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在写作中的传承(下)

2017-06-06 17:24伍阳斌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6年42期
关键词:贴花互文文意

伍阳斌

二、“互文”在古诗创作中的运用

对“互文”有了这样的认知,再运用到诗歌鉴赏中,我们就能理解得更全面,准确,顺畅,自然,而不至于机械割裂,产生误解。比如: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思是:迢迢皎皎牵牛星,迢迢皎皎河汉女。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有诗句: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诗中的“东西左右”泛指“四周”;“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泛指兰芝少年时期,并不具体指某年。这样理解才能品味到铺排互文的妙处。

我们再来读《木兰诗》,就会有一番新的感悟:

现代汉语“做好出征准备”,在《木兰诗》里变成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决定替父出征,积极准备的紧张忙碌景象,便在拆开分说、铺排陈列、互文见义中展现了出来。

现代汉语“木兰回到家里,把每间房都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女孩子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还贴上装饰物。”在《木兰诗》里这么表达:“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开”“坐”“东”“西”“当窗”“对镜”“理云鬓”“贴花黄”,都是铺陈叙写,通过互文,极尽渲染烘托,表现了木兰战后回家,回归女儿身的喜悦之情,特别感染读者。

读唐代李白的《行路难》,“仕途不顺”变成了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当然,李白不是真的“渡黄河”“登太行”,这只是自己理想抱负遇阻的形象化表达。说“冰塞川”“雪满山”,实指人生之路、个人仕途的不顺与艰难,体现世间行路之难。这是通过互文,铺排和渲染,以达到表现内心苦闷、精神困顿的目的。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一句的意思是:(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里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前只闻歌而不见人。

这样的诗句不胜枚举。我们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互文”这种文化现象,在诗歌创作活动中被广泛运用与发展。

三、“互文”在现代写作中的传承

“互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古代诗歌诗句;把它放到现代文里,我们也依然能够发现对具有“文化气质”的“互文”的巧妙传承。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就很好地运用了“互文”手法。

为了表现春天的美丽与生机,抒发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作者铺陈开来,描绘渲染,写了春山、春水、春日、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人。春草,写体态、动态、质地、色泽、长势、感受;春花,写树上、花间、地上的情形;春风,写触觉、嗅觉、听觉的不同;春雨,写多见、连绵、细密、闪烁;春人,写范围、人数、精神等。景物雍容,画面富丽,春色绚烂。结尾的“赞春”,再铺陈开来写:春天像娃娃,突出新;春天像小姑娘,體现美;春天像青年,展示壮。在文意上互通互补,意蕴丰富。

由此可见,铺陈渲染,文意互补,追求意蕴的丰富,也是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惯用的艺术手法。

总之,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极其丰富,所举“互文”只能算沧海一粟,却能够“一粒沙里见世界”,领略到传统文化入诗入文的古今魅力。我们也深深体会到,认识和运用传统文化,应注意把握其本质,理清其发展脉络,精神相通,自然融合,写作中自然会流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猜你喜欢
贴花互文文意
“贴花黄”是怎么回事
互文
传统诗文中的互文
“贴花黄”是怎么回事
参考答案
论舞台服装中贴花设计手法及其应用
勿让“排他性”判断遮蔽语文纯粹的美
浅谈电动车贴花设计
互文与中学语文教学
说说“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