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杰
[摘 要]东北爱国民主人士王化一是张学良的亲信和幕僚,九一八事变前致力于东北教育事业。九一八事变后,包括东北学生在内的东北军民大批流亡入关,青年学生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在王化一的建议下,张学良同意组建东北中学,并将其重任交付王化一。王化一亲任校长,对东北学生实施抗日救亡教育和军事化管理,东北中学成为一支特殊的学生军。他在东北流亡岁月中艰难地维持着这所学校,付诸了大量心血,其抗日救亡思想和教育初衷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王化一;东北中学;九一八事变;东北中山中学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5-0068-05
东北中学是九一八事变后在北平组建的一所东北流亡学校,组建者是张学良的幕僚王化一。这所学校将东北流亡学生重新组织起来接受救亡教育,在10年中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东北的解放乃至新中国的建设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王化一组建东北中学的背景、实施的教育理念以及开展的抗日救亡活动等方面,重新审视东北中学成立初期的这段历史,以求对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流亡学生的抗战教育有所认识,也对王化一有一个公允的评价。
一、九一八事变后组建东北中学
九一八事变后,沈阳、长春等城市很快沦陷。在国破家亡之时,东北的青少年学生不甘受日本的奴化教育,或随父母,或随同学同乡们一起逃离入关,不到两个月,陆续流亡到北平的学生达千余人。他们亡家亡省,处于失学状态,没有经济来源,衣食堪忧,又无处安身,散落街头,真正成为了东北的流亡学生。他们的悲惨状况让东北爱国知识分子非常痛心,作为辽宁省教育会副会长的王化一对此尤为关注。
王化一曾为张学良主政东北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张学良的赏识。他从奉天两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早年与同学阎宝航一起办奉天贫儿学校,后来又创建了男女同泽中学。张学良主政东北后,任其为辽宁省教育会副会长,兼汉卿基金会董事会常务理事。他发展东北的教育事业,在东北教育界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为解决这些流亡在北平的东北学生的生活与教育问题,王化一煞费苦心。他建议张学良救济东北流亡学生,并受命负责救济工作。他临时找到奉天会馆、江西会馆、习艺所等地作为男生收容所,红十字会为女生收容所,湖广会馆为普通民众收容地点,给每名学生发救济费三元。另外要求张学良从北平行营发出150套棉衣分发给穷苦学生[1]。为筹集款项,他动员大家将各自带出的奉天省钞票在北平兑换,整日忙碌。他还向社会呼吁对东北流亡学生进行救济和安置。到9月26日,领取救济金的东北学生有576人[2]。
王化一意识到,对东北流亡学生单靠救济是不够的,一定要让他们重新接受教育。1931年12月11日,他建议张学良,将这些东北流亡学生组织起来,组织东北学院,并将东北学院分成大学部、中学部,由张学良将军拨适当经费,先补习课程,锻炼身体,俟情况演变再作次一步计划[3]。张学良表示赞同,召东北名流冯庸大学校长冯庸、东北大学代校长宁恩承共同商谈,均同意共同筹备。张学良将筹办东北学院事宜交予王化一。
凡事创办始艰。自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流亡入关的东北学生越来越多,北平社会局在北平西单皮库胡同习艺所设置东北难民第五收容所,接纳东北学生和教师。10月,东北难民第五收容所改为自励中学,只留下了中学生,将大学生另作安排。社会局局长娄学熙为校长。
但社会局派的教师,并不精通教育,与学生们格格不入。鉴于此,张学良让王化一接收自励中学全部师生及简单设备,将其改名为东北学院,原校址不變。根据测试水平高低,该校分设大学部、中学部,而且学校提供最低生活费用。经过一个月的筹备,12月18日,东北学院正式成立。张学良担任董事长兼校长,王卓然为副董事长,王化一为该校代校长,王化一、王卓然、阎宝航、卢广绩、高崇民、杜重远、车向忱诸人皆为东北学院委员会委员和该校董事,最初的总务主任为李孟兴,教务主任为孙一民,崔笠棠为训育主任。1932年初,由于冯庸大学、东北大学已经复校,东北学院的大学部迁校新址,东北学院遂改称东北中学。董事会不变,王化一任校长,教务主任、训育主任、总务主任改为魏益新、谭克实、金日暄担任。
