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对建国初期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2017-06-05 15:09景红霞
生产力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苏联计划经济

景红霞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苏联模式对建国初期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景红霞

(太原师范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苏联模式在苏联的历史上有过辉煌时期,新中国建国后,苏联模式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它成为中国政府经济发展的参本,使中国的经济得以恢复与发展、“一五”计划顺利完成、在国际政治上站稳脚跟,但是,在这些成就取得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隐患,特别是照搬苏联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对我们现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启示。

苏联模式;中国经济;建国初期;影响;启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之友好往来的国家,在中苏合作时期,苏联模式在中国的运行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苏联模式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上的伟大创举,而“一五”计划是苏联援助中国的直接体现 ,它对当时中国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中计划本身就是中国通过苏联的援助而制定并实施的,对于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实施使中国摆脱了经济落后的局面,工业化的基础得以确立,但同时也由于一系列的国际、国内以及自身经验的缺乏,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问题,但是它却是中国在取得新政权之后,对经济发展的大胆探索。

一、苏联模式在中国的移植

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之一,在苏联的历史上曾取得很大成就,它的核心内容是权利的高度集中。

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内经济发展相对混乱,而且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在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面临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然而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一直采取敌视的态度,为此中国将希望寄托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上。为了取得苏联的支持,毛泽东曾多次致电斯大林,要求去苏联访问,之后为了进一步商谈经济援助和军事问题,加强苏联对新中国的了解,以刘少奇为组长的代表团特意去苏联访问,在会上双方就一些问题交换了意见和看法。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他著名的“一边倒”声明,其中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特别关系,表明了要“一边倒”,也就是倒向社会主义苏联。这种政策不仅有效化解了资本主义的封锁,而且为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奠定了基础,其中“一五”计划便是这种援助的直接体现。苏联的援助一方面使我们避免了被颠覆的危险,在经济上也奠定了中国工业体系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使中国建立了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全面在苏联的援助下发展经济建设,走上了模仿苏联模式的道路,这些都是我党在当时情况下的必然选择。总之,从“一五”计划的编制到实施,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到三大改造的完成,都倾注了苏联人的心血,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强调要向苏联学习,指出“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移植了苏联模式,主要表现在:

(一)政治体制方面

伟大的共产主义者李大钊曾讲过:“我是喜欢布尔扎维主义的……我总觉得布尔扎维主义的流行,实在是世界文化的一大变动。我们应该研究他,介绍他,把他的实象,昭布于人类社会。”[1]由此可见,苏联政治体制的影响力,使中国共产党在创立的时候就参考苏联的建党模式。其次,在政党形式上,苏联实行的是一党制,达到苏维埃对国家实行全面领导。中国虽然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但实际上中国共产党可以最终实现全面领导。再次,在关于干部的任命上,苏联曾经实行的是终身制,体现的是斯大林的绝对领导,新中国实行的是干部任命制,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相似的。综上所述,虽然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苏联的略有不同,但本质上新中国的政治体制都是要体现党的全面领导,这是对苏联模式的继承和发展,是政治权利高度集中的反映。

(二)经济发展方面

非常明确的一点是现在仍然实行的宏观调控和制定长远的计划就是对苏联模式的典型发展,在苏联的发展过程中制定五年发展计划一直都是其发展经济的一项措施,当时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进一步改善和发展国民经济,在苏联的帮助下制定并且将“一五”计划付诸实施,特别是计划中的“156项”工程和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的工业项目从制定到实施,苏联提供了很多的指导、建议,特别是在实施阶段,苏联专家从机器的安装到运行,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所以作为奠定新中国工业化基础的“一五”计划就深深的打上了苏联模式的印记,从此,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就在我国形成。其次,在所有制方面,苏联强调的是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也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国家的唯一经济基础。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确立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了三大改造,顺利地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这和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也是相似的。再次,在各经济部门发展比例协调方面,苏联当时实行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并且做得非常成功,而新中国迫于实际情况,面对的是一个国民经济落后的烂摊子,在国民经济恢复以后,重点发展重工业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这样在中苏友好合作的浪潮下,为中国向苏联学习提供了可能。最后,在分配体制上,依据苏联模式,运用行政的力量对个人的劳动强度进行测量,来确定工资的数量,实行按劳动平均分配。随着“一五”计划的大规模实施,分配的范围又加以扩大。综上所述,新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每个环节都有着苏联模式的印记。

(三)文化科技方面

在中苏友好合作的大背景以及“全面向苏联学习”的口号下,新中国在文化科技方面的发展也受到了苏联的影响。1949年12月23日,在中国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要学习苏联教育的先进经验,通过参照苏联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改革。1952—1953年,又按照苏联模式对高等学校进行了改革,取消了私立大学,所有大学都成为公立的,这加强了对全国高校的统一集中管理。此外,政府还对各院系进行了大调整,原先的综合性大学调整得只剩下广义的文理两大学科,并且注重发展单科性的专门学院,特别重视与重工业相关的专业建设,忽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等[2]。此外,在苏联技术援助下,在两国图书资料的交换过程中,中国翻译了大量的苏联图书,并采用了苏联的教材,甚至苏联的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经验也都引进中国,这种教育知识被新青年掌握,并流传下去,对中国的经济建设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支援了经济建设,引进了先进了技术,但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不利于学术交流,使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的思想蔓延,影响了发展。

