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间”视域下的图书馆空间研究述评*

2017-06-05 15:01西安航空学院图书馆陕西西安710077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化空间图书馆空间

张 兴(西安航空学院图书馆,陕西西安 710077)

“文化空间”视域下的图书馆空间研究述评*

张 兴
(西安航空学院图书馆,陕西西安 710077)

图书馆空间是近年来图书馆学界的研究热点,“文化空间”视域下图书馆的空间变革与服务转型正在发生。文章梳理了“文化空间”的相关概念,从图书馆本应属性与价值层面总结了图书馆作为“文化空间”的缘由;从环境、资源与服务的三位一体角度综述了图书馆作为“文化空间”的提升途径与策略;从多元文化空间构建、图书馆空间再造及空间服务功能再设计等视角概括了图书馆“文化空间”的研究动向。

图书馆空间 第三空间 公共空间 公共文化空间 综述

近年来,作为“空间”的图书馆进入研究视野,且备受图书馆界关注,诸如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创客空间或众创空间等。通过“图书馆空间”研究成果分析,图书馆空间存在多维功能与价值的体现,其中“文化空间”视域下的图书馆空间研究主题亦不一而足。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源数据库进行检索,篇名分别为“图书馆文化空间”“图书馆第三空间”“图书馆公共空间”“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检索结果分别为52篇、78篇、185篇、30篇,2009年起业界学者密切关注图书馆新空间与新功能的布局与设计问题,此后该主题不断被关注,文章重点梳理了图书馆“文化空间”的研究现状与脉络,以期为关注该主题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1 概念梳理

“第三空间”“公共空间”“文化空间”与“公共文化空间”皆属于“文化空间”范畴,其概念、来源与内涵比较见表1。人们主要的日常生活存在于居住空间(第一空间)、职业空间(第二空间)与自由休闲的公共空间(第三空间),图书馆是“第三空间”的重要载体,然而有学者指出“第三空间”对于图书馆而言较为宽泛,不能较好地反映图书馆的文化特质,而加上前缀“文化”,即“第三文化空间”更为适合图书馆的性质,也就是说图书馆作为具有文化意义或性质的场所更为符合图书馆的“气质”[1]。哈贝马斯等公共空间本质注重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交流,进而形成公共意见与舆论,进行信息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显然符合图书馆职能,他们对公共领域所具有的公共空间意义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进一步探讨文化空间内涵的理论基础。而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图书馆不仅凸显了第三空间、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更体现了这些“空间”的文化性。

表1 几组概念梳理

总之,它们的内涵与功能上具有相容性与相通性,其共同特性:能够作为开放、平等、自由对话的公共“环境”“场所”“交流平台”,通过多种载体形式以达到满足公众社会生活中的文化需求和积极促进有关文化传播的作用。

2 对图书馆作为“文化空间”的缘由阐述

“文化空间”视域的图书馆研究首先集中在“为什么?”层面,即图书馆为什么作为“文化空间”或者图书馆因什么作为“文化空间”?主要从图书馆本应属性与其社会价值(功能)发挥两个层面展开论述。

第一、本应属性层面。王文兵[4]认为图书馆的社会性、公益性和时代性保证了其作为公共空间存在的定位依据。赵华飞[5]、高小军[6]认为公共图书馆多方面因素均具备与符合“第三空间”的价值诉求与特征,应该作为“文化空间”。洪伟达[7]则主要从图书馆的文化休闲职能提出图书馆应该作为文化空间。刘丛[8]从城市文化的发展、社会交流平台的需要以及缓解公众压力的需求角度认为图书馆应该成为第三空间。

第二、价值功能层面。“文化空间”乃是图书馆社会价值与功能的实现载体,显而易见这些价值拓展了图书馆服务,发挥了图书馆的新职能。王晓敏、王新利、孙丽文等开宗明义提出了图书馆作为“文化空间”的价值与功能。肖希明[9]认为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是其价值理性的体现,图书馆通过人性化服务满足用户情感、伦理及审美等方面的需求,这些服务也正是其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终极价值追求。王晴[10]指出图书馆乃是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重要形式之一,这样的形式与载体具有伦理性、社会性和人文性等诸多价值特征。陈萍[11]认为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具有的智力支持、促进社会和谐和大众文化交流的社会价值。洪伟达[12]指出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为促进社会民主与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与包容。

