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张謇

2017-06-05 15:04邹典飞
艺术品 2017年4期
关键词:张謇书法

文/邹典飞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张謇

文/邹典飞

张謇像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处默,又字树人,初名育才,晚号啬庵。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海门。同治八年(1869)秀才,十三年(1874)投奔原通州知州孙云锦。光绪二年(1876)前往吴长庆幕府任文书,六年(1880),吴长庆升任浙江提督,并奉命帮办山东防务,张謇随庆军移驻登州。十年(1884),随吴长庆奉调回国,驻防金州,同年吴长庆病卒,张謇回乡读书。十一年(1885)中举人。慈禧太后六十寿辰设恩科会试(1894)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同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上书弹劾李鸿章。次年,受张之洞委派,在通州创办纱厂,二十五年(1899)建成大生纱厂。次年起,陆续开办通海垦牧公司、上海大达外江轮步公司、天生港轮步公司、资生铁冶厂等企业。二十八年(1902),创办通州师范、女子师范、南通学院、盲哑学校、伶工学校、南通图书馆、博物苑等,对南京高等师范、吴淞中国公学、上海复旦大学的创立有赞助之功。三十二年(1906)拥护清廷预备立宪并任江苏咨议局局长。宣统三年(1911),被学部任为中央教育会会长。清帝退位后,任南京政府实业总长。1913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袁世凯推行帝制后,辞职南下,后在南通办理实业,并主持江苏教育文化事业。他提倡尊孔读经,反对白话文,抵制新文化运动。著有《张季子九录》《张謇日记》《啬翁自订年谱》等。

张謇为清末状元,人称“甲午状元”,但他中状元之时已人过中年,一生经历坎坷。其出身贫寒,父亲读书不多,但很有见识,极力培养张謇,他读书也异常刻苦。四岁时已能背《千字文》,十一岁,《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皆读遍。张謇十六岁时赴州应试,结果排名却名列一百之外,同县范肯堂名列第二名,回到学塾,塾师自觉脸上无光,愤言道“要是有一千人去考,取九百九十九人,只有一个人不取,这个人就是你”1,张謇闻此备受打击,夜不能寐,于塾中隔窗上、卧室的帐顶上写满“九九九”三字自责自励。光绪二年(1876),而立之年的张謇以秀才身份入淮军名将吴长庆2幕府,颇为吴所礼遇,并随吴长庆赴朝鲜,代吴草拟条陈。据《张謇自撰年谱》光绪八年(1882)七月记云“吴公奉督师援护朝鲜之命,属余理画前敌军事。时同人率归应乡试散去,余丁内艰独留。而措置前敌事,手书口说,昼作夜继,苦不给,乃留袁慰廷(袁世凯)执行前敌营务处事”3,而吴长庆在《幕府笔谈》(1883)4中记“顷有幕友张君季直,能诗能文能字,拟请酌改即缮写楷法”5之言,可知张謇在吴长庆心目中的地位,而吴长庆之子吴保初6亦师事张謇。在朝鲜期间,张謇结识了许多朝鲜名流政要,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在中国近代史上,吴长庆的幕府中成就了两位著名的人物—一位是张謇,另一位就是袁世凯。也正是缘于此,张謇与袁世凯保持着四十余年的交往,尤其是清末民初,二人关系更为密切。民国初年,张謇受袁世凯之邀北上任北京农商总长,成为北京政府的重要成员,主导北京政府的经济发展,对民初经济的复苏有一定贡献。1915年,袁世凯推行帝制,张謇辞职南下。但袁称帝后,将他与徐世昌、赵尔巽、李经羲封为“嵩山四友”。

张謇的书法名气一直不低,在吴长庆幕府期间,其书法即得到了吴的推崇。后张謇受知于“清流派”领袖潘祖荫、翁同龢,书法也受到潘、翁的影响。张謇于1894年中状元,之前他在科举之路上备尝艰辛。在科举时代,如应试者书法不佳,很难脱颖而出,因而“状元书法”无论从水平还是功力上看都是上乘之作。加之张謇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其书法更为世人所重。张謇科场折桂后居于北京,民初亦有数年停留。从现存资料来看,张謇参与了旧京的一些雅集。居京期间,与张謇终日盘桓的均为北洋政要和一流的文人学者,如袁世凯、段祺瑞、熊希龄、朱启钤、孙宝琦、周自齐、梁启超等,故此他的交友圈级别很高,其人其书在北京影响也不容小觑。首都博物馆藏有一件他赠给北洋政客周肇祥的行楷书,气势宏大,笔力千钧,这也是他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见证。状元书法,一直以来在世人心中都有很高的地位,而张謇身兼状元、政治家、实业家三重身份,因此他的书法享誉一时。

