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

2017-06-06 21:30王俭锋
西部学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美学思想朱光潜

摘要:“人生艺术化”是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出世与入世的两极心理、情趣化的人生态度、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人格理想为其思想内涵。对该美学思想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解决现实社会所针对的从社会现状分析人性的弱点及艺术回归人生等问题,而且有助于我们形成丰富的人生情趣、发展完美的人格结构,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也极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B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朱光潜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人生艺术化”的观点是其最重要的美学思想。美学界的叶朗、阎国忠、凌继尧、肖鹰、蒯大申、朱式蓉等学者都曾研究过朱光潜的“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其中叶朗专门研究了“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与宗白华、丰子恺之间的理论区别;凌继尧则对人生艺术化理论中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这一内涵进行了拓展研究。该美学思想的研究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过时,至今仍然有很多学者在不断挖掘其思想内涵及社会价值。由于该思想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反思人性和社会,希望人们趋善避恶,使人们达到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方面,至今无人超越。本文通过分析该理论中出世与入世的两极心理、情趣化的人生态度、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人格理想等的内涵,结合现实社会所针对的具体社会问题对人性的弱点及艺术回归人生等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发掘该思想所蕴含的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人生艺术化”美学观念的产生

(一)动乱的时代背景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动荡不安,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上都发生了巨变。而朱光潜,就生在了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使得他的人生也赋予了传奇的色彩,也就铸就了其异彩纷呈的美学思想世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他去香港学习。该期间的学习,奠定了他这一生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白话文著的《无言之美》是他的处女作,之后有为青年朋友排忧解难的小册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也有的比较具有系统理论性的书——《文艺心理学》,但都是为了拯救国民的精神和灵魂,对民众进行审美的救赎,提倡人生艺术化,要求净化人心,美化社会。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1]600朱光潜也认为青年人是国家的支柱,“因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崛起则国家崛起,青年复兴则国家复兴”,[2]5在这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里,青年们各种苦恼,十八九岁便老气横秋,少年老成,开始颓废沮丧,着实令人担忧。要想活得轻松,需要有“人生艺术化”的心境来看待事物。人活在世界上,除了要有物质上的享受之外,还要有精神上的慰藉与心灵上的共鸣。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未来。

(二)“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人生艺术化”美学理论的产生,除了有动乱的时代背景之外,还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朱光潜有着八年的英法留学的经历,为他的“人生艺术化”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西方思想基础。曾经有人这样评价他:“没有哪一位中国美学家像朱光潜一样如此广泛而系统地受到西方影响”。 [3]126“人生艺术化”理论汲取了西方古代到近代几乎所有大家的理论成果,古代的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近代的有尼采和叔本华。除此之外,“人生艺术化”理论还吸取了克罗齐的直觉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等代表性理论学说的精髓 。

“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的另一个来源则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儒道美学思想的继承。朱光潜受过封建私塾的教育,从小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美学的两大源头分别为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朱光潜的“人生艺术化理论”则很好地继承了这两家的美学思想,提出了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把真善美统一的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朱光潜很注重融合中西方美学的思想,“人生艺术化”理论既借鉴西方的美学理论,又糅合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利用西方的研究美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优秀美学思想,将二者有机统一于“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当中。

二、“人生艺术化”理论所针对的主要问题

(一)艺术回归人生

人生问题是一个永恒而古老的问题,世人皆询问“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生来是为什么”等等,都是在探寻人生的根源。朱光潜作为美学界的一座丰碑,“人生”这个话题也贯穿在了他的“人生艺术化”理论当中。该理论吸取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中国传统美學“是以人生论为其确立思想体系的宗旨,其对美的讨论总是落实到人生的方面。”[4]433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与实现自身的价值,使人生赋有情趣,让人生艺术化。艺术与人生在朱光潜的思想里早已融为一体:“严格的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2]91艺术与人生要融为一体,不可缺失任何一个,否则人生就如同行尸走肉。如果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碌碌无为的一生,或只追求人世间的功名利禄,不留心中一片净土,那么我们的现代人的人生该是多么的空虚。 “我们每一个人都日复一日地寻找生活的秘密,而生活的秘密就存在于艺术之中”。[5]4人生的真谛,便是该放下心中的念想时便放下,潇洒的走完一生。慢慢的提升人生的修养境界,多欣赏艺术,把自己当成生命的主宰者,成就自己的崇高理想。所以,艺术需要回归人生,艺术化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二)从社会问题看人性的弱点