3 对图书馆作为“文化空间”的途径与策略探讨

已有研究成果对图书馆作为“文化空间”的途径与策略探讨,主要从环境、资源以及服务“三位一体”角度探析,即注重环境、资源、服务三方面的协调发展,主要学者为李红培,鄢小燕、龚娅君、吴惠茹等。此外关于图书馆“文化空间”建设途径与策略提升,从环境、资源、服务三者作为主要方面分别论述者亦有多数。

3.1 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措施主要涉及物理空间的提升,包括建筑、内外部空间设计和功能空间布局,以达到轻松、舒适、和谐的氛围,满足休闲、学习、交流等多种需求。李品庆[13]指出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构建措施之一乃是重视环境设计,包括内、外部环境及人的环境。外部环境指外部建筑设计,地理位置及可达的便捷性。内部环境的设计体现文化氛围与用户心灵归属感,人的环境乃是馆员与读者平等、富有亲和力的关系。刘兰[14]指出休闲、舒适、和谐、愉悦的“第三空间”环境营造是物理基础保障,科学划分物理格局、功能布局上以读者为主满足多种文化需求。丁晓慧[15]提出合理调整图书馆空间布局,利用社交网络平台等网络工具开发图书馆网络互动空间。此外,郭育凯、李浩、王岚霞等认为星巴克咖啡作为第三空间的典型,其关于环境设计的经验值得图书馆环境建设借鉴。

3.2 资源建设

该主题主要从信息资源和人的资源建设两个方面论述。周芸熠认为图书馆静态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固然重要,但需要注重动态信息与静态信息的融合,需要更加关注全媒体,激活动态资源;[16]高源认为构建图书馆第三空间,信息资源划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直接影响着读者使用图书馆时的舒适度[17]。陈巧玲指出图书馆建设“文化空间”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信息资源的便捷与易获取性,使得用户在“文化空间”活动的任何情况下都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获取所需的资源[18]。李品庆从交流平台构建,发挥人的资源优势方面论述了公共的第三空间构建措施,且强调了“真人图书馆”作为重视人的资源的服务模式[19]。宫倩、陈巧玲、高小军分别从人性化制度、优秀人才队伍保障、图书馆是人的空间方面论述了人的资源的重要性与建设策略。

3.3 服务创新

作为“文化空间”的图书馆服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可作为物理层面的文化服务活动的重要场所,也具有延伸到精神层面的融合物理空间、虚拟空间的文化服务。谢群[20]从图书馆物理空间服务、多元化服务、虚实结合的开放性、一站式服务等层次,提出了图书馆创新服务策略;袁红军[21]从精神、环境、制度等方面论述了提升第三空间的图书馆服务能力。刘海萍,张研[22]以图书馆第三空间的文化及社会关系的具体化创新服务理念与服务措施。吴琼,杨九龙[23]强调了公共图书馆空间服务向更广泛的素养提升与培养的转型策略。

4 “文化空间”视域下图书馆空间研究的动向

4.1 多元文化空间构建

图书馆“文化空间”中所有形态的空间构建,包括藏书库、阅览室、研讨室及图书馆建筑等形态的符号具有文化多元性与多义性,图书馆功能空间构建颠覆了传统“三段式”(保存空间、加工空间、阅览空间)空间的设计,总体上呈现图书馆空间设计理念的多样化、功能多元化及内容的多义性。

关于图书馆空间设计理念的多样性方面。黄静[24]指出“虚实交融”互动相生的特征将是未来图书馆空间建构的发展方向。刘冬莲[25]指出用户参与式(Participatory Design)将是图书馆空间的崭新的设计理念。刘宝瑞,马院利[26]基于智慧理念的智慧图书馆空间样貌,为用户提供一个不断创新的智慧化服务空间,即物理空间、网络空间、时间空间、地理信息空间、智慧空间。蒋萌[27]论述了“互联网+”环境下开放融合一体架构、转变方式集约发展、双向驱动协同创新的空间再造理念。