张謇早年习书受馆阁体影响。从他的日记中看,张謇对于唐贤书法下过很深的功夫,楷书如颜真卿《麻姑仙坛记》《自书告身帖》、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君碑》、褚遂良《伊阙佛龛碑》《雁塔圣教序》等,均细心临习。张謇尤工于小楷,取法王羲之《曹娥碑》、锺繇《宣誓表》,即使从政后事务缠身,仍然坚持每日以小楷书写日记,这似可看作张謇书法较为保守的一面。其行书则师法颜真卿《争座位帖》、褚遂良《枯树赋》。他从朝鲜归国后颇受潘祖荫、翁同龢的赏识,过从甚密。翁是晚清著名书法家,工于颜书,因此张謇的楷、行书法面貌和翁同龢有近似之处。张謇的颜书气势磅礴,用笔开张,无一丝呆板和俗态,是典型的清代士人书法。但与翁不同的是,张謇并非以颜书归宿,对碑派书法及草书亦有涉猎。他的草书,则从孙过庭《书谱》入手,以颜书为根基,充盈着唐人法书的细腻和秀美。张謇的大字草书不多,从他所作《通州师范附属小学校训》来看,其大字草书受颜真卿影响很大,未能超越清人对草书的理解。

张謇 行楷五言联(赠周肇祥)

张謇并未一味推崇帖学,视碑派为畏途。他对《爨龙颜碑》《瘗鹤铭》钟爱有加,并时常临习,从其存世的书法来看,他的书法受《爨龙颜碑》影响不大。其行书以《瘗鹤铭》为基础,并融入黄庭坚书法。他曾临黄庭坚《墨竹赋》,以颜楷结合黄庭坚书法。1915年,他曾在致儿家书中说:“学山谷书,须知山谷之所学,山谷用俯控之笔,得之《瘗鹤铭》,褚河南《永徽圣教序》即俯控之笔,可体玩也。山谷于平直处,顺逆处须注意,须观山谷谨严之字,乃能悟其笔法。”7从中足见张謇对黄庭坚书法之理解。

张謇 行草书札

张謇还习隶书,取法《礼器碑》《石门颂》。1926年所书《南通观音禅院香炉铭》是他的隶书代表作。他的隶书将《礼器碑》《石门颂》相融合,取礼器之劲挺,石门之开张,以一种传统士人的姿态写隶书,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堪称善学之士。

对于如何学习书法,张謇反对一曝十寒,也不主张走捷径。他早年推崇工稳一路的书法,并认为习书每本帖至少要临三五十遍。张謇常说“写字要结体端正、平直,决不可怪、更不可俗。”8中年以后钟情于平稳端正和质朴苍劲的风格,这一时期,他喜宋苏东坡,清刘墉、何绍基、张裕钊书法,对后世习颜书名家颇为推崇,在1926年为师范学生演讲时曾说:“字须一笔一画均有着落,注意于常人所易忽略之处,从平正方面去做,尤须多玩味古人。今人于篆隶多推邓完白,予谓何子贞实驾而上之,一则将气,一则土气,何读书多,邓读书少也。”9还说:“刘石庵折笔在字内,何绍基折笔在字外。”10从这些记录中可对张謇的书学思想略窥一斑。张謇将书法水平的高下归结于读书的多少,可知他是一位传统保守的书法家。

