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任 芳 王 玉/文
转型升级与融合创新
——2017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技术研讨会侧记
本刊记者 任 芳 王 玉/文
来自制造业代表企业,以及物流技术装备企业的200多位代表汇聚一堂,聚焦制造企业物流优化升级,围绕智慧供应链、智能物流解决方案、厂内物流系统规划建设、物流信息化技术与自动化物流系统应用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分享,提供了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中物流改善的思路。
3月16日,一场针对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优化,以“转型与融合”为主题的盛会——2017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技术研讨会在苏州隆重召开。大会由《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主办,并得到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苏州大学现代物流研究院、苏州工业园区采购与贸易协会的大力支持。来自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SEW、老板实业、奇瑞捷豹路虎、京东方、一汽、上汽、中国重汽、欧莱雅、格兰富、美的、益佰制药、方太、波司登、施耐德电气等制造业代表企业,以及昆船物流、北起院、新松机器人、江苏高科、中鼎集成、英特诺、德马工业、法布劳格等物流技术装备企业的200多位代表汇聚一堂,聚焦制造企业物流优化升级,围绕智慧供应链、智能物流解决方案、厂内物流系统规划建设、物流信息化技术与自动化物流系统应用等关注热点进行了分享,提供了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中物流改善的思路。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技术研讨会”是《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在成功举办了服装、电商、快消品、物流装备等多个细分行业活动之后,推出的又一品牌会议。2016年3月,杂志社携手新松机器人公司在沈阳联合主办了首届大会,此次来到生机勃勃的苏州,吸引了更多关注。
大会主持人、《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执行主编江宏表示,在我国社会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制造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发展模式也正随之变化。转型与升级发展密不可分,不仅有产品、技术、管理、制造工艺与设备的升级,还有信息系统、物流系统的全面升级。特别是在“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下,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集成化、柔性化、自动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供应链、智慧物流成为发展方向,“生产物流”与“仓储物流”将更为有效地融合。随着《2016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运营项目指南》的出台,“智能物流与仓储系统”首次被纳入五大核心智能制造装备,物流对于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性上升到国家层面,智能物流技术设备的应用备受企业重视。当物流技术遇上“智能制造”,该如何融入其中,提供助力,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在此背景之下,大会以“转型与融合”为主题可以说是契合制造业与物流相关行业的需要。除了大会主题的深思熟虑,内容设置更是精心。本次大会共设有9个主题演讲、两场互动论坛,以及三大国际知名制造企业美的、欧莱雅、SEW工厂的参观学习。演讲嘉宾更是覆盖了协会、科研机构、咨询公司、制造企业、物流服务与技术装备提供商等方方面面的专家。因此,贴近需求的主题、高质量的内容、高水准的嘉宾,使本次大会获得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此外,为表彰在制造业物流转型升级与优化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大会还举办了“2017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技术研讨会荣誉评选颁奖晚宴”,评选出“中国制造业优秀物流工程奖”、“中国制造业优秀物流服务供应商奖”、“中国制造业物流创新技术奖”三大奖项,使现场气氛再次被推向高潮,并在一片盛赞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近年来,探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智能制造和智慧物流两大主题。对于这两个发展趋势,演讲嘉宾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其本质内容是一致的,核心就是智能制造。