关于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多种功能发挥性。陈幼华[28]结合时下图书馆的热点功能之一——阅读推广功能阐述了图书馆空间的设计理念。肖小勃等[29]指出未来图书馆空间会因为技术、馆藏、服务、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向学术型空间发展,将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邱进友[30]指出图书馆与“众创空间”有着高度契合的理念与特点,众创空间是图书馆未来的空间设置与服务变革的方向。许子媛[31]阐述了图书馆空间具有环境支撑、学习支持、信息共享、创新体验等功能。孙东琴[32]指出近年来图书馆空间朝着流动知识化服务中心、综合多功能服务中心、灵活智能化服务空间、前沿技术性应用空间方向发展。

关于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多义性方面。廖小梅[33]认为知识仍然是城市图书馆空间建构的本质和主旨,城市图书馆应该主张在知识基础上建构活力多元文化空间,且具体以文学公共空间的建设做了探讨。王子舟[34]指出图书馆是公共知识空间的一种重要形式,提升公众知识理性与实现由“高端”向“低端”的重心转移是其发展的重要问题。林德义[35]认为大众文化的普众性迎合了图书馆发展的空间,相融的图书馆空间中促进了公共文化的共同发展。刘志国等[36]认为图书馆空间建设的本质是知识情境建设,知识情境建设的价值在于满足读者隐性知识获取和建构的需要。

4.2 关于图书馆的文化空间再造

关于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主要论述了其原则与发展趋势。许桂菊[37]认为从空间和外观设计的创新开始,营造图书馆场所的人文环境,图书馆场所的空间设计体现独特新颖的空间。许子媛[38]从空间设置的科学性、组织的灵活性、服务的有效性、管理的组织性等方面论述了“新空间”的设计原则。肖珑[39]、杨文建,李秦[40]论述了现代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原则,诸如处理藏、借、阅服务与空间服务的关系,调整“三分开”原则,空间组织的多元化、复合式,采用功能模块化设计等原则。

4.3 关于图书馆空间服务功能的再设计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赋予了“空间”生命活力,提出“空间”具有生产性和社会性,“空间生产”理念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多数学者从空间生产视角出发阐述了图书馆空间的变迁,并从功能空间转变和空间特性转变分析了图书馆空间的转型,或直接提出现代图书馆服务的转型乃是空间的生产,他们的共同观点:图书馆的空间服务随着“空间生产”的改变而变化转型,代表学者为闫小斌、许子媛。此外具体空间服务功能方面,如学术型图书馆空间的主要角色是提供学术支持服务[41];郭海明[42]主要从用户环境、实体空间、虚拟空间、资源空间和学习空间等方面指出图书馆空间服务功能。

目前“文化空间”视域下图书馆空间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亦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图书馆作为“文化空间”较多体现在设计思路与理念上,实践进展缓慢。目前较多研究集中在图书馆为什么作为“文化空间”?以及如何做好“文化空间”等思路与提升策略,而对图书馆作为“文化空间”的具体空间再造与空间服务的实践与经验论述较少,除了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等发展较好的公共图书馆与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外,其他典范较为鲜见,亟需注重更多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实践与思考的探索。第二、图书馆作为“文化空间”的文化价值营销不强。承载“文化空间”的图书馆提供的空间服务毫无疑问是其功能价值的有力彰显,亦是时代的迫切需求,然而用户心理定势的图书馆“三段式”空间印象尚未突破,并且图书馆的“文化空间”更加体现的是超越空间的本体功能,凸显社会公共空间的人文价值取向,图书馆诸多空间功能规划、设计与再造服务需要通过多手段与方式彰显其文化价值,补充与完善用户在精神层面的公共人文空间。

〔1〕 郭琳.一座公共图书馆的“第三文化空间”实验[EB/OL].[2016-5-10].http://hzdaily.hangzhou.com.cn/hzrb/html/2011-11/23/content_1175726.htm

〔2〕 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1-88

〔3〕 王玲.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的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10

〔4〕 王文兵.基于公共空间的图书馆社会价值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3(5):2-5

〔5〕 赵华飞.公共图书馆的“第三空间”功能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6):51-53

