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名家戴本孝其人其艺
——以安徽博物院藏品为例

2017-06-05 15:04李艳红
艺术品 2017年4期
关键词:新安博物院黄山

文/李艳红

新安名家戴本孝其人其艺
——以安徽博物院藏品为例

文/李艳红

清 戴本孝 松风泉石图 19cm×26.2cm 安徽博物院藏

一、戴本孝与新安画派

戴本孝,字务旃,又名殷礼,号鹰阿山樵、前休子、迢谷山农、天根道人、守砚庵主等,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卒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祖籍徽州休宁,后迁移至和州(今安徽和县),故有“前休子”之别号,以示其念念不忘休宁祖先。

在中国绘画史上,戴本孝是新安画派的中坚人物,善用枯笔写元人山水,其作品颇能代表新安画派枯淡幽寂的艺术风格。明清之际,国家动荡,江山易祚,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许多明朝遗民不满现实但又报国无门,只好避世林野,寄情书画,抒愤解忧。由此,构成了蔚为壮观的遗民画家群体,新安画派便在此时发展壮大。

最早论及新安画家者,乃清代著名学者王士祯,“新安画家,宗尚倪、黄,以僧渐江开其先路”。并将渐江、查士标、孙逸和汪之瑞并称为“新安四家”。关于“新安四家”,历来颇有争议。朱季海先生认为渐江、查士标与程邃、戴本孝才真正可以并称“新安四家”,孙逸和汪之瑞无法与戴本孝比肩。澳门艺术博物馆编《云林宗派:安徽博物院藏新安画派作品集》则指出新安画派中高水准画家众多,非渐江、查士标、孙逸和汪之瑞四人所能概括,故扩充之,增加艺术水平相若者四人:程邃、戴本孝、郑旼、江注,是为“新安八家”。无论是将戴本孝列入“新安四家”或是“新安八家”,均反映出其艺术成就及其在新安画派中地位非同一般。

二、真山真水,引以卧游

戴本孝出生于和县望族,自幼饱读经史子集,力图报效祖国。其父戴重(1601—1646)为明末诸生,在国破家亡之时与清兵誓死抗争,失败后不堪忍受“苟延残喘”的生活,绝食殉节,时戴本孝二十六岁,仲弟移孝才十来岁,家庭遭此变故,本孝心灰意懒,举家遁迹于鹰阿山迢迢谷中,过着“负薪穷谷,佣书村塾,卖文鬻画”的寒苦生活。直至康熙元年(1662),明王朝彻底覆灭,一直致力于反清复明的兄弟移孝北归,家事有所依托,戴本孝才开始游历中华名胜,真正以绘画为业,创作了大量不朽的山水佳作,成为一名布衣画家。

戴本孝性喜自然,清净淡泊,不求闻达,游历生涯占据了整个后半生。据《和州志》记载:“……以布衣遨游四方,陟泰山,走京师,西访周秦古道,登华岳之巅。所览山川云物,奇谲变化,胸中岳岳,不可抑制,即奋笔为图画……”戴本孝历经坎坷,对山川云物有着更深的理解与感悟,故“胸中岳岳,不可抑制”。他的绝大部分作品是随着行游活动而不断创作,是其面对山川名胜时的真情流露,是“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真实游赏空间,使观者如身临其境。

戴本孝的书画创作是在其行游之后才真正开展起来,故其1662年之前的作品极少。加之集录其四十五岁之前所作诗文的《前生诗稿》已轶,戴本孝四十岁之前的书画风貌及艺术思想均不得而知。《山谷回廊图》是目前所知戴本孝早期作品之一,作于康熙元年(1662),时年作者42岁。作者以“马一角”式的构图,用干笔淡墨绘群山壮观雄伟,曲折向上,耸入云端。丘壑深谷,犬牙参差。山腰处古松欹侧,茅亭危建,险峻奇绝。山下百草丰茂,林木蓊郁,曲径通幽,回廊蜿蜒曲折。戴本孝扎实的绘画功底和精湛的笔墨技艺显露无疑,干净利索的线条勾写山石轮廓,枯笔淡墨反复皴擦,以浓焦墨点苔,格调清新萧疏、淡远俊丽。笔墨深得“元四家”中王蒙艺术创作之精髓,构图繁复,写景稠密,善用渴墨苔点来表现山川林峦的郁茂苍茫。戴本孝对王蒙尤为推崇敬仰,有诗作云:“卓哉黄鹤翁,香光因居士。岂有贤渭阳,翻以似为耻。渴笔貌孱颜,千秋寄仰止。”