法布劳格物流咨询有限公司张芸指出,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高科技策略项目,指传统制造业的计算机化,进而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对整个价值链进行重组和管理。其目的在于建设智能工厂,由生产的产品决定生产工艺,使其具有高适应性、高资源利用率、满足人体工程学设计等特征,并由客户和商业伙伴参与价值链过程。未来智能工厂的生产特点是柔性化、去中心化,智能物流必须高度柔性化地服务于智能生产工艺。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尽管工业4.0、智能制造目前只是一个愿景,还没有真正落地,全球企业都在探索,而且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智能制造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将会深刻影响生产、消费、生活的所有领域,因此必须认真面对。
嘉宾们汇聚一堂聚焦制造企业物流优化升级
王继祥
沈国良
余乃义
戴建国
孟令广
李波
房殿军
朱瑞
杨晖
张芸
孟群
江宏
柳荣
李建良
宋方
吴巍
图1 :老板电器智能制造信息化融合
图2 :智能制造应从智能物流规划起步
智能制造的实现显然离不开智慧物流的支持。对于智慧物流,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中国首席科学家、中国首席代表房殿军博士在《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主题演讲中做了详细分析,他认为智慧物流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典型特征:
1. 去中心化,未来的物流设备如AGV,不是由中心控制系统来控制和调度,将是自主的、分散控制的;
2. 自主性,智能设备具有自己决定工作路线的能力;
3. 网络化,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全网覆盖;
4. 全流程数字化,只有全流程数字化才能支撑智慧物流,未来必须是实时自动获得准确的数据,因此数据的采集、处理技术非常重要;
5. 高柔性自动化,如,用输送线连接起来的刚性的生产体系逐步变为由机器人支撑的柔性的智能制造系统;
6. 智能化,实现人机互动、人机相融,这是未来物流领域的最高境界。
毋庸置疑,在智能制造、互联网+带来的新的发展环境下,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正发生深刻的变革。由最终用户发起的购买行为呈现出高度定制化特点,对柔性化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倒逼制造企业转变运营模式。如何满足大规模、低成本、个性化定制的需求,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巨大挑战。对此,多位来自制造业与研究咨询机构的演讲嘉宾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公司的具体实践和宝贵经验。概括来讲,有以下几个关键词:
1. 自动化与信息化
奇瑞捷豹路虎、老板电器、SEW作为制造企业的代表,在演讲中均强调了自动化与信息化对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奇瑞捷豹路虎有限公司制造部物流总监朱瑞围绕“中国汽车工业4.0与物流发展”主题演讲,指出公司作为中英合资的高端汽车制造企业,立足于建设最现代化的工厂。在面临越来越昂贵的人工成本和人员容易流失的压力下,制造企业的发展方向就是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他详细介绍了奇瑞捷豹路虎高度自动化、信息化的生产与物流系统建设情况与实施效果,如,创新发明了塔台式管控系统、整车物流发运监控系统等,并采用RFID、AGV、自动仓库等技术设备提高物流效率。
杭州老板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沈国良介绍了老板电器茅山智能制造与智能物流基地一期的情况,他强调信息化融合是实现智能化的关键(参见图2)。对此,老板电器从接受用户订单开始,对客户管理、ERP、MES、WMS以及WCS等系统进行融合,并采用首创的钣金柔性化生产、自动喷涂线、精益生产导入、成品自动物流输送线等,实现了高效的自动化生产与物流运作,节省了人力,降低了成本。在此基础上,占地211亩、总投资15亿元的老板电器智能制造二期项目即将启动(见图1)。
SEW-传动设备(苏州)有限公司电子中心高级经理李建良分析了如何以智慧物流作为关键点来切入智能制造,同时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强调以CPS系统为中心,以柔性化、去中心化为方向。目前,SEW苏州工厂已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正在信息化方面大力投入提升。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物流总监吴巍表示,正在考虑将智能化的仓储管理系统跟ERP系统以及客户管理系统对接,同时将经销商、终端消费者数据链打通,给未来企业实施智能生产打下基础。
