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些看似只有黑白两色的书页,却如朵朵繁花,装饰了我那原本单调贫乏的青春岁月。
从记事起,“贫困”就和我的家庭紧紧捆绑在一起。学校减免了我的学杂费,并且每个月还有一些贫困生补助,虽然上学没有问题,但买书就属于遥不可及的奢望了。
但我深知,书里有大大的世界,书里有我不曾走过的路、不曾看过的云、不曾领略过的万千悲喜……自从在同桌那里读完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并久久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之后,我就被书的魔力深深锁住,再也无法抗拒她的召唤了。我想尽一切办法,去寻觅自己的阅读之路。
于是,语文课和语文作业竟然成了我的阅读起点。
语文课本选取的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文学精品,把这些课文吃透,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于是,就像饥饿的人见到面包一样,我一头扎进了语文的世界。学习《陈情表》时,听完老师的讲解,我把李密的“孝”和诸葛亮的“忠”联系起来思考,感受李密以“孝”说“忠”的良苦用心;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时,里面的“海客谈瀛洲”一句,课文底下的注释说古代传说中有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我在教室里悬挂的中国地图上竟然真的找到了“蓬莱”这个地方,并且得知秦始皇派人去海上寻找仙人,就是从这附近出海……以一本教材为线索,串联起文史哲等各科知识,我竟然有满载而归的感觉。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远方并不是一蹴而就、自动降临的,你需要想方设法跋山涉水去寻觅她,才能一览她那美丽的姿容。
我还从同学那里借来了各种课外书。
我们班是一个有爱的集体,同学们知道我喜欢看书,经常把自己的課外书借给我。“书非借不能读也”,借来的书让我更加珍惜。记得全套9册的《明朝那些事儿》就是同学借给我的,我在暑假期间如饥似渴地把它读完,那个暑假因为有了这套书的陪伴,仿佛也沾染了太湖的水战、刀剑的厮杀、大漠的铁骑、紫禁城的风云……为了回报同学们的情谊,我也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或者是帮有事的同学做值日,或者是帮他们补习功课。借助阅读,我们有了灵魂深处的沟通。有人说,两个人互相交换一块面包,得到的还是一块面包,而如果交换的是书呢?那种灵魂火花碰撞交流的喜悦,比天边最绚丽的彩虹还要令人目眩神迷吧?青春或许终将逝去,但阅读留下的烙印却是伴随一生的。
如今,虽然已经度过了“一书难求”的窘迫时期,但每当听到高考生“撕书减压”的消息时,我还是有些心疼。古人讲究“敬惜字纸”,是因为书是人类文明的伟大结晶,是应该满怀敬意去尊重的东西,是让我们摆脱了凡俗的日常,向着光明,向着希望,努力飞翔的唯一桥梁。
青春有书不孤独,阅读伴我向前飞。书中,自有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大千世界。
高分解读
核心亮点:感情真挚 文采飞扬
文章以一首宋人描写阅读感受的诗篇切入,既能让读者快速进入与读书相关的美好情境,亦间接体现出作者读书的积淀,一举两得。而后借幼时读一篇童话的美好感受过渡到对自己读书生活的描写。作者根据自身的特点——家庭生活拮据,展示了自己富有特色的读书生涯:一是精读课本,对课本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精心品味,收获丰盈;再就是向同学借书读,饱尝分享的快乐。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不仅写出了“书中”之趣——对知识的了解和把握,更写出了“书外”之乐——与他人分享精神财富的快乐,境界超出阅读本身,令人激赏。结尾宕开一笔,批评“撕书减压”,倡导敬惜书本,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