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理论反映了社会问题,该问题反映国民的现状和缺陷,可以影射出人性的弱点。朱光潜倡导“人生的艺术化”美学思想,希望通过该理论来美化社会,激发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朱光潜认为,当时中国出现了人心变得残酷无比这样的社会问题。在政治黑暗、国家即将灭亡的特定的社会状态下,“成千成万的人在饥荒中待毙,人们为着几块钱出卖儿女,卖不出去就弄死”,[6]62这样的情况随处可见。这就意味着:当人遇到生存与毁灭的问题时,人性中本来的恶的那一面就暴露出来了,已经不管“虎毒不食子”这样的俗语了,内心已经扭曲而变得残酷无比了。残酷的表象,反映的是人性本恶的弱点,需要通过教化使人类从善。通过教育,使人们弃恶从善,拥有美好的心灵,才能进入理想的社会状态,这也是“人生艺术化”理论所追求的。 “人生艺术化”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有所追求,内心积极向上,改变人性的弱点,做到怡情养性,使社会和谐,积极向上。

三、“人生艺术化”理论的内涵剖析

朱光潜的“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的内涵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出世入世的两极心理,二是情趣化的人生态度,三是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人格思想,下文将分别进行阐述。

(一)出世与入世的两极心理

1.摆脱与执着

“生命旅途上的歧路尽管千差万别,而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这是自然的道理。世间有许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世间也有许多人既走上这一条路,又念念不忘那一条路。结果不免差误时光”。[7]56在《谈修养》中,也专门讨论了如何“提得起”、“抓得住”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摆脱与执着的问题,摆脱就是出世的精神,而执着就是要做入世的事业。摆脱是一种超脱,道教崇尚精神的超脱。朱光潜也一样崇尚超脱,崇尚自然,超脱尘俗,云水逍遥,寻幽探奇的旨趣。精神达到一种境界后,要有执着的理念,只有懂得取舍,才能获得新生。对于一段失败的经历,需要把心中的郁结释放出来,这样才有益于身心健康,放下即重生。一直摆脱不开,人生终将成为悲剧。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往何处走,什么都想要,却什么都要不了,不要太贪婪。只有舍弃其他的,只留下一个目标,认定了,便勇往直前,专心致志,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作为当代中国的青年应该去奋斗,去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2.不即不离

不即不离便是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朱光潜认为:“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8]10这两种东西看似一个是抽象的,一个是现实的,然而这艺术和实际人生的中间尺度,是最好的距离与状态。这个距离让人们不那么势力,留一点点心思去欣赏事物的美好,而不是只想到它的功利性。这种适度的距离,能引发人的想像、猜忌,一种欲罢不能的感受。想时刻去接近、去了解,但由于距离的限制,使得自己只能远观。远远的看其轮廓,去刻画自己心中的遐想,去勾勒出自己心中的美丽,一种恬态。正是因为自己无法充分了解其真实面貌,才会认为其一动一静都符合自己心中所设想。但很可能接近后自己心中的完美便会渐渐消失,如果无法接受,美就会渐渐远离。距离产生的朦胧感,引发了人们对美的无限遐想。久居之处无美景,就是因为天天处于同一个环境之中,对该处的景色已经产生审美疲劳了,没有遐想的空间了。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在心中留存那一份美好。这种适当的距离,也可用于处世的态度。处世之道就是要有所取便有所舍,若即若离就是这样的境界。我们看待人生世相不仅仅是看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利益,而是要寻求更高的精神需求。这样才能寻得世间之美好,我们的人生才能有意义。

3.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将人类的精神分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两种。日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的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尼采所提倡的审美人生态度的真实的含义就是人类的精神。朱光潜接受了这一思想,但他更倾向日神精神。朱光潜说:“因为酒神象征激情的放纵、亢奋;而日神精神则藉梦和幻觉象征美的外观,相对比较平和、节制、超脱”。[2]316日神与酒神这两种精神与出世、入世刚好对应,日神是静穆的、柔美的,对应出世精神。酒神是振奋的、阳刚的,对应入世精神。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就是这样渗入到了“人生艺术化”理论当中。这是一种两极化的人生态度,相互对立,又相互映趣。出世指不参与政治,淡泊名利,隐退江湖。入世指积极从政,奋发向上,成就事业。“人生艺术化”思想就是要同时具有这两种心态,用超脱、淡泊名利的态度去从政,就像“庄子持竿不顾”一样,心如清水,无暇顾及身后的权势。这样,才能真正的从好政。

