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烈美
马鞍山市艺术剧院
【摘 要】我国戏曲艺术在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既以文本形式存在,又有生动的舞台表现形式,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节奏在戏曲里非常重要,包括剧本的构思,舞台表演等都有其内在节奏,演员的内心节奏也要经过程式技术的固定化。因此戏曲司鼓与戏曲演员需要形成良好的配合,本文将对戏曲司鼓与戏曲演员的配合及唱腔板式的运用进行分析,并以安徽黄梅戏为例,探讨司鼓技巧的提高。
【关键字】戏曲司鼓;戏曲演员;配合;唱腔板式;运用
前言
打击乐在戏曲表演中有重要作用,许多戏曲都需要打击乐中的锣鼓配合,而且司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演出质量。在戏曲表演中,无论是舞蹈等动作表演,还是唱腔念白,都需要打击乐的配合,营造良好的舞台氛围,使演员充分融入到舞台之中、融入戏曲之中,突出人物性格,表现戏曲灵魂。因此,有人将司鼓比作戏曲的指挥官,引导着整台戏曲表演的进行。由此可见戏曲司鼓在舞台表演中的重要地位,必须熟练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并与演员表演形成良好配合,真正发挥出司鼓的作用。
一、戏曲司鼓与戏曲演员的配合
我国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在舞台表演过程中,需要融乐队、演员、灯光布景、舞台美术、服装道具等融为一体,才能赋予戏曲表演较强的生命力和较高的观赏性。其中,司鼓在戏曲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引导着戏曲人物和剧情的起、乘、转、合,因此必须注重与演员的配合,对戏曲剧情及故事的历史背景、音乐乐理等专业知识充分掌握,才能更好的完成司鼓的任务。
戏曲剧目分行当,不同剧目和不同行当的演员除了用唱、念、做、打等加以表现外,还需要有打击乐的伴奏,将演员表演与伴奏合二为一,形成默契的配合,从而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坠,烘托舞台氛围,配合演员表演。其中的关键在于一个“伴”字,既要与演员表演形成良好配合,又不能喧宾夺主,这需要对戏曲剧本的深入了解和熟练把握。
比如戏曲《穆桂英挂帅》的“回印”,这场戏是全戏的重点,虽然杨家将已经告老还乡,但仍心念朝中大事,穆桂英在附中盼望着孩子们早归。其中,穆桂英出场是“小安板”,要体现出人物的风度,是演员在表演时神韵十足,体现出人物稳重,因此司鼓也要突出一个“稳”字。剧情发展到佘太君劝穆桂英挂帅出征,命令文广、金花在阜外敲战鼓、催穆桂英登台点将。此处是“急急风”转“撕边”,“急急风”的速度要快,体现出人物想马上叫孩子们回来的急切心情,“撕边”则应由强到弱,由快到慢,体现人物难以言表的复杂心情。
比如黄梅戏《春草闯堂》春草“坐轿”一段,轻快的旋律加上小罗的演奏,表现了丫鬟春草聪明伶俐、顽皮可爱、刁钻的形象,所以戏曲的整体节奏以欢快、俏丽为特点,需要多种锣鼓并用,突出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所以司鼓者需要准确把握剧情和人物性格特点,根据戏曲需要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从而配合演员表演,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
二、唱腔板式的运用
唱腔板式在戏曲中也有重要作用,唱腔板式决定了剧种的风格特色,是推动剧情发展、烘托舞台氛围的主要手段。黄梅戏的唱腔板式有:平词、花腔、阴司腔、仙腔、导板、三行、二行等等。根据剧中人物思想情感的不同,需要使用合适的板式进行烘托,揭示人物心境。
比如《夺印》中的“黑嘴鱼”,这一场戏中陈有才的一段唱,需要使用慢板体现人物悲苦的回忆和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使用散板则不能达到很好的烘托效果。又如《罗帕记》最后一场中王科举的“跪乞”的一段唱,就是运用老传统“三打七唱”的模式,用的就是平词六锤和一锤衔接演员的唱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人物不同心境要要用适合的板式来表现。剧情是唱腔板式的运用依据,需要根据戏曲剧情和人物内心活动来选择具体板式。一般人物进行思考或抒情时,使用慢板进行烘托。通常使用散板来表现人物的紧张心情,因为散板的鼓与板总是按节奏击打,而唱是慢的,较为自由。