作为一所私立中学,学校的经费问题是王化一遇到的最大难题,为此王化一四处筹措艰难地维持着这所流亡学校。东北中学初期学生约400多人,按学生文化程度分编高、初中各年级和10余个补习班。由于他们没有生活来源,学校免收他们的学、宿、膳费,还不定期地发给他们零用钱,医疗费用也由学校负担。随着入关的东北流亡学生增多,东北中学学生人数也涨至千人左右[4],经费支出也更庞大,常发生经费不济。东北中学的经费靠政府和捐赠维持。创办之始是张学良的北平绥靖公署拨给办公费3250元,学生伙食每月3600元[5]。东中的经费主要是由北平绥靖公署拨付。1932年11月,此项经费停发。在经费紧缺时,王化一等人煞费苦心地多方筹措,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后援会、特派员公署、奖券事务所、于凤至等都补助过一部分[6]。张学良出国后,东北中学的经费又无保障。虽然北平财政特派员公署答应拨付经费,但实际却没有全部兑现,不足款项只能由王化一等人筹募。校长王化一四处苦求,正如他所言,“我像花子头一样,带着大家向各方祈援求助”[7]。1933年5月4日曾拜访东北救济院院长李香斋先生,商量可否由救济院补助一部分学生伙食费,以救济名义补助困难学生[8],未果。1933年10月7日,王化一拜访北平军分会东北籍负责将领商谈经费,还代发电报请宋子文部长设法维持[9],王卓然也同意设法从宋子文处筹措经费。10月8日,王化一从奉天会馆的津贴补学校经费1000元。10月20日,在学校即将断炊之时,王化一从财政特派员公署借用三千元。在学校经费无着、万分焦急之时,王化一得知南京方面汇来9月份经费8000元,稍慰。经王化一等人与财政部交涉,东北中学的经费暂时得到解决。
王化一等人筹措的经费,全部用于学校初期建设。他从教育的长远观点出发,注重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竭力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据一些东北中学毕业生回忆,到1933年左右,东北中学具有设备完善的理化实验室,还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王化一聘请的各科老师都是较有名气的流亡到北平的大学毕业生,如教数学的卢兴阶,教英语的尤鹏汉、傅音波,教语文的金景方,教物理的赫一然,教化学的李敏斋、李青志,历史老师白友寒……等[10],其中许多人解放后成为全国著名学者和教授。东北中学在教学质量、学业成绩方面很有成效,许多同学毕业后考入东北大学,少数考入清华、北大等一流学府,还有的考入了国民党的军校。这其中,校长王化一功不可没。
二、对九一八国难的纪念
九一八事变对于国人,特别对东北人来说,是耻辱,更是国难。每逢九一八周月或周年纪念日,王化一总是亲自或者请名人到东北中学演讲,提醒和告诫东北中学师生,勿忘国耻,勿忘收复失地。他将这种反日救亡教育融入到东北中学的教育之中,这对于当时的东北中学学生抗日意识的培养、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化一对国家怀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对日本的侵略深恶痛绝,在遭受国难之时其抗日救亡思想更加笃定。其反日思想要追溯到九一八事变前。1929年,身为辽宁教育会副会长的王化一就同辽宁省商会会长卢广绩、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干事阎宝航等人一起组织了辽宁国民外交协会、辽宁国民常识促进会、辽宁省拒毒协会等救亡团体,要求发展东北,抵制日货,反对日本侵略,在东北掀起反日救亡运动的序幕。日本对其恨之入骨,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就捣毁王化一办公地点,以刺刀穿其照片以泄其恨[11]。九一八事变后,得知家乡沦陷的消息,在北平的王化一忧心忡忡。他于9月22日赶赴北平协和医院,面见张学良,建议把流亡关内的东北各界人士,包括东北军部分将领等组织起来,成立统一的抗日团体。张学良表示给予帮助。他开始联络东北各界人士建立反日团体。9月25日,东北各界人士和东北学生在北平奉天会馆自发组织成立“东北同乡反日救国会”,推举王化一为会长。9月27日,王化一与高崇民、阎宝航、卢广绩等东北爱国人士发起成立了东北统一的救亡团体——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简称救国会)。救国会成立的宗旨是“抵抗日本侵略,共谋收复失地,保护主权”[12]王化一被选为常务委员兼军事部长。他组织东北抗日义勇军,派人出关抗日,委任抗日义勇军首领,同时还兼任辽南军区总指挥,抵抗日军的侵略。