(二)情趣化的人生态度

1.诗意的生活与人生

朱光潜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9]55美好的自然风景就会使心中产生美好的意象,这就是一种诗意的、情趣化的人生。“众所周知,人生在世,除了工作与物质的享受外,还需要有情趣,有精神上的慰藉与享受,否则,生活就太枯燥、单调、寂寞了”。[7]258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特别有审美情趣,诗词、国画、书法、音乐,都很讲究趣味。苏东坡著名的《于潜僧绿筠轩》中有句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所以中国的文人雅士才会在竹林山水之间吟诗作賦,让酒杯随着潺潺的流水而动,古人很享受这种情趣化的生活。朱光潜很喜欢诗人陶渊明,他说:“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9]207他的田园诗,表现田园生活的简朴恬淡和悠然自得的心境。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无不幻化为一曲又一曲美妙的诗歌,这就是他日常生活的诗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同样能发现意义重大的和久而弥淳的诗味。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早已疲惫不堪,见惯了高楼大厦,程式化的人工美景的城市人喜欢到乡下来踏青,去欣赏“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有趣景象,只有诗意的生活,才会使人生富有情趣化,而情趣化的生活,也就是艺术化的生活。生活缺少了艺术,也就缺少了色彩。像这种诗意的生活,正是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理论所推崇的。

2.审美是性格情趣的返照

“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8]16意思是说人的情趣和事物的姿态是处于一种往复回流的状态,当事物展现在眼前时,再用自己的独特审美情趣去审视,最后回到现实中来,这就是最后定下来的审美意象,也就是他认为美或不美的最终结果。事物的现实外形不是用来看美与不美的,这种事物在他内心所形成的物像才是他用来作为审美标准的。一种事物美与不美,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人们内心认为的对于一种意象,有不同的感受,这都源于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这样才能呈我所见到的形象。艺术家有别具一格的审美情趣,所以他们是世间幸福之人,他们善于发现不寻常的美和拥有一颗敏感的心。古希腊时期的艺术家就提出:完善的心灵必于健美的体魄,所以,古希腊的雕塑都是完整而又健美的身姿。例如《掷铁饼者》,画像一扫呆板风气,带来的是艺术家们全新的审美和艺术生动的表现力,体现一种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是艺术家们情趣化的人生达到极致的表现,也是艺术家们审美情趣的返照,更是一种情趣化的人生态度。我们也应该以艺术家的心灵,去寻求这种有情趣化的人生,用艺术体现人生的价值,找到精神的归宿。

3.自由和本色的生活

自由可以作为一个好的生活概念单列出来。通常,自由被认为是一种手段,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享受快乐或实现自己的抱负、从社会中隐退或随心所欲地生活。朱光潜认为:“人生的最后目的在求幸福,而幸福就是不受阻挠的活动”。[7]379“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主张生命的自由和本色的生活,这样的人生才逍遥自在,但同时要不忘初心,才能有始有终。自由就是要活得自在,对某些事物有兴趣,就由着自己的性子去欣赏。自由的生活并非必然是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因为在自由的生活中,一个人既可以是虔诚的教徒,又可以是快乐主义者,还可以是野心勃勃的人。自由就是在有限制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潜能获得快乐,只有自由的生活,才能去寻找生活中的情趣。

朱光潜说:“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8]77它是一种不矫揉造作,自然流露真情实感的本色的生活。喜剧和悲剧的情绪,都是生活当中需要的。但无论哪种情绪,只要是感情得到了自然宣泄,就是自由的表现。不压抑自己的内心的喜悦,不堆积心中的愤懑,生命力就由此解放了。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象藏于心中,就会有“唯有源头活水来”的心境收获。懂得让心境空灵,才能享受人生的无限趣味,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大彻大悟和深深的留恋,也是一种情趣化的人生态度,只有对自己的生活认真负责,不虚情假意,不盲目跟风,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才是艺术化的人生,所以,“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就是崇尚自由、本色的生活。