清 戴本孝 山谷回廊图 165cm×51.5cm 安徽博物院藏

清 戴本孝 草阁听泉图 154cm×82cm 安徽博物院藏

枯笔淡墨貌写家山,抒发胸中逸气以寄托对故园的思念,这是新安画家的一个共同特点。皖南的黄山有着幽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人文景观,吸引大批新安名家相继登临,并创作出大批以黄山为题材的作品。1662年戴本孝出游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名重一时的黄山,并在途中巧遇渐江,“相聚五日,备臻欢适。”黄山之行和与渐江的会晤,是戴本孝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被石涛叹为“百劫尘根都洗尽”的黄山给了他强烈而新奇的视觉冲击;而渐江乃“新安画派”的领军人物,宗尚倪、黄,尤“喜仿云林,遂至极境”,他与戴本孝同为明朝遗民,不禁惺惺相惜,相见恨晚。渐江“敢言天地是吾师”的豪言壮语深深感染了戴本孝,对其后来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在戴氏1664年的《草阁听泉图》中已初现端倪。

《草阁听泉图》描绘山川苍莽逶迤,树木丛生,云环雾绕,似入仙境。两山之间一桥飞架,泉水潺潺从桥下流过,顺势而下。桥上草阁高筑,两隐士对坐,静听泉声。近处一老者执杖行走于林间小径,也似是被潺潺泉声吸引,正缘声寻源。款署:甲辰秋八月画并题,鹰阿山老樵本孝。甲辰即1664年,时年戴本孝44岁。在笔墨上,作者擅用干笔,山石多用枯笔淡墨皴擦出体面,点苔较少。树木以湿笔点染,阴阳间隔,层次分明。布境高旷清逸,格调松秀枯淡,墨色苍浑,气象清远。与之前的《山谷回廊图》风格已有很大区别,开始显示出自家特色。戴本孝以黄山为题材的作品很多,以擅写黄山实景而闻名于画史。上述《草阁听泉图》虽未具体说明所绘何处之景,但从山石树木形态分析也应是根据黄山风景所画。

《白龙潭图》是戴本孝黄山诸作之一,图绘崇山峻岭,雄奇磊落,直插云霄,汩汩清泉从山间飞流直下,冲进潭底,浪花激荡,奔冲向前。丘壑幽邃,万木峥嵘,重峦叠嶂之间烟雾升腾,岚气缥缈。苍劲有力的线条勾勒山石轮廓,干笔淡墨皴染,凸显长方体山石之坚凝厚重。所绘树木,技法多样,勾皴点染并施,与淡墨染就的山石相映成趣。整幅作品浑润幽淡,苍茫空灵,富有生机,于干笔渴墨中染造笔墨浑融,以干求湿,以燥求润。右上方隶书题“白龙潭”三字,左上方款题:“黑潭云物,白昼风霆。駴观警听,更现不测。神山自具,威音足以震慑尘俗。固如此胸中磊块,笔底氛埃,几欲淘汰殆尽,始知游名山,读异书,见伟人,其风概相同也。鹰阿。”黄山是戴本孝精神家园的栖息地,是其思念故国的精神寄托。黄山以其峻秀之姿、雄奇之美给戴本孝以心灵上的洗礼,以致其“胸中磊块,笔底氛埃,几欲淘汰殆尽”。“始知游名山,读异书,见伟人,其风概相同也”,黄山风景的奇伟瑰丽使戴本孝悟出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寓万千丘壑于胸”的真理,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并走向成熟。