王化一将这种反日救亡教育、爱国主义思想融入到东北中学的教育之中。该校成立后,规定每月18日为九一八国难日。这一天,学生们同吃高粱米饭,同饮黄连水,卧薪尝胆,誓报国仇。为警示学生们勿忘国耻,校方铸造了一口铜钟,挂在校内操场上,钟上刻有万里长城,长城外刻有东北三省的地图,图上有“夫差!尔忘越王杀尔父乎?”和“卧薪尝胆”的警句。国难日时,学校集合全体师生举行纪念会,全体肃立,向东北抗日义勇军暨为抗日牺牲的父老同胞默哀三分钟时,敲钟声开始响起,几周月敲几响。在王化一的坚持下,东北中学校方在这一天举办各种纪念活动,请东北名人来校演讲,做爱国主义的报告,激励同学们收复失地、打回老家去的意志和决心。如1931年12月18日,王化一请阎宝航、高崇民讲话,要求大家要卧薪尝胆,团结一致,准备恢复失地[13]。1933年5月18日,在失地20周月时,王化一请来李梦兴、阎宝航,他们鼓励大家不要悲观,坚定抗日救亡之信心[14]。1933年7月18日,王化一请辽吉黑民众后援会会长朱庆澜为学生们讲话。不久,王化一还邀请了抗日名将马占山到东北中学演讲。马占山的抗日事迹闻名遐迩,在学生中影响很大。王化一这样鼓舞学生:“我们如赶上马将军的十分之一,就在世界闻名;我们如赶上马将军的百分之一,就国内闻名。”[15]1934年9月18日,在举行完各种纪念活动后,王化一掩饰不住内心的悲愤,他含泪宣布:“君子报仇,三年不晚!”[15]162这带动了整个东北中学的学生们,连男同学都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决心与日军誓死斗争。这种救亡教育使爱国主义种子深深的埋入了东北中学学生的心田,使其抗日救亡思想更加坚定。
为体现抗日救国的宗旨,王化一特别交代在东北中学的校徽、校旗、校训上体现出抗日救亡的内容。校徽中间画着东三省图形,内缘上方写着“东北中学校”五个字。校旗一面写着“东北中学”四个字,一面画着东三省的图形。这些标有的东北地图时刻提醒着学生勿忘收复失地,打回东北老家去。东北中学的校训是“干”,训词是:“能力集中,方向化一,矢志矢勇,不懈不惧,沉机观变,发愤为雄,精金百炼,众志成城”。王化一主张苦干、实干、硬干、巧干,认为只有“干”才能有所成就,才能达到)耻复仇的目的。在东北中学创建之时,到处体现“干”字精神,师生们在经费短缺之时,以朴素实干的作风建校。为建设图书馆,他们四处联络,请求捐书,马占山、沈鸿烈、张作相等东北名人、万有文库、东北外交委员会等機构都进行了捐赠。1933年7月,为修筑东北中学门前的道路,王化一与学校师生一起参与挖土和修路,确实是苦干实干的校风使然。当时报刊对东北中学师生事迹予以登载,社会上传为佳话。
为了培养学生的抗日爱国思想,唤起更多人的救亡意识,王化一叮嘱校方经常组织反日游行活动。东北中学常常由老师们带队,学生们跟随其后,一路沿着西长安街,经过天安门,途中高喊“抗日救国”“收复失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唱着救亡歌曲[16]。这些活动唤起了北平各阶层民众的抗日救亡意识,对于全民族抗日救亡大潮的兴起也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受这种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东北中学学生报国心切,许多人投考军校或投身抗日战场。如“八一三”淞沪战场上的空中英雄阎海文,在衡阳上空空战失利、不当俘虏而投湖自杀的王化普等,他们在抗日战场上用鲜血谱写了最华丽的乐章,成为东北中学的骄傲。
三、将东北中学培养成义勇军干部的教育基地
东北中学是一所特殊的流亡学校。由于东北被日本占领,不甘屈辱的东北人民纷纷揭竿而起,组织抗日义勇军与日军作战。王化一等东北流亡人士组建的救国会成立后,便积极支援、组织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战。担任东北中学校长的王化一同时兼任救国会的军事部长,故在忙于东北中学的校务之时,还负责组建和指导义勇军抗战。在东北抗战过程中,他意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故要求东北中学进行军事化管理,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王化一在对东北中学学生的训话中多次提到军训对于收复东北失地的重要性,成立东北中学的目的除了对东北流亡学生进行救济和教育外,同时也是为了“训练东北义勇军骨干”[17]。在这个宗旨下,学校军事管理十分严格。全校按班级编为中队、分队、班,每日作息都以军号为令。在校期间,男女同学着装一样,全部短发,身穿灰色制服,扎裹腿,戴军帽,俨然与东北军人一样。为严肃校纪,学校还设立童子军服务站,检查学生服装是否整齐及合于规定,校徽及纪章是否按规定之位置佩戴[18]等。学校专门从东北讲武堂请来4-5名军事教官,教授《步兵操典》《射击教程》《阵中勤务》等军事教程,有制式训练、战斗训练、步兵操典、阵中要务令、野外演习等,野外操练都是真枪实弹教练。