江苏高科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乃义在演讲中表示,制造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对高效的自动化物流系统的需求非常迫切。据介绍,江苏高科根据美的苏州生产基地的实际情况,对其物流动线进行精细化设计,对所有物流环节进行合理布局,使物流系统与生产线无缝衔接,做到企业制造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同时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做到物流动线的全方位监控与管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该项目占地约5000平方米,有货位16930个,应用了堆垛机、RGV、码垛机器人等自动化物流设备,实现了从产品下线—输送码垛—成品入库—成品存储—成品出库的无人化操作,日出入库能力均达到3000台,最终满足了美的苏州生产基地年产1000万台的制造能力下的物流需求。
2. 精益物流
在制造企业发展进程中,精益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减少浪费和不必要的操作是更好地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基础条件。多位嘉宾就精益物流的导入与成效进行了分享。例如,来自一汽轿车的物流规划专家表示,导入精益管理后,一汽轿车在从大批量、少品种转向多品种、少批量的柔性生产方式过程中,实现了柔性化、准时化的精益物流方式,解决了因货量增加、品种增加带来的工厂面积紧张问题。目前,一汽轿车的精益物流正在向更高层次的供应链优化方面发展。
3. 供应链优化
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漫长而复杂,但无论物流规划、物流建设、物流运营,还是物流管理效率的提升,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优化整个供应链。供应链几乎决定着一个企业在竞争中的成败。如何实现供应链优化,成为制造企业普遍关心的焦点之一。
OTEP模型国家版权拥有者、采购与供应链顾问柳荣专门以此为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他指出制造业竞争三要素是成本、品质、效率。围绕这三个目标,他阐述了供应链优化的三个可行步骤:第一步,理解顾客,在供应链设计阶段要对客户需求进行定位;第二步,理解供应链,依据产品的数量和种类,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可分为渠道供应链、经营供应链、柔性供应链和敏捷供应链四种不同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第三步,获得战略匹配,可以通过强强联合、门当户对,质量先行、客户口碑,制度建设与团队保证等手段来实现。近年来,随着供应链成本逐渐上升,很多企业不仅从整体规划战略设计上去优化整条产业链,还希望通过智能化改造、引入自动生产线降低成本。
两场互动论坛精彩纷呈
4. 低成本物流自动化改善
自动化物流系统以提高作业效率与管理水平、节省人力、保障作业安全与质量等诸多优势,受到制造企业的青睐,但其初始投资成本较高,使一些企业望而却步。如何用较低的成本实现自动化物流改善,是目前企业普遍关注的内容。对此,工业4.0研习社社长李波进行了详细的案例介绍和经验分享。
李波表示,低成本自动化改善方案是利用现场操作者的智慧,用手制作来实现结果的创造性提高和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消灭不合理和不均衡这两大浪费。这一自动化物流改善方案以结构简单、花钱少,故障降低,安全性提高,既能提高作业效率与品质,又能改善浪费和过量,追求人和设备的最佳组合,不追求高速而是适速,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他现场还列举了两个案例——利用箱子自重的空箱返还装置,以及无动力搬运改善方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5. 重视物流规划
房殿军表示,中国制造业的特点是边干边改,比较愿意在设备上投钱,但不是特别愿意在规划上投钱,而工业4.0的发源地德国在物流规划方面的严谨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一个严谨的规划方案,对建立高效的智能工厂、打造智能物流系统是非常有帮助的。
张芸更是以《智能制造应从智能物流规划起步》为演讲主题进行了深度分享。她指出,智能物流建设一定要从规划先行。首先,建立量体裁衣的全方位的整体物流规划方案;第二步,方案实施中现场调整优化;第三步,持续改善与提升。同时,智能物流应从物流标准的导入着手,起到固化和提升的作用。其步骤通常为:标准定义-培训标准-标准内部转化-内部培训-实施-检查-问题解决。她进一步强调,规划决定了企业的起点高度,实施决定了未来的发展。同时,过往的经验重复不叫规划,规划要有一定的创新性,既含技术层面的,也含管理层面的。
谈及做好规划,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物流仓储工程事业部副总经理孟令广指出,无论是智能制造还是智能物流,从供应链的前端到后端一定要统一规划,从标准化到系统化到信息化这些都要综合考虑(见图2)。