二、苏联模式对建国初期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经济建设突飞猛进

首先,工业发展格局的合理。建国初期,经济一片狼藉,生产力水平落后,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重视对国民经济的调控,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到195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了704亿元,相比较农业产值的比重下降了,这就改变了我国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局面。此外在轻、重工业的产值比例上,轻工业下降为55%,重工业上升到45%,这就加强了重工业的经济地位(见表1)。

表1 “一五”计划成就(1957年与1952年比较)[3]

总之,在“一五”期间各项工业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与“一五”计划执行前相比,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长,重工业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工业生产技术普遍提高,经济发展渐趋合理,工业化建设初具模型。

其次,社会基本建设的加强。工业建设方面,到1957年底,在苏联的帮助下,156个重大建设项目已经有135个正式施工,限额以上的921个建设单位项目,全部建成投产的有428个,部分建成投产的有109个[4]。在农林建设方面,通过“一五”计划的实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和财政支出,大力发展了水利建设,使得耕地面积大力发展,此外农民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总结了自身发展的经验,并结合苏联先进的科技推出了秋耕深耕、保堉防寒、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等技术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大力发展,并且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促进了林木、渔业等的发展。在交通运输方面,“一五”期间新修了许多铁路,来满足贸易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公路方面,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46万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5],在内河航道以及空运方面运输设施都有很大改善。总之,建国初期,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的交通设施获得很大进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再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全国从业人员由1952年的20 729万人增加至1957年的23 771万人,城市职工由2 486万增至3 205万,而且职工工资总额由1952年的68.3亿元涨到1957年的190.8亿元,城市的失业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80元上升到1957年的108元,其中农村居民由65元升至82元,城镇居民由154元升至222元,全国城乡储蓄存款由1952年的8.6亿元升至1957年35.2亿元[6]。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也获得提高,加之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减轻了农业税负担,提高了粮食的收购价格,保障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据统计,到1956年,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上,大约有20%~30%的农民过着略有节余的生活,有60%左右的农民过着不愁吃穿的生活,有10%~15%的农民过着少吃少穿的生活,这样可以看出若平均起来,每个农户一年的收入大约有300元左右[7]。以上的这些数据都充分表明了“一五”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

(二)中国付出的沉重代价

由上可知,苏联模式是一种高度集权的国家管理体制,它要求在国家的各个领域权利都必须高度集中于中央,但也是一个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和探索。建国初期,我们选择苏联模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创造了经济奇迹,但也使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全面向苏联学习”口号的带领下,中国掀起了向苏联学习的热潮,特别是通过“一五”计划的实施,中国不仅接受了苏联巨大的经济援助,而且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苏联模式的烙印,在经济方面影响最深,直到改革开放,中国才完全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其一,强调重工业,忽视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受苏联模式和优先发展重工业思路的影响下,在“一五”计划完成时中国工业年均增长25.4%,轻工业12.9%,而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只有4.5%。农、轻、重比列严重失调。

其二,管理体制上,造成权利的过分集中。在当时把毛泽东的个人地位提高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形成了对毛泽东的过度崇拜。这种思潮使毛泽东个人在一些国家的重要决策中容易出现失误,“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就是典型的事件。此外权利的过分集中还会造成地方发展缺少积极性,使个人解决重大问题的思潮日益严重,同时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的现象也不断发生等等,这些易滋生官僚主义作风,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建设。

其三,盲目追求单一的公有制。新中国通过“三大改造”的实施基本消灭了私有制,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这种对社会主义的盲目追求,导致了“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发生,后期造成了生产资源的浪费,经济效益的低下,使中国的经济建设走到崩溃的边缘。

三、启示

新中国的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是中国经济建设的起点,也是中国经济开始腾飞的起点,更是以毛泽东为领导的第一代领导人努力建设新中国、发展新中国的起点。“一五”计划从着手制定、制定到实施,再到后期的影响方面,苏联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结果就是在伴随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选择了苏联模式,走上了苏联式的道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以史为鉴,可见兴亡:一个国家要发展,应该向世界开放自己,需要利用外资,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科技,必须在发展中求和平。其次,在社会发展中,我们需要处理好外援与独立自主的关系,必须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走自己的路。再次,社会发展的道路是充满坎坷的,特别是在今天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需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加强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并引进国际的先进经验,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把握国际形势,努力发展,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得更加辉煌!

[1]李大钊,1919.再论问题与主义[J].每周评论第35号(8).

[2]石文文.1950年代中国学习苏联运动评述[D].天津师范大学,2009:19.

[3]刘仲藜.奠基-新中国经济五十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109.

[4]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366.

[5]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66)[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456.

[6]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24,23,25.

[7]赵德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66)[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415.

(责任编辑:D 校对:L)

F119.512;F129.7

A

1004-2768(2017)04-0095-04

2017-03-09

景红霞(1986-),女,山西灵石人,太原师范学院经济系助教。

猜你喜欢
苏联计划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