所有学生各配有三八式步枪一支,并分发枪支弹药。张学良将军先后拨给东北中学七九步枪600余支,重机枪6挺,轻机枪11挺,手枪若干支,子弹10余万发[19]。长城抗战前,救国会委员们和东北中学学生赴安定门外练习打靶[20],真枪实弹地进行演习。放暑假时,东北中学加紧军事训练,学术科任务量增加一倍,还进行实弹射击和战斗教练。如1934年的暑假训练,由中央陆军第二师派军官到东北中学进行军训。主要科目有野外演习、步兵操典、实弹射击、防毒常识、筑城教范、防空概要等,制定《暑期军事训练对临时惩罚法》,违者受戒尺或军棍[21]。这种严格的军事训练为学生后来参加抗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东北中学的军训成绩是显著的。在北平举行的各中等学校军事检阅中,东北中学学生的入场异常整齐,取得冠军的成绩毫无悬念。虽然检阅官白雄远却以东北中学迟到、违反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为由,将本属于东北中学的第一名锦旗转与他校,但王化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据理力争,提出质问,最后白雄远自知理亏,登报赔礼道歉[22]。这是东北中学军训成绩的一个验证。
东北中学的军事化训练为抗日义勇军培养了大批骨干。1932年7月31日,王化一从东北中学学生中挑选7人随救国会军事部副部长彭小秋出关抗日[23],这是学校输送学生去东北义勇军中直接作战。为了给东北义勇军培训通讯人员,1932年10月,东北中学举办无线电快速训练班,由天津电台台长陈先舟选派该台的报务人员和机械人员担任教师。经过了3个月培训,考试合格人员在总台实习满一个月后,分配到各地义勇军中。如金恕元、张培华分配到李海清部义勇军,姬羽翘,富金琛分配到抗日铁血团,吕纯义、李春华……分配到其他各部义勇军中。[24]。
但是,東北中学的教育救亡理念和军事化管理引来日方的警觉和敌视。他们认为东北中学存有枪械弹药,是“义勇军干部培训班基地”[25]。长城抗战时,飞机不断对学校进行骚扰,东北中学岌岌可危。为免遭意外,王化一与校方商讨避难办法,拟将学校移到河北易县。直到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停战协议后,东北中学才复课。东北中学的军事训练也险些与日方发生冲突。1934年东北中学和东北大学赴八达岭、居庸关一带,准备进行联合军演。日方得知后,荷枪实弹也要进行军事演习。在这种情势下,东北中学校方为避免冲突,被迫撤回,取消军事演习。在国破家亡之时,东北中学师生已经将这种愤恨蕴藏心间,抗日救亡思想更加笃定。
东北中学是一所流亡学校,打回东北老家去是其宗旨,这种抗日救国理念和苦干的校风被国民党CC派所关注。国民党CC派鼓动东北中学学生,以反对军训和修筑劳动为借口进行闹事,其实质是破坏东北中学,争夺东北中学的领导权。1932年春,一部分东北中学学生被国民党CC派分子拉走成立了知行中学。1933年5月4日,王化一与国民党CC派臧启芳、齐世英谈合作问题,因不能开诚布公,无果。1933年7月12日,王化一在东北中学内取缔国民党操纵之读书会,分别与该会学生谈话,指出校外拟利用学生破坏学校,告诫他们不要参与党派斗争,努力读书。1934年,齐世英拉走了一部分东北中山学生,另创建了“东北中山中学”,与东北中学竞争。后来,CC派向蒋介石汇报,诬称东北中学是为张学良培植势力创办的,是黄埔第二,目的在于反蒋。蒋则派戴笠进行调查。王化一和戴笠接触后,两人交谈融洽,完全消除了戴笠对东北中学师生的警戒之心,认为东北中学无可指责,还把他的儿子送到东北中学读书。但是,蒋介石对于东北大学与东北中学这两所流亡学校,仍然担心成为东北人“反蒋抗日”的基地。为了笼络他们,蒋介石曾电召王化一和东北大学代理校长王卓然到庐山进行拉拢,但他们丝毫不为所动,对其婉拒,令蒋介石十分恼火。
王化一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艰难的岁月中,宣传抗日救亡教育,严格军事训练,可谓兢兢业业,在风雨飘摇的岁月中为维持东北中学付出了大量心血。由于王化一在1936年的“二一九”(因进步学生们不满意校方克扣伙食,进而与国社党同学发生冲突,校方开除11名同学,遭到进步同学的反对。1936年2月19日夜,数百名学生离校下山去武汉请愿,要求改革校务,被称为“二一九”学潮。)学潮中受牵连,辞去了校长职务,故一些东北中学学生对其多有一些批驳之词。如一些学生回忆中谈到王化一在东北中学中实施法西斯化管理,是铁血主义的军事训练,从而反对王化一担任校长;也有学生回忆中说王化一校风反动,对学生采取禁锢思想,不许学生阅读抗日救国书报[26]等等。