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王丽,姜飞,刘双艳,王海燕(辽宁省辽阳市石化总医院电诊科,辽宁 辽阳 11100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诊断中超声造影应用的效果分析
张润,王丽,姜飞,刘双艳,王海燕
(辽宁省辽阳市石化总医院电诊科,辽宁 辽阳 111003)
目的 探讨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诊断中超声造影应用的效果。方法 将7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超声造影诊断,以及回声图像结果分为硬斑块组、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比较3组到达峰值和斑块峰值强度时间。结果 3组造影增强和未增强斑块个数及对应构成比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斑块组达峰时间和斑块峰值强度和软斑块组比较、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硬斑块、软斑块、混合斑块达峰时间和斑块峰值强度诊断中差异显著,可将其作为临床中对斑块稳定性诊断的重要手段和依据。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型诊断;超声造影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上常见疾病类型,常导致主动脉、脑动脉和冠状动脉受累。若得不到及时治疗,较易导致脂质沉积,引发严重后果[1]。相关研究指出[2],颈动脉粥样硬化也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而一旦并发,将会出现不可逆性严重后果。因此,采取有效方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进行评估性诊断对治疗方案和预后效果改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了探究分析超声造影在此类疾病患者中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和应用效果,特选取70例患者行常规超声造影诊断,并依据不同的回声特点和板块稳定性相关指标进行分析,过程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于辽宁省辽阳市石化总医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随机选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诊,且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协议。其中男46例,女24例,年龄45~ 75岁,平均(59.37±8.26)岁。70例患者共检测出85个颈动脉斑块,依据Salcuni相关标准分为:硬斑块组(共30个斑块)、软斑块组(共28个斑块)和混和斑块组(共27个斑块),且所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满足条件:局部增厚程度>1.2 mm。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造影检查,具体方法为:(1)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型号为Logia9,购自美国GE公司),探头频率设置为6~12 MHz,内配置机械指数为0.13。嘱患者平卧,头部偏向检查对侧,以充分暴露颈部位置,使用变频探头于颈部皮肤表面按照由下向上的顺序进行扫描检查,同时需要将粥样硬化斑块处的图像详细记录;(2)采用超声造影剂(购自意大利Braacco公司)行超声造影,先使用生理盐水将造影剂稀释至5 mL,混合均匀后取2 mL经肘静脉注入患者体内,同时需启动定时器装置,以便记录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图像的变化状况,持续观察记录,直至微泡消失;(3)斑块超声造影指标分析:将上述过程中收集到的图像传至CAP系统工作站,选择斑块拟合质量超过75%的图像,对斑块达峰时间和斑块峰值强度进行处理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3组造影增强和造影未增强斑块个数和对应构成比;对比3组达峰时间和斑块峰值强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工具包SPSS15.0行数据处理,其中斑块个数和构成比等计数资料均用χ2检验,达峰时间和斑块峰值轻度等计量资料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3组造影增强和造影未增强斑块个数和对应构成比硬斑块组造影增强和造影未增强比例分别为20.00%(6/30)和80.00%(24/30);软斑块组分别为92.86%(26/28)和7.14% (2/28);混合斑块组分别为51.85%(14/27)和48.15%(13/ 27)。由此可知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超声造影指标比较 硬斑块组达峰时间和板块峰值强度和软斑块组比较、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超声造影指标比较(±s)
表1 3组超声造影指标比较(±s)
注:与软斑块组比较,aP<0.05;与硬斑块组比较,bP<0.05
项目达峰时间(s)斑块峰值强度(%)硬斑块组(n=30)10.26±1.83a-116.87±7.25a软斑块组(n=28)8.11±1.05 -89.56±7.13混合斑块组(n=27)9.96±1.36ab-103.25±7.36ab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病症。一旦发生此类疾病,患者极易出现短暂性或以过性脑损伤,还有可能出现视网膜功能障碍或食欲、感觉障碍等。此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较差,病死率和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3]。由此可知,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后积极有效的治疗是改善预后效果的关键因素,而积极有效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更为重要。相关研究表明[4],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存在明显正向相关性。因此,采取有效手段对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改善整体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和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方法是二维超声检测,尽管取得一定应用效果,但是此种方法对斑块表面的纤维帽显示效果并不理想,对溃疡面的结构显示也不够清晰。此外,该检查方法无法对斑块组分进行量化分析,因此在稳定性评估方面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超声造影是将造影剂经肘静脉团注入患者机体,通过对散射强度和声音阻抗的观察对斑块性质所反映出来的信号进行分析,使得对管腔内血流的检测敏感性显著增强,且造影剂对肝脏和肾脏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和传统的二维超声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5]。相关研究表明[6],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同时进行超声造影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结果发现超声造影在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中较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且此种检查方法准确度较高,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有研究指出[7],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发现软斑块组超声造影增强构成比最高、混合斑块组次之,硬斑块组最低,且3组达峰时间中软斑块组最短、混合斑块组次之,硬斑块组最长,斑块峰值强度3组比较也具有显著差异,指示超声造影可以通过对达峰时间和斑块峰值强度进行量化分析,以提高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准确度和特异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造影增强构成比和超声造影量化指标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诊断和评估中可以将超声造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既可以提供定量指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综上所述,采用超声造影方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斑块稳定性检测和评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预后的改善意义重大,且成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检查诊断中大力推广应用。此外,当前医学水平条件下关于超声造影在斑块稳定性检测和评估中应用仍存在明显问题:(1)超声造影检查属于侵袭性操作,会给患者造成一定不良影响;(2)多数患者由于对超声造影检查了解并不深入,诊断依从性较差,常因此影响检查进程。因而在今后临床医学研究中,应该致力于探寻安全无创、准确度和特异度更高的检查方法,同时加强健康宣教,不仅要改善居民不良生活习惯、降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还应该改善认知程度,提高诊疗依从性,进而改善预后。
[1] 付祖凤,王玲.超声在评估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9):20-21. [2] 潘秀华.血管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诊断价值比较[J].当代医学,2015,21(1):75-76.
[3] 虞忠东,杨玉环,陈灵燕,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 2015,17(5):823-824.
[4] 王君.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策略[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1):109-110.
[5] 洪勇强,黄敬垣,余红萍,等.超声造影评估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J].浙江医学, 2015,37(8):634-635,638.
[6] 耿昱,宋则周,张艳明,等.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5,24(1):84-85.
[7] 陈芳.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7):132-134.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