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
——扬州粮食绿色稳产增产路径选择

2017-06-05 14:59王曙光袁秋勇吴永宏江苏省扬州市农业委员会
江苏农村经济 2017年4期
关键词:扬州市粮食绿色

王曙光 袁秋勇 吴永宏/江苏省扬州市农业委员会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
——扬州粮食绿色稳产增产路径选择

王曙光 袁秋勇 吴永宏/江苏省扬州市农业委员会

江苏省扬州市地处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又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过渡地带。近年来,全市认真实施江苏省委、省政府依靠科技提高粮食产量的决策部署,全面推广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依靠科技促进粮食持续增产,走出了一条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粮食生产如何适应新形势,探索出一条适合扬州粮食绿色稳产增产的新路径势在必行。

一、粮食多年丰产的成功经验

2003年以来,扬州市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增”,2015年粮食亩单产创历史新高,达497.0公斤。该市高邮三垛镇小麦高产攻关田亩产达693.2公斤,刷新了江苏淮南小麦高产新纪录。全市“吨粮田”面积达461.5万亩,占粮食总面积的73.3%。粮食生产每年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00元左右,80%的小麦和50%的稻谷销往南方,年商品粮18.4亿公斤,受益人口达1000万。总结粮食生产成功经验,主要表现为“四个化”:

1、品种纯良化。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扬州市把优质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作为粮食增产首要措施来抓,舍得下力气增投入,每2~3年品种更新一次,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均达98%以上,良种贡献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扬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是区域性农业科研机构的领跑者,全国地市级农科所综合实力排名第一,每年投入科研经费1500万元用于培育新品种,以程顺和院士为带头人的科研团队先后育成农作物新品种110个,“扬麦5号”“扬麦158”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成果转化创社会经济效益500多亿元。

2、施肥数字化。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扬州二十多年磨一剑,研制成功了国内首创的“扬州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市95%以上的耕地推广应用了这种新模式,应用面积达5260万亩次,在保障全市粮食连续增产的同时,化肥总用量下降了约10%,肥料利用率提高了4.2个百分点,有效减轻了滥施化肥、肥料流失所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实现节本增收21.6亿元。该项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被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等中央媒体称为“扬州模式”,被农业部定为规范化软件在全国所有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推广应用,迄今为止已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24个项目县提供了技术培训,填补了数字扬州建设农业领域的空白,为推动智慧扬州建设添上了浓彩的一笔,也为全市粮食持续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3、服务社会化。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事关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大局,是长期以来困绕政府及广大农民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为了破解这一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扬州市积极探索植保社会化服务新模式,连续多年将植保社会化服务列入市委、市政府农业农村工作综合考核内容之一,实现了由农民分散防治向专业化防治转变,由传统服务方式向市场化运作机制的转变,2010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组织全覆盖,有效地解决了病虫防治难的问题。粮食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69%,为全国平均水平3倍多,每年专业防治节本增收近2亿元。扬州植保社会化服务模式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在全国广泛推广。

4、技术精准化。扬州市加强农、科、教联合,率先将扬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稻麦新品种、扬州大学张洪程院士创新研究的稻麦精准栽培新技术及时推广应用到生产一线。以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集中育供秧、科技入户等项目实施为抓手,建立了行政领导、科技专家、推广人员、核心农户、一般农民广泛参与的“五位一体”推进机制,强化了攻关田、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一田三区”推广机制,推行了“有配套的技术服务规程、有良好的服务手段、有统一的服务标准、有规范的服务合同、有完善的服务档案和统一品种、统一播栽、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收获”的“五有五统一”专业化创新服务机制,大幅度提高了成果转化率、技术到位率和推广覆盖率。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扬州市粮食生产面临着一些新的形势。一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高。中央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2003年以来国内粮食连年增产稳产,库存充裕,但同时粮食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供需结构失衡现象。随着粮食市场日益开放,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推进,粮食刚性需求不会下降,粮食生产面临着以国家层面的优化农业结构、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粮食持续稳产增产的难度大。近年来,扬州市粮食生产连获丰收,单产、总产均处在历史较高水平。农作物易受恶劣天气、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从客观规律上讲,产量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上难度不小。三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压力大。扬州市耕地越来越少,农业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农业资源长期透支,得不到休养生息,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制约的矛盾愈发明显。四是粮食规模化生产的势头猛。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种粮人数在逐年减少,土地不断向种田能手集中,目前规模在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已达4442户,土地流转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在服务种粮大户方面,农业发展方式和服务手段必将发生深刻变化。