〔6〕 高小军.公共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理念与实践[J].图书馆,2013(1):99-100,104

〔7〕〔12〕 洪伟达.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及能力提升[J].图书馆,2011(6):20-22

〔8〕 刘丛.作为第三空间的公共图书馆社会价值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5):69-70,102

〔9〕 肖希明.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J].图书馆论坛,2011(6):62-67

〔10〕 王晴.论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特征及优化策略[J].图书馆建设,2013(2):77-80

〔11〕 陈萍.试析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价值[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3):17-19

〔13〕〔19〕 李品庆.“第三空间”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的定位及其构建措施[J].新世纪图书馆,2015(3):14-16,21

〔14〕 刘兰.图书馆“第三空间”营造途径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2(5):99-101

〔15〕 丁晓慧.论大学生活第三空间的构建——以图书馆转型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5(21):57-58

〔16〕 周芸熠.基于“第三空间”的图书馆范式转换[J].情报资料工作,2013(3):40-43.

〔17〕 高源.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2(10):4-6

〔18〕 陈巧玲.图书馆的转型和超越:作为城市第三空间的价值和建设[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3(6):2-5

〔20〕 谢群.以构建文化第三空间为导向的图书馆服务创新[J].图书馆学研究,2014(10):59-60,70

〔21〕 袁红军.第三空间的图书馆服务能力研究[J].现代情报,2012(11):135-137

〔22〕 刘海萍,张研.图书馆“第三空间”穿透力探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3(3):48-49

〔23〕 吴琼,杨九龙.公共图书馆第三空间新服务功能用户认可度调查[J].图书馆论坛,2015(3):59-63

〔24〕 黄静.审视与展望:图书馆空间认识与建构[J].情报资料工作,2015(5):99-102

〔25〕 刘冬莲.基于Participatory Design的图书馆空间设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8):73-76

〔26〕 刘宝瑞,马院利.基于智慧理念的智慧图书馆空间样貌探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11):26-29

〔27〕 蒋萌.“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创新与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16(3):92-96

〔28〕 陈幼华,杨莉,谢蓉.阅读推广视角的图书馆空间设计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5(12):38-43

〔29〕 肖小勃等.图书馆空间变革思考与展望[J].图书馆,2016(1):107-111

〔30〕 邱进友.众创空间:图书馆未来空间设置的方向[J].图书与情报,2015(5):78-80

〔31〕〔38〕 许子媛.图书馆“新空间”设计与空间服务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1):126-129

〔32〕 孙东琴.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发展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6(2):34-37

〔33〕 廖小梅.知识基础上建构活力多元文化空间——以城市图书馆文学公共空间建构为例[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6(1):9-12

〔34〕 王子舟.公共知识空间与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10-16

〔35〕 林德义.论大众文化在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中的传播发展[J].新世纪图书馆,2015(3):10-13

〔36〕 刘志国等.隐性知识、知识情境与图书馆空间建设[J].现代情报,2016(1):15-19

〔37〕 许桂菊.作为场所的图书馆:再思考与展望[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44-49

〔39〕 肖珑.后数图时代的图书馆空间功能及其布局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13(20):5-10

〔40〕 杨文建,李秦.现代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原则、理论与趋势[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5):91-98

〔41〕 夏雪.基于泛在信息环境的图书馆空间演变[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1):85-87

〔42〕 郭海明.资源共享理念下的图书馆空间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7):1-4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Library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pace”

Zhang Xing

Library space is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library science in recent years. The library space transformation and service transformation are taking plac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pace”. The article reviews the relevant concepts of “cultural space”, sums up the library as the cause of “cultural space”, introduces the promotion way and strategy in terms of library as the “cultural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services,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trend of library as the “cultural space”.

Library space; Third space; Public space; Public cultural space; Review

*本文系2016年度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人文社科专项)项目“文化陕西发展背景下图书馆文化服务活动的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6JK1392)的阶段性成果。

G252.8

A

张兴(1985-),男,西安航空学院图书馆馆员。

学术论坛

猜你喜欢
文化空间图书馆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图书馆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民初皖籍知识分子与文化公共领域的建构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