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宏杰 俞 路/江苏省宿迁市农业委员会
宿迁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程宏杰 俞 路/江苏省宿迁市农业委员会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研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宿迁市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结构,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主要农产品供给日益充足。全市粮食单产452.1公斤,总产392.29万吨,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5.9%和7.3%。蔬果、肉蛋奶、水产品产量较“十一五”末均增长10%以上,花卉苗木种植面积、食用菌生产面积、奶牛养殖量、河蟹出口量均居全省首位。
2.区域产业特色渐趋明朗。全市逐步发展形成以优质稻麦为基础,高效水产、生态畜禽、绿色果蔬、精品花木为突破的“1+4”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沭阳花木、水禽,泗阳生猪、食用菌,泗洪奶牛、水产,宿豫肉鸡、宿城设施蔬菜等传统特色产业优势更加鲜明,泗阳桃果、宿城良种等新兴特色产业崭露头角,四大特色产业累计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
3.新型农业流通业态蓬勃发展。紧抓“互联网+”战略契机,全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店”农村电商新业态,全市121个乡镇(街道)有113个建成乡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一条街),1405个行政村已全部建有网店,实现“一村一店”全覆盖,其中初步达到“一村一品一店”标准的行政村共779个,建成率为55.4%,全市年销售额100万元以上的网店有167家,500万元以上的有40家,1000万元以上的有26家。
4.农产品品质结构持续优化。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和市场化运作,扎实提升宿迁生态农产品知名度。全市获批“八集花生” “泗洪大米” “洪泽湖河蚬” “洪泽湖大闸蟹” “洪泽湖青虾” “丁嘴金菜”等6个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810个,创建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79件、中国驰名商标3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1个。
5.农业经营主体悄然转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逐步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全市培育家庭农场5270家,总量居全省首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比重超40%。按照“产业集聚、农场集群、服务集中、发展集约”的基本思路,创新家庭农场集群模式,建成集群及公共服务中心23个。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着力提升务农经营人员素质,2014年启动实施职业农民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全市累计开展职业农民培训6.3万人。
1.生产布局不适应适度规模经营。主要表现为:一是粮食生产田块分散,难以降低生产成本。全市322.56万亩水稻种植面积中,种植品种多达40余个。调研中发现,宿豫区新庄镇振友村茆庄组茆友明,家中共有6人,承包土地13亩,分布于9个块田,最大的7亩、最小的仅0.6亩,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和社会化服务配套。二是果蔬生产规模小,难以形成批量供应。全市蔬菜常年种植面积76万亩,其中500亩以上规模基地共41个,合计面积5.3万亩,不足蔬菜种植总面积的7%,大多数蔬菜生产基地不足50亩。
2.产品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突出问题为:一是商品化程度低。初级农产品、中低端农产品占据绝大多数,缺乏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抵御市场波动风险能力弱。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2.6∶1,远低于苏南地区(苏州2.8:1)。以水产品为例,2015年全市水产品产量27万吨,水产品加工量仅1.2万吨,占比不足5%。二是品牌化率低。“三品一标”创建数量逐年增多,但农业经营主体创品牌、用品牌的主动性不够,生产中受技术、资金、质量等约束,“创标不用标、创标难用标”现象较为普遍。全市“三品”产地面积已达98%,居全省首位,但“三品”实物总产量占社会实物总产量比重仅为22%。
3.现有生产方式导致资源环境不堪重负。一是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全市亩均化肥施用量、农药施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和5倍,农业投入品使用量明显超出合理水平,造成生产成本偏高,土地质量下降,生态承载超荷。二是畜禽废弃物有效处理率较低。全市养殖废弃物年排放量约980万吨,但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建设率仅为50%,大量中小型养殖场生产废弃物直接排放,对周边环境造成诸多不良影响。调查发现,1个万头猪场粪污处理系统设备约需投资100万元,年运行维护费用约40万元,正常养殖年利润为100-150万元,受经济条件制约,中小型养殖场普遍不愿购买或使用粪污处理设备。
4.种植业效益受到农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双重挤压。近几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土地流转价格、农机作业费用都在增长,年均增幅10%左右。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抬升。主要大宗农产品价格都已经高于国际市场,水稻和玉米每吨比国际市场高1000元,棉花每吨比国际市场高6000元,小麦每吨比国际市场高几百元。这个天花板的出现,造成进口压力巨大,以及三量齐增,即产量增加、进口量增加、库存量增加。农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双重挤压,直接导致种植业的比较效益下降。
推进宿迁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借力种粮低效的倒逼、土地确权颁证的助力、农业产业化成功典型的引路以及农业生态环保要求的积极因素,抓住如下三个重点。
1.以“四减四扩”为主要目标。即:减粮食面积、扩高效作物。建议每年调减粮食面积25万亩,到“十三五”末实现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各半。减生产主体、扩经营规模。目前宿迁市仍有60%的土地是由一家一户零散种植,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不可能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下一步要努力减少分散经营,推动土地规模流转,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及家庭农场集群,每年新发展家庭农场1000个,到“十三五”末,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70%以上。减面源污染,扩生态种养。宿迁市的耕地土壤质量居于全省前列,但农村环境容量日益趋紧,面源污染防控压力巨大,下一步要加快发展节地节水节劳、节药节肥节膜的环境友好型生态种养方式,强化生产源头环节的质量监管,每年扩大“三品”农产品认证基地面积10万亩,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到“十三五”末,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减初级产品、扩加销能力。目前宿迁市的农产品加工率仅为50%,且其中九成左右是初加工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带动能力较弱。下一步要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品牌创建,提升产业化整体水平,深化“一村一品一店”内涵和质量,每年增加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额15%以上,到“十三五”末,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2∶1,农产品“三品”比重达到90%,网上销售比重达到50%。
2.以“五化”为改革路径。着力实现产业高效化、土地合作化、经营农场化、种养生态化、服务一体化。以行情好、效益高、潜力大的品种为发展方向,并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实现“产业高效化”,首先解决好“种什么”的问题。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组织方式推动土地集中和集约,以家庭农场和家庭农场集群作为规模经营的主体,实现“土地合作化、经营农场化”,切实解决好“谁来种”的问题。以绿色生态的方式生产“安全、营养、美味”的农产品,按照产业全程标准化的要求推进统一集中服务,实现“种养生态化、服务一体化”,着力解决好“怎么种”的问题。
3.以“三有”为推进措施。即:有序实施——科学合理谋划,制订指导意见,明确今后四年总体目标、年度计划,明确各县区、各乡镇的调整方向和产业布局,做到因地制宜调整,稳妥有序发展;有力保障——充分整合和制订各项政策措施,组织好土地集中、整理、改良以及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等配套保障,支持和激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调整农业结构;有效落实——加强组织引导,克服单纯行政命令强制推行,既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又避免无所作为和放任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