三、粮食绿色稳产增产的路径选择

1、加强政策资金支持。由于天气、市场、成本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近两年农民种粮效益出现了一定程度下滑,挫伤了部分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的种田积极性。一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着力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着力促进粮食绿色发展,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加快粮食生产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二是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支持力度。生态环境质量是决定粮食质量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扬州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其农业生产面临的土地、水、面源污染等环境资源压力越来越大。要积极争取部、省、市项目资金,加大对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的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要构建可持续农业发展政策激励机制,尽快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法治轨道,确保粮食生产的源头安全。三是落实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前江苏已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实施了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要认真研究政策,摸清实际情况,严把政策关、审核关,精心组织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发放工作,妥善应对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折不扣地把好政策落实好,切实提高农业补贴政策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

2、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目前,扬州市粮食生产正处在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土地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农业科技对于粮食稳产增产意义重大。一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要面向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充分利用扬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扬州大学等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研发平台,开展水稻、小麦等大宗粮食作物先导性生产技术研究,着力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农作物新品种,抢占粮食生产高新技术制高点。二是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随着农机化投入大幅增加,扬州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快速发展,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4%左右。但由于农机农艺结合不够紧密,农机化发展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要理顺机制体制,积极促进农机与农艺同步发展、互相配合,努力提高重点作物、关键农时、重点环节的农机化作业水平,提升秸秆机械化还田等薄弱环节的农机、农艺融合水平,在省内率先实现水稻、小麦的全程机械化。三是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基层农技人员是打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主力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突出提升乡镇一级农技服务水平,改善技术推广的条件和环境,充分调动他们推广先进适用种粮科学技术的积极性。

3、大力推进绿色化生产。以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建设绿色高产高效示范方为抓手,以市政府提出的实施粮食绿色增产“1120”工程为契机,扎实推动粮食生产向绿色高产高效发展。一是大力推动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强化病虫监测预警和抗药性监测,开展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示范,推广种子处理,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建立农企合作共建示范基地,发挥企业等社会力量在病虫防控中的积极作用。强化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开展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环境友好型农药剂型和生物农药制剂,扩大农药“减量增效”模式的示范推广面积,确保农药使用量不增加。二是大力实施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以测土配方施肥、缓控释肥、机械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为主要内容,突出新型经营主体示范推广,力争率先实现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突出精准施肥、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大力推进化肥减量提效。三是大力推进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以节地节种节肥节药节水等绿色生态安全生产技术应用为重点,探索建立优质高效粮食规模化产业基地,深入推进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组装集成推广可复制、易推广的节本、增效、绿色、安全技术模式。扩大稻田养鸭(鱼、蟹、虾)等稻田种养结合技术模式和“水稻+N”等粮经轮作种植模式示范推广面积,调优粮食种植结构,稳定提高种植效益。

4、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传统农业中劳动者的技能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种粮农民。一是提高职业农民培训针对性。筛选一批种粮大户、家庭经营农业继承者、返乡创业农民工、涉农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其他愿意致力于农业生产经营的群体作为新型职业种粮农民的培养对象,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培训,重点培训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农艺融合等现代农业知识技能,提高培训针对性,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二是创新职业和学历教育模式。2016年,扬州市农业委员会与扬州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多所省内高等院校签订了定向培养基层农业农村人才协议,要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完善定向培养政策,进一步扩大定向培养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培育一批留得住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让更多的大中专学生自愿投身粮食生产经营中去,成为生产的新生力量,切实解决“谁来种地” “谁会种地”的难题,努力把这项创新型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效。

猜你喜欢
扬州市粮食绿色
珍惜粮食
绿色低碳
扬州市直击一线精准执法 媒体直播显成效
扬州市深化危化领域精准执法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我的粮食梦
蓮葉田田清風來——记扬州市廉政文化展示馆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