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剑飞
ZHU Jianfei
1962年出生
1981年入学天津大学建筑系(学士)
墨尔本大学副教授
就我而言,天大求学经历中印象最深的是设计课上下的各种讨论,包括老师的教导、手绘和同学之间的观摩讨论;我从中学到了最基本的关于设计的思考,这种思考在形式逻辑上可以囊括后来我在英国接触到的“叙事建筑”和“解构建筑”,所以那时的视觉观察和设计技术训练至今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求学期间的另一个印象深刻的是外籍老师的参与;在外籍老师指导下,我们即学习了外语,又学到了英语世界中关于设计和思考的许多线索和片段,这对后来的海外学习和教学,也起到了重要的铺垫的作用。
当前世界建筑前沿理论和思潮,似乎并没有一个明确方向,而是有一系列平行的发展线索。这些线索包括:生态建筑思考、数字建筑探索、非西方建筑研究、跨地域跨国家建筑历史研究、20世纪中期现代建筑史、冷战时期建筑史、后批判建筑理论、关于形式美学和政治伦理的辩证讨论、景观作为建筑/建筑作为景观的思考、大尺度全球能源资本人口流动的图像化分析、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的(图像化)研究,等等。
关于教学的实践和思考,目前世界普遍面对的问题,至少从英语国家比如澳大利亚的处境来看,是如何把过去的以西方经验为基础的建筑知识体系和由此派生的教育体系,发展到可以面向全球的、包容全球历史经验的建筑知识体系和相关的教育体系。目前的普遍做法是,在设计上,建立“旅行设计课”,组织学生到国外去做设计;在历史理论课程上,加入非西方的内容和跨国、跨文化体系的内容;在学校的组织上,吸收研究非西方建筑的学者,同时组织跨出西方文化圈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展览和论坛等。这些努力背后的主要问题或挑战,是如何建立一个结构性的、系统性的世界知识体系及其教学方法,而不是去建立一个覆盖全球每个角落的建筑历史知识的全集。如何建立一个可思考的,而非百科全书式的世界建筑知识体系及其教学方法,是目前的主要挑战。
1 《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理论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主编)2 Chinese Spatial Strategies: Imperial Beijing (1420-1911) (Routledge Curzon, 2004)3 Architecture of Modern China: A Historical Critique (Routledge, 2009)4 "Empire of Signs of Empire: Scale and Statehood in Chinese Culture" (Harvard Design Magazine, No. 38,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