(三)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人格理想

“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尝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2]12这就是我们永恒追求的真理和内心的那份真诚。

所谓善就是内心的善意,《老子》中有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夺利。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密,滋养万物。美是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只有当你的心认可此物是可以带来快乐的享受,那么它就是美的。世间没有生来自由,俯拾即是的美,美都是通过心创造出来的。美的展示,如尝甘露,使人心旷神怡。人类追求真善美,就是追求品味,追求觉悟,追求快乐的人生。至真至善至美是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真善美他们互相不冲突,当达到最高境界时,它们的必要条件就是和谐与秩序。 因为“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欢喜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 [10]503

朱光潜的“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认为完满的人格就是真善美三者和谐统一的人格,这种理想化的人格就如同一件雕刻精美的艺术品,容不得有丝毫的瑕疵,需精雕细琢,人生也是要一步一个脚印,不得马虎。“朱光潜将人性视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强调真善美统一的人格理想,这种人格理想乃是生命的至境,同时也是艺术赋予生命的馈赠,唯有以艺术为情感中介,以审美为生命的承载,才能最终铸造成完美的人格和完满的人格。”[11]真善美三位一体统一的和谐人生,是朱光潜毕生的追求与心愿,也是人生艺术化理论的至高境界。

四、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丰富而美好的人生情趣

我们常说,人生需要看开,人生需要乐观,人生需要分享和发现。然而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形势下,我们更要积极的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丰富而美好的人生情趣,要不然人生就太枯燥无味了。“而审美和艺术有助于我们突破现实的桎梏,获得心灵的自由、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解放,能帮助我们摆脱人生世俗化的枷锁,消弭生存的苦闷和精神的郁结”。 “人生的艺术化”美学思想有助于我们静下心去感悟生活中的美好,发现生活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生活。通过艺术去寻求精神的归宿,实现人生的情趣化,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二)有助于培育和谐、完美的理性人格

朱光潜很重视美感教育,他说:“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健全的人格离不开美育的熏陶,美育是在追求真善美和谐统一基础上的人格教育,而要真正实现人生艺术化理论,就必须要构建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和谐人格。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特别大,完美人格的缺失就会导致一幕幕悲剧。很多人不珍惜生命,自杀等过激行为频频发生。美育的缺失,导致完美人格的缺失。“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可以净化人们的内心,使人们反思自己的真善美品格丢失的原因,继而通过学习该理论重塑自己心中的真善美体系。只有通过审美的洗礼,才能找到内心的本真,走向真善美的和谐人生境界。

(三)有助于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建立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愿望,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每個民族、地域都有相同的文化理念、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人生艺术化”理论虽属于美学范畴,但相似的审美标准有利于使人们的观点达成一致,从而有利于人民的团结一致,能够积聚和谐社会的内凝力。该理论的美学内涵蕴含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的推崇,孔子的中庸之道的宣扬,会使人们变得更加谦逊有礼,从而也有利于积聚社会“和而不同”的内凝力,最终构建和谐社会。

五、结论

“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追求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人生理想,是一种探讨人生的美学。该理论中出世与入世的精神让人们知道了生活该松弛有度,情趣化的人生态度体验到了人生的丰富多彩,懂得真善美三位一体的人格才是理想的人格。所以,该理论的内涵对现代社会有深远的影响,使现实生活中浮躁的人们静下心来,去体验人生的美妙乐趣,从而有一个完满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张燕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册)[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二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3]王攸欣.朱光潜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4]皮朝刚,钟仕伦,李天道.审美与生存[M].巴蜀书社,1999.

[5]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四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7]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一卷)[M].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8]朱光潜.谈美[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朱光潜.诗论[M].朱光潜美学文集(2)[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0]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1]申云同.论朱光潜“人生艺术化”思想的当代意义及其局限[J].柳州师专学报,

2012(3).

作者简介:王俭锋,男,甘肃天水人,作者单位为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薛耀晗)

猜你喜欢
美学思想朱光潜
挚友可贵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论诗歌评价的标准:从柏拉图到朱光潜
与美同行——读朱光潜《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鲁迅与朱光潜有关陶渊明接受史的比较研究
怕站而不怕慢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立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