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生
浅谈噪声危害及防护(中)
文/王生
上个世纪中期,噪声的危害受到普遍重视,被称为世界公害。科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防护措施,在发达国家噪声危害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由于某些原因,还有一些地方噪声危害依然很严重,正在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这一期主要内容是分析讲解噪声对人体的危害。经研究证明,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其中对听觉系统的影响最为重要,职业接触限值的制定主要以听觉系统的损伤为依据。
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其中包括职业性噪声聋和爆震性耳聋两个方面。
先说职业性噪声聋。一般情况下,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是一个慢性作用的过程。如上期所述,噪声是具有能量的。能量从小到大,人的耳朵由听不见到听得见。人耳刚刚能听到的能量强度是一个重要的界限,在医学上称为“听阈”。对噪声作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时经常要用到这个名词术语。
接触噪声的早期,如果噪声强度比较大(A声级85dB以上)且没有采取适当听力保护措施的话,离开噪声环境后对外界的声音(同事间说话)有“小”或“远”的感觉。这是受噪声的影响,引起听觉系统敏感性降低,也可以说是听力下降,但脱离噪声接触后,在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至少在第二天上班之前,这种现象就消失了,也就是说听力完全恢复正常了。这种情况称作暂时性听阈位移,是可以恢复的,不属于患有疾病。
长期接触较强的噪声,上述的听力变化在下一个工作日之前不能完全恢复,工作时又要继续接触噪声,进一步加重听觉系统的损伤,以至于听力不能恢复到正常的水平,形成了永久性听阈位移,也称听力损失。
当听力损失达到一定的程度,就成为职业性噪声聋,是法定职业病。根据听力损失的程度,分为轻度噪声聋、中度噪声聋和重度噪声聋三种。
职业性噪声聋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接触较强的噪声,早期常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听力曲线在3000Hz-6000Hz范围下降,多数在4000Hz先出现下降且进展快,逐渐向两边扩展,形成“V”形下陷。如果听力下降只是处在高频范围,患者能够正常进行交谈和社交活动,主观上常常没有感觉到听力下降,通常在健康检查进行听力测定时才能发现。随着病情加重,除了高频听力继续下降外,语言频段(500Hz-2000Hz)的听力也受到影响,出现语言听力障碍,这时患者才会注意到自己的听力出现了问题。
根据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标准,有确切的职业噪声接触史,有自觉的听力损失或耳鸣症状,经听力测定为感音性耳聋,结合历年职业健康检查资料和现场的情况,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听觉损害,即可诊断为职业性噪声聋。按照有关规定,诊断为职业性噪声聋的患者,应该调离噪声工作场所,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劳动能力鉴定等。
再者是爆震性耳聋。在某些生产条件下,如进行爆破,由于防护不当或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可因强烈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造成急性听觉系统的外伤,引起听力丧失,称为爆震性耳聋,属于法定职业病。
根据损伤程度不同,可出现鼓膜破裂、听小骨损伤、内耳组织出血等,有时还可伴有脑震荡。患者主诉有耳鸣、耳痛、恶心、呕吐、眩晕等,听力检查结果表现为严重的听力障碍或完全丧失。这种情况下轻者听力可以部分或大部分恢复,重者可致永久性耳聋。诊断为爆震性耳聋的患者要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除了听觉系统以外,噪声还对人体多个系统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头痛、头昏、乏力、睡眠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食欲减退、胃肠功能紊乱等消化系统症状;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不稳定等心血管系统症状。这些方面的临床表现特异性差,与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难以区分,与噪声之间缺乏比较准确的剂量关系,因此尚没有成为疾病诊断的依据。
此外,在噪声环境中,人们会感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这些不良作用一方面可以影响工作效率,降低工作质量;另一方面在车间或矿井等工作场所,由于噪声的影响,掩盖了异常信号或声音,容易发生工伤事故。
噪声对机体是否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大小还与下列因素有关:噪声的强度,强度越大,影响越严重;频率,频率高的噪声危害大,特别是听觉系统;接触时间,同样的噪声,接触时间越长危害越大,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病率与工龄有密切关系;脉冲噪声危害大,如果噪声声级相同,接触脉冲噪声的劳动者中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病率比接触稳态噪声者高;振动、低温或有某些有毒物质共同存在时,可以加大噪声的有害作用;在相同条件下,对噪声敏感的个体或患有耳病者会加重噪声的危害程度;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有无个体防护用品,使用方法是否正确与噪声危害有直接关系。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