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婵,马东升,于林芳
(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112)
染色内镜在早期食管癌、胃癌诊断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刘 婵,马东升,于林芳
(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112)
目的 探讨染色内镜在早期食管癌、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5月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3例,对照组53例。对照组行常规胃镜检查,观察组行染色内镜检查,并对异常黏膜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两组患者检查结果,早期食管癌、胃癌检出率,非典型增生检出率及良性病变检出率。结果 观察组中41例患者的黏膜经染色后存在形态学改变,12例未见形态学改变;对照组中36例患者胃镜下肉眼观察存在可疑病变,17例未见异常。观察组患者早期食管癌、胃癌检出率共计15.09%,与对照组的3.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重度非典型增生检出率为13.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9%(P<0.05);两组患者轻度、中度非典型增生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良性病变检出率分别为24.53%、41.5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染色内镜对提高食管癌、胃癌早期检出率有确切价值,并对癌前病变有显著诊断作用,值得推广。
食管癌;胃癌;染色内
胃癌及食管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由于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多数确诊后已为晚期。如何有效提高早期胃癌及食管癌检出率,延长患者存活时间,一直是临床研究重点。胃镜检查作为一种常用内镜检查手段,可清楚观察被检查部位真实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但有研究指出[1],常规胃镜检查难以鉴别良性病变与早期食管癌、胃癌,易出现漏诊。本研究为探寻早期食管癌、胃癌的有效诊断方法,对染色内镜在临床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于我院2015年4月—2016年5月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中选取106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3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53.25±3.14)岁。对照组53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3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53.19±3.1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年龄≥18岁;胃镜下肉眼可见糜烂、局部充血、微隆起、凹陷;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重要脏器功能严重不全者;消化道穿孔患者;消化道急性炎症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已确诊为进展期食管癌、胃癌患者;有碘过敏史者;病历资料不全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禁食6~8小时,检查前给予咽部麻醉及镇静解痉药物。对照组行常规胃镜检查,若肉眼可见糜烂、局部充血、微隆起、凹陷等可疑病变,则取可疑病变处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组行常规胃镜检查后,在镜下注入0.9%氯化钠溶液对食管、胃黏膜予以清洗。对于食管黏膜异常患者,内镜抵在齿状线上方,经活检孔将塑料喷洒管插入,直至贲门口,一边退镜,一边将20 ml卢戈氏碘溶液注入,停留1~2分钟,观察食管黏膜颜色变化。着色后黏膜呈棕褐色提示无病变,若黏膜浅染色或不染色则提示病变,取浅染色或不染色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对于胃黏膜异常患者,经活检孔将塑料喷洒管插入,局部喷洒3%靛胭脂,停留1分钟,观察胃黏膜形态、颜色,着色均匀提示无病变,着色不均匀提示病变,取着色不均匀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1.3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纳入SPSS20.0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内镜检查结果
观察组中41例患者的黏膜经染色后存在形态学改变,其中食管黏膜浅染色11例、不染色3例、胃黏膜着色不均匀27例,其余12例患者的黏膜经染色后未见形态学改变。对照组中36例患者胃镜下肉眼观察食管、胃黏膜存在可疑病变,17例未见异常。
2.2 两组早期食管癌、胃癌检出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早期食管癌、胃癌检出率共计15.09%,同对照组的3.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早期食管癌、胃癌检出率对比[n(%)]
2.3 两组非典型增生检出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重度非典型增生检出率为13.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9%(P<0.05);两组患者轻度、中度非典型增生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非典型增生检出率对比[n(%)]
2.4 两组良性病变检出率对比
观察组、对照组良性病变检出率分别为24.53%、41.5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良性病变检出率对比[n(%)]
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人们生活方式改变,胃癌及食管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公共卫生问题[2]。有数据显示[3],胃癌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3.1%,中晚期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10%,而早期胃癌及食管癌患者根治手术率为90%~100%,5年生存率可达90%,因此早期检出食管癌、胃癌,对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胃镜是检查消化系统疾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可直接对食管及胃内情况进行观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但有研究指出[4],早期胃癌及食管癌在内镜下较多地单纯表现为黏膜色泽改变,部分病灶可能与周围黏膜色泽完全一致,因此采用常规胃镜检查易出现漏诊。
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食管超声内镜、染色内镜及放大内镜在临床中得以运用,其中染色内镜由于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单等优点,受到广泛青睐[5]。染色内镜通过在局部应用染色剂,使病变位置发生形态学改变,从而提高异常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差异,根据颜色变化对病变性质、位置等予以判定[6]。目前临床中使用的染色剂包括卢戈氏碘溶液、亚甲蓝染料、靛胭脂等。卢戈氏碘溶液、亚甲蓝染料属可吸收染色剂,可与细胞特异性结合而使组织着色,食管呈不染色或浅染色时,提示食管黏膜存在异常;靛胭脂为不吸收染色剂,若胃黏膜染色不均匀,则提示存在病变。上述染色方法较为灵敏,对比鲜明,可明确提示医生对病灶进行活检,提高早期食管癌、胃癌检出率。
有学者对298例疑似胃癌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其中常规胃镜检查后行活检的胃癌检出率为7.04%,而染色后行活检的胃癌检出率为12.18%,提示染色内镜可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7]。另有学者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接受染色内镜检查患者,早期食管癌、胃癌检出率显著高于接受常规内镜检查者(P<0.05),进一步证实染色内镜的临床价值[8]。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早期食管癌、胃癌检出率为15.09%,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同上述报道相符。且观察组重度非典型增生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染色内镜在癌前病变诊断中也具有一定价值。
综上所述,染色内镜检查可有效提高早期食管癌、胃癌检出率,减少漏诊,并可及时发现癌前病变,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指导,具有较高价值。但本研究纳入样本量少,结果还需更多大样本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1]陈巍峰,李全林,周平红,等.不同染色放大内镜方法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中临床价值的前瞻性评估[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7):662-667.
[2]陈函清,潘文胜,金冠福,等.色素内镜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12,18(11):1134-1137.
[3]余世界,沈磊,罗和生,等.智能染色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1,28(9):502-505.
[4]王文波.放大染色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1):170-171.
[5]周彩芳,刘铁梅,梁暖,等.醋酸-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作用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5(1):60-62.
[6]方辉,李学良.内镜下美蓝染色联合超声内镜检查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J].江苏医药,2016,42(7):836-838.
[7]贺林,郑全庆,黄山平,等.染色内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3465-3466.
[8]韩文,冯义朝,戴光荣,等.染色内镜在早期食管、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对照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0(10):1997-1999.■
R195
B
1671-1246(2017)10-0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