清 戴本孝 白龙潭图 194.9cm×55.4cm 安徽博物院藏

戴本孝至老游兴不减,曾二登黄山,三上太华,攀泰岳,走匡庐,乃至“一生经万死,五岳只孤行”。丰富的行游经历使其认识到“师真山”“以天地为真本”的重要性,他在《赠龚半亩》诗文中曰:“古人真迹不易见,尘眼尤难辨真赝。真山原是古人师,古人尝对真山面……”认识到真正值得师法的古人真迹很少,且真伪难辨,古人真迹也是在“尝对真山面”的感悟中创作出来的。他希望画家抛开传统程式的禁锢,不要盲尊“六法”,自题山水画云:“老从林壑见前身,每对名山辄写真。读书万卷行万里,古人六法少知津。”正是胸寓丘壑,戴本孝笔下的风景幽淡简远而又伟峻深沉,描绘出自然界真山真水的神韵。

清 戴本孝 湖山逸兴图 138cm×69.5cm 安徽博物院藏

戴本孝与渐江相交虽短,但对戴本孝的艺术之路却有深远影响。戴本孝对渐江的人品和画格倾慕不已,戊辰(1688)十月,在一幅山水画作上题道:“林光山气最清幽,添个茅亭更觉投。读罢蒙庄齐物论,端居一室得天游。此昔予赠渐江句也,余家山居常数为图,多在六法之外。”这里不仅有戴本孝对渐江绘画艺术的高度评价,也体现出其对“澄味怀象”“卧游”“畅神”等美学思想的重视。

晚年时期,戴本孝的绘画已达到了“笔少画多,境显意深,险不入怪、平不类弱,经营惨淡、结构自然”的四难境界。他更加惜墨如金,墨调枯淡干渴,作品构图简率自然,缩小了笔墨之间的浓淡差距,画面层次更趋简淡。用笔柔中寓刚,枯中含腴,构皴点染简约,点线形态融于物象中。形态各异的山石结构分明实在,近看笔触却模糊柔和,色调幽淡而不觉杂乱,具淡远雅致、雄浑朴实之感。《和州志》载:“是时高隐之士,意气颓放,率以绘事见长,若徐枋、萧云从、僧渐江辈,皆以意所独构,咸自成家。本孝兼其长,颇为时所推许。”戴本孝集众名家之长,又师法真山真水,以元人气韵蔚宋人风骨,自然名重一时。

三、书印兼善,文词斐然

中国历来有“书画同源”的传统,一代大师黄宾虹先生曾说:“书画同源,欲明画法,先究书法。”明清之际很多画坛高手都兼擅书法, 戴本孝亦是如此。《和州志》曰:“本孝幼工书画,所得晋唐名墨盈箧笥。除肆力于诗词之外,以其余慧习绘画业,临摹金石古文,若隶楷法书,皆有远致。”可见,戴本孝自小就临摹先贤名迹,书法功底深厚。可惜目前尚未发现戴本孝有独立的书法作品传世,其书法风貌只能从诸多的绘画题跋中窥见一斑。早期题字端丽古雅,如《山谷回廊图》中的行书题跋。晚年书作趋向苍劲老辣,隶书结体方折,棱角分明,古朴劲健,如《湖山逸兴图》(1690)中“湖山逸兴”四字。

