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观点

2017-06-06 09:41王竹香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6年43期
关键词:典故观点意象

王竹香

诗歌是表达人内心情感的载体,读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作者要表达怎样的观点。要准确判断作者的观点(情感),除了要知人论世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诗歌的标题入手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有的标题则是诗歌的中心事件。许多古诗词标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再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从题目我们就知道了时间、地点、大致环境以及诗歌类别,可以肯定诗作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是思乡念亲。杜甫的《春夜喜雨》在标题中不仅标示了时间、吟咏对象,而且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可以说题目的一个“喜”字,把作者的心迹展露无遗。其他如《赤壁怀古》《征人怨》等等,从诗的标题我们就可以推断其大致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

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判断诗歌的观点(情感)离不开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读懂了意象,才能更好地推断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古诗词中许多意象被赋予了特定的意蕴。如“柳”与送别留恋有关,“柳”这一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的《小雅·采薇》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后,柳被文人墨客反復地吟咏,成为古典诗词的典型意象。在古代诗人的笔下,柳就成了离别情思的代名词,如姜夔的《淡黄柳》:“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作者身在异乡,看到路边杨柳翻出嫩绿之色,和家乡的柳相同,于是思念家乡,感怀世事,心中涌起强烈的羁旅情愁。再如“月”与思家想人、盼望团圆相关,如唐人王建的《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就以“月”这一意象委婉地点出了在月圆之夜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古诗词中这类有特殊意义的意象很多,需要我们平时多阅读、多积累。

三、从引用的典故入手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典故含蓄、自然、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再如杜牧的《泊秦淮》,诗中的《后庭花》为歌曲名,引用了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了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因此,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基本就可以判断出作者的观点(情感)。

四、从诗歌关键词句入手

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表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故园情”就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包含诗眼的主旨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写作意图、思想内容、态度情感乃至表达技巧,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可以毫不过分地说它就是诗歌的“心脏”。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和命脉,通过它就可直接判断该诗的内蕴。如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个“愁”字就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成了我们窥视作者内心世界的窗口。缘何而愁?细品上下诗句便可知晓。再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梦醒后感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也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美好的梦境与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对照,抒发了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的思想感情。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读诗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

当然,要判断诗歌的观点往往不只一种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多积累阅读知识和阅读经验,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准确判断诗歌观点(情感)。

猜你喜欢
典故观点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来自林间的风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闻鸡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