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在《离骚》里写道:“摄提贞于孟陬兮”,意思是说自己在元月出生,孟陬(zou),即是一年之端第一个月的别称。无独有偶,《红楼梦》里的贾家大小姐,也是出生于农历一月,于是取名“元春”,元春,是一月的另一种叫法。
古人以一月为一年之始,农历一月一日即为春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月份总是带给人们春的生机和希望。端春、初春、早春、上春,这些一月的别称寄予了农人一年的期待。古人还更为具体地将元月一日定为“鸡日”,二日为“犬日”,三日为“豕日”,四日为“羊日”,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日为“人日”,并且由当天的天气物候来占卜,如果那天“日色晴明”,则相对应的鸡、犬之属在—年里平平安安。所以,一月又称为春阳、首阳、孟阳。一月里阳光普照,是一年的好兆头。
关于一月最有意思的说法,大概是“初阳”和“太簇”。唐太宗有“灰律动初阳”的诗句,之所以把一月称为初阳,是因为一月寒气渐退,给乐器校音的律管积聚的灰尘都因气温转暖而随空气流动上扬,在尚不能确定月份从何开始的上古,就通过这种诗意的方法来判断一月的到来。而那根律管,正是十二音律中的“太簇”之音。“孟春之月,律中太簇”,聰明的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个月相配,就此把音乐和历法联系起来。
汉代之前,历法随朝代更迭而改变。夏朝所用夏历中的十二月,在商朝时被改成了一月,周朝时又把夏历中的十一月当作一月。直到秦始皇一统天下,确定历法,夏历中的十月才被定为一年之始,称为“正月”,即改正的意思,并且因避自己的名讳(赢政),而读成“zheng”月。之后历法数度更迭,但正月的说法延续至今。
此外,端月、孟月、初月、嘉月、三微月、开岁、发岁、献岁、芳岁、华岁、春王、新正、夏正、三之日、三阳、始春、首春、元阳、正阳、寅月、泰月等也都是农历一月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