《巢民老人观菊图》是戴本孝的经典之作,无具体年款,据考证作于康熙三十年(1691),时作者已是71岁的高龄。图绘风和日丽、天朗气清,茅亭面水而建,一老者端坐亭内,神定气闲地观菊品茗,屋外湖石嶙峋,古木苍翠,扁舟载酒菊将至,描绘出巢民老人清闲雅逸的高隐生活。图右边篆书“巢民老人观菊图”,钤白文“本孝”、朱文“先朝遗民”两印。图上方戴本孝行书王勃《山亭序》部分内容,全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款署:“王勃山亭序为巢翁老年伯大人书,鹰阿樵子本孝”。下钤“鹰阿山樵”白文印、“本孝”朱文印两枚。图下方戴本孝草书七律二首,其一:“老眼偏于秋兴奢,晚芳寻遍向山家。篱边移就灯前影,榻畔围成石上花。三迳蒿蓬谁送酒,百年凡林对流霞。天怜黄发酬佳节,日日征歌玩物华”。其二:“云巢高寄海天涯,斯世浮荣未足夸。入掌千峰惟选石,开颜四季有名花。秋盈玉露还宜酒,霜掇金英好当茶。不觉图成惊月落,苍柯屋角偃龙蛇。题巢民老人观菊图二首,年家子本孝稿”,钤“鹰阿山樵”白文印。“巢民老人”即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江苏如皋人。他与戴本孝之父戴重交厚。戴重殉节后,冒襄在如皋水绘园内建碧落庐以完成友人生前遗愿,对本孝、移孝兄弟多有照顾,故本孝以长辈之礼相敬,自称为“年家子”。

清 戴本孝 巢民老人观菊图 188cm×96.4cm 安徽博物院藏

清 戴本孝 山径泊舟图 132cm×60cm 安徽博物院藏

《巢民老人观菊图》中戴本孝篆、行、草三种书体皆有,是研究戴氏书法的难得史料。戴本孝的篆书于古金石文字中吸取菁华,结体典雅朴茂,线条圆润,遒劲馨逸。行书王勃《山亭序》行笔自然流畅,字体饱满圆润,锋款挺拔,劲秀飘逸。通篇运笔从容,布局行间疏朗,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萧疏、散淡之感。草书《题巢民老人观菊图二首》融以章草笔意,运笔正侧互用,藏露结合,起笔收锋间转折自如,笔断意连,纵横开阖,跌宕遒逸。戴本孝的书法于沉厚凝重之中充盈着清新自然、超尘脱俗的书卷气,给人以恬静和谐的美感。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岀作者隐居避世、寄情于书画的归隐心态和不流俗媚的世崇高格调,一派高士风度。

戴本孝不仅书法绝佳,还兼擅治印。康熙二年(1663)他为冒襄精心设计并镌刻了一枚极为别致的六面八方印,八个不同形状的印面分别刻有冒襄的姓名、字号、鉴藏、闲句等,风格不尽相同,古雅醇正,邈无俗韵。戴本孝首创六方八面印,成为中国篆刻史上的经典之作,并藉此而名垂印史。戴本孝所作诗文集为《前生诗稿》和《余生诗稿》,其诗文不追求华丽辞藻,清新自然,于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绘画及人生处世的哲理,是研究戴本孝生平、艺术思想以及明清时期遗民绘画的重要资料。

四、结语

戴本孝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遗民画家,以清操自守,终身布衣,隐居山林潜心书画,后半生云游天下,以自然风光、山川名胜为创作真本;并在途中广交师友诸如渐江、萧云从、龚贤、石涛、梅清等书画名家,纵情山水,切磋艺事,加之自己潜心钻研,终于形成了疏简枯淡、墨色苍浑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用枯笔干墨擦写出“最模糊处最分明”的丘壑山川,兼容宋元山水之气韵,构筑了饶有韵致的深邃意境,卓然自立于清初画坛。放眼整个中国美术史,戴本孝的山水绝非主流,地位也不及与之交往的渐江、石涛、龚贤等,但他“山树模糊,意境深邃,枯笔高旷”的艺术风格以及力求师法自然、反对盲尊古法等的艺术理念却在中国绘画史上永远散发着耀眼光芒。

清 戴本孝 仿北苑秋山图 197.5cm×80.5cm 安徽博物院藏

(本文作者任职于安徽博物院)

责编/杨元元

猜你喜欢
新安博物院黄山
博物院寻兔记
新安滩
黄山日落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登江阴黄山要塞》
张新安教授简介
黄山冬之恋
参观河南博物院
新安滩
与时代同行:河北博物院的创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