我院新创黄梅戏《凤鸣宏村》中的“失火”,其中胡重出场的一段唱,用的就是散板的形式,加之乐团的和声铺垫,反映出剧中人得知失火时,那种焦急、紧张、前往现场的急切心情。比如评剧《棒打薄情郎》中的“洞房”,这场戏主要表现金玉奴的愤恨心情,此处用尖板,可以充分体现金玉奴愤怒激昂的情绪。在“昌头”转二六板,则能够充分表现出人物怒气难平,错综复杂的心情。接下来使用刁板和跺板,在体现出金玉奴要教训薄情郎的决心。由此可见,板式运用对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心情有重要作用。
三、司鼓技巧的提高方法
(一)扎实基础演奏技能
一名出色的司鼓必须不断扎实基础演奏技能,熟练掌握“下手活”,进而掌握打击乐的核心技术和技巧。在掌握单楗和双楗技巧之后,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提高,一是清楚领奏手势,比如起板、力度、劲头等手势,都必须做到清楚准确。二是简练指挥手法,包括有声指挥和无声指挥,应该让戏曲的文场和武场都能够准确理解司鼓的指挥含义,从而配合演员表演,烘托舞台气氛。三是强弱要分明,即节奏上的起伏,强弱运用得当可以使演员表演更有精气神。四是锣鼓连贯,准确把握人物情感变换,并以细腻的伴奏手法随之进行变化。
(二)对唱腔、动作的熟练把握
唱腔是戏曲之魂,一部戏曲的成功与否往往由唱腔决定,如果没有“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这些优美的唱腔,悦耳的旋律,也就不会有黄梅戏中的经典剧目《天仙配》。司鼓与唱腔的配合需要准确把握唱腔速度和强弱,从而强化剧情效果、突出人物性格。比如《女驸马》中的“为救李郎”一段,其唱腔特点是轻松、欢快、旋律优美,司鼓要充分把握这种欢快的节奏,表现冯素贞的激动心情。动作是演员的重要表演手段之一,每个舞台动作都是剧情需要或人物内心活动的写照,蕴含着丰富的人物情感。因此司鼓也要充分把握演员动作,演奏出戏曲剧情需要的效果。
(三)掌控舞台节奏和人物情感变化
整个戏曲的演出节奏是由司鼓来控制的,演员在舞台上的活动,包括肢体动作等,应该用什么音乐伴奏,以及音乐的节奏、印象应该怎么处理,都是需要通过司鼓控制的部分。而司鼓控制的基础是对戏曲剧情和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从而配合演员,表达人物情感,烘托舞台氛围,逐渐将戏曲推向高潮。一名优秀的司鼓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演奏技巧,还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增强艺术修养需要不断加强乐理知识的学习,逐渐养成较高的音乐素养,此外还要不断揣摩戏曲剧本以及舞台演员的行为表现,培养较高的文学素养,这都是一名优秀的司鼓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艺术修养的提高可以使司鼓对剧情和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加得心应手,从而进行舞台需要的司鼓演奏,切实发挥司鼓的作用,成为舞台表演起、承、转、合的关键点。此外,还要做到五知,即知戏、知情、知角色、知下手、知自己。只有不断学习、练习,反复揣摩、思考,才能使司鼓技艺逐步提升。
四、结束语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司鼓在戏曲中具有重要地位,是配合演员表演、推动剧情发展、表现人物情感的关键。司鼓既是戏曲舞台表演的指挥,又要积极配合演员,突出一个“伴”字,从而使演员表演能够更加贴近剧情和人物角色需要,增强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杨美华. 戏曲司鼓在演出中的作用分析[J]. 大众文艺,2015,(03):187.
[2]吴勋. 司鼓在戏曲音乐中的作用及地位研究[J]. 戏剧之家,2015,(01):14.
[3]朱學富. 论戏曲司鼓的艺术修养[J]. 艺海,2012,(0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