总体而言,张謇并非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教育和实业上。民国时徐白先生曾在《文星杂志》上撰有《一个不屈服的穷书生》,对张謇其人评价确切审慎;而学人张其昀赞张骞为“中国近代地方建设之一人”也代表了这一时期学者对他的评价。清末经学家俞樾曾赠张謇一联云:“陈太丘如是其道广,颜鲁公何止以书名”。对张謇的书法推崇有加。据称,张謇晚年在家乡南通出资创办南通金石书画会,得到了俞吟秋、徐鋆、金泽荣等家乡同仁的积极响应。书画会汇集了一批著名的书画名家,如吴昌硕、王一亭、田桐、朱屺瞻、徐悲鸿、钱化佛、金城、朱其石等,并在南通公园举办了书画会的第一次展览。张謇还利用自己创办的翰墨林印书局编印了大量的字帖,促进了书法艺术在民间的流传和普及。此外,他为南通各大公园从历代名帖中集字放大刻成匾额,供民众欣赏。张謇还为家乡书写了许多碑刻,据统计仅其40岁所书碑帖著录的就达60余种。如宋代名臣文天祥自南通渡海处题《重建宋文忠烈公渡海亭记》。为了家乡的教育慈善事业,他还一再鬻书,并以诗记之曰:“大热何尝困老夫,七旬千纸落江湖。墨池经寸蛟龙泽,满眼良苗济得无?”11可见这位七旬老者对家乡子弟培养的不遗余力。

1926年,张謇病逝,出殡之日,南通万人空巷,近乎全城的民众为张謇送行,为其坎坷传奇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注释:

1魏武《张謇书法浅述》,《张謇书法选》,130页,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1993年。

2吴长庆(1833—1884),字筱轩,为清末名臣李鸿章淮军名将,官至广东水师提督,卒谥壮武。

3转引自苏同炳撰《袁世凯与庆亲王》,苏同炳著《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655页,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

4幕府笔谈,“幕府”指的是清末吴长庆军幕,笔谈即以口代笔,双方面对面将要说的话用笔记录下来,进行交流。此处参考叶渡、魏三纲撰《新发现〈吴长庆、闵泳翊等笔谈卷〉》、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

5同④。

6吴保初(1869—1913),字彦复,号君遂,瘿公、婴公、北山,人称北山先生,安徽庐江人。吴长庆之子,吴保初与陈三立、谭嗣同、丁惠康于晚清并称为“四公子”。吴保初自幼随父于行伍之间,吴长庆喜与文人交往,范当世、朱铭盘、张謇等都被其罗致幕府之中,故吴保初少随父在军营读书,与范、朱、张朝夕相处,交在师友之间。后又广交天下文人名士,曾从宝廷习诗,深得前辈学人赏识。光绪十年(1884),吴长庆自朝鲜归国,屯驻金州,身患重病,吴保初渡海看望父亲。其“膺肉以疗”,此善举为世人广为称颂。吴长庆病卒后,直隶总督李鸿章上报朝廷,褒奖吴保初,授主事,补刑部山东司主事,后改任贵州司。任职刑部期间,吴保初“勤于吏职”不畏权贵,力平冤狱,曾撰文针砭时弊,其中一篇即针对权臣荣禄而发,以此颇富时誉。时人赠诗曰“胸填五岳恨难平,前席无人泪暗倾”。二十三年(1897),鉴于甲午战败,吴保初上“陈时事疏”,言辞颇为犀利,为刑部尚书刚毅抑而不达,故愤而引疾南归。他支持维新变法,曾向孙家鼐力荐梁启超,梁因此得入自强书局。还两次上书朝廷,痛陈时弊,请求变法。戊戌政变后,谭嗣同等六君子就义,吴保初撰《哭六君子诗》并“为亡人讼冤”,二十六年(1900),吴保初致信袁世凯,劝其行“桓文之事”,主旨在于支持光绪帝变法。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条约签订后,吴保初上书恳请慈禧太后归政于光绪皇帝,其书“辞指切直,当事忌之”。吴保初为人慷慨,喜结交天下名士。与文廷式、沈曾植、梁启超、康有为、陈三立、严复、方地山等人士颇有往还。袁世凯为直隶总督时,曾招吴保初入津门,但面约不能谈政事,吴宝初在幕府中每日与方地山赏花饮酒。后隐居上海,“杜门谢客”,拥被高眠。最终“贫至无法买药,叫号而绝”。吴保初长女吴若男后嫁给章士钊。

7魏武《张謇书法浅述》,《张謇书法选》,134页,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1993年。

8同⑦。

9同⑦。

10同⑦。

11魏武《张謇书法浅述》,《张謇书法选》,135页,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1993年。

(本文作者任职于首都博物馆)

责编/王可苡

张謇 行楷电报稿之一

张謇 行楷电报稿之二

猜你喜欢
张謇书法
书法篇
书法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书法欣赏
基于张謇文创产品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探索
书法
教育家马相伯与实业家张謇的爱国情谊
书法欣赏
书法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