而从王化一在九一八事变后从事的东北救亡运动经历来看,他是东北救亡运动的一个重要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不可能在学校内反对抗日救亡,实施严格的军事训练也是国破家亡的背景下为复土还乡而采取的特殊举措。其实,他的救亡理念影响着东北中学学生,为东北复土还乡、为抗战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也为东北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所以应该对王化一有一个公允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化一日记(未刊稿),1931年9月25日,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所资料室存.
[2]王化一启事[N].北平晨报,1931-10-18.
[3]王化一日记(未刊稿),1931年11月23日,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所资料室存.
[4]张连清.东中点滴回忆[M]//李剑白主编.流亡青年的脚步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38.
[5]王化一日记(未刊稿),1932年1月26日,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所资料室存.
[5]本校二十、二十一年度收支报告表[J].东北中学校刊,1934,(2).
[6]关辉.回忆东北中学[M]//《文史资料存稿(24).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558.
[7]王化一日记(未刊稿),1935年5月4日,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所资料室存.
[8]王化一日记(未刊稿),1935年10月9日,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所资料室存.
[9]胡家骏.我所知道的国立东北中学[M].顺城文史资料,1989,(2):42.
[10]王化一日记(未刊稿),1935年9月25日,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所资料室存.
[11]王驹,邵宇春.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11.
[11]王化一日记(未刊稿),1931年12月18日,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所资料室存.
[12]王化一日记》未刊稿),1933年5月18日,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所资料室存.
[13]涂成文.忆东北中学[J].辽宁省人民政府参事室、辽宁省文史研究馆.文史资料》(内部资料),1984:162.
[14]梁)尘.一点感想[M]//李剑白主编.流亡青年的脚步,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34.
[15]東北校史编辑组.东北中学简史[M]//李剑白主编.流亡青年的脚步,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2.
[16]参见《东北中学校刊》1934年第2期.
[17]东北校史编辑组.东北中学简史[M]//李剑白主编.流亡青年的脚步》,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2.
[18]王化一日记,1932年2月4日,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所资料室存.
[19]参见《东北中学校刊》1934年第8、9、10合刊.
[20]涂成文.忆东北中学[J].辽宁省人民政府参事室、辽宁省文史研究馆.文史资料(内部资料),1984:166.
[21]《王化一日记》,1932年7月31日.
[22]姬羽翘.回忆快速训练班[M]//王驹、邵宇春.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54.
[23]《王化一日记》,1932年5月12日,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所资料室存.
[24]关山复.忆北平东北中学的成立[M]//李剑白主编.流亡青年的脚步,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