值得欣喜的是,制造企业在物流项目建设中表现得越来越专业。江苏美的清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杨晖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作为苏州生产基地项目组组长,直接参与了自动化物流系统项目的架构设计。他基于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制造企业实施物流项目前如何做好准备工作给出了三点建议:第一,组建专业团队,应涵盖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软件工程师三类人才;第二,把业务场景定义清楚,除了要了解产品生产、下线到出货的整个流程,还要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第三,对可能遇到的问题收集并归类,考虑清楚对策,以保证项目最终达到预期效果,并在未来持续良好运行。
中国制造业物流创新技术奖
中国制造业优秀物流服务供应商奖
为表彰在制造业物流转型升级与优化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大会举办了“2017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与物流技术研讨会荣誉评选颁奖晚宴”
中国制造业优秀物流工程奖
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的最终落地必须依靠具体技术、设备的支撑。在此次会议中,多个演讲嘉宾都对智慧物流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技术与产品做了详细的介绍,同时提醒我们,扎实做好技术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是中国制造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谈及智慧物流的发展趋势,柔性化、自主化、去中心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核心词汇屡被提及。与会嘉宾的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1. 物流系统与生产线高度融合
房殿军博士表示,未来智能设备之间可以实时互通互联,物流会与生产完全融合在一起,物流设备会成为智能制造很好的支撑,甚至会是智能制造有机组成部分,形成新的制造体系。
余乃义指出,物流系统集成商应该在解决方案设计中充分考虑自动化物流系统与生产线的紧密结合,还要融入先进适用的自动化、智能化物流设备,最终保证整个系统的高效运作。他通过美的和同仁堂两个领先的制造业物流系统建设项目,生动说明了物流与生产正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物流不断向生产环节延伸,跟产品生产线实现无缝对接。
2. 人机互动与人机相融
现在机器人没有触角、没有眼睛。未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系统会取代现在的机器人,可以和人之间实现互动,共同协作。也就是说智慧物流的发展是实现人机互动、人机融合的过程。
参观美的
参观SEW
参观欧莱雅
3. 柔性化
要实现智能制造,其中一个转变是将传统的固定的、静止的甚至说是“呆板”的生产线,变为更加柔性化的生产线。例如,传统用输送线连接起来的刚性生产体系会逐步变为由机器人支撑的智能制造系统。这就要求物流系统也要实现柔性化。而当前的物流系统几乎都是刚性的,如果工厂搬迁或企业转型,往往意味着企业要付出高昂的物流设备搬迁成本,或者是将物流系统炸毁重建。因此,未来要提高物流系统柔性化,使用便于搬迁的自动化物流设备。
以机器人为例,目前机器人只是独立完成一些刚性的任务,未来机器人将会变得更加柔性、自主、智能化,机器人之间可以自我学习分享。据悉,德国弗劳恩霍夫物流研究院已开发出自主攀爬机器人,不仅在可以地面上自主行走,还可以自主攀爬上货架,把物料直接从仓储系统运到生产线,或从生产线运到仓库,在此过程中不需要使用提升机。未来,自主行驶的搬运机器人将会是智能物流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
4. 智能化
智能化无疑是物流设备的必然发展方向。房殿军举例说,将应用了CPS技术的智能按钮放置到货架、叉车等物流设备上,能够使物流系统更加智能化。在周转箱上应用智能标签,也可以使周转箱智能化。目前智能按钮的功能还比较单一,未来的智能按钮将更加柔性化,可以随时设置,它们通过物联网相互连接,可以实现更强、更复杂的功能,甚至可以对温度、湿度等环境进行监测,对加速度进行监测,实现更加智能化的物流系统。
5. 标准化与模块化
标准化、模块化将成为物流系统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如,施耐德电气中国工业事业部智能物流解决方案全国销售负责人孟群在演讲中举例说,堆垛机在运行中会产生震动,需要停车回位,以前堆垛机回位需要各个系统集成商自己设置程序,现在堆垛机控制系统实现了标准化,集成商无需自己设置程序,缩短了整个项目的建设时间。
当前,在全球主要国家都大力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情况下,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把振兴制造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重要话题。《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今后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汇聚更加丰富的行业资源,筹备更加精彩的学习交流盛会。明年此时,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