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砫军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400047)
衡阳市产业结构分析及其优化路径研究
谢砫军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400047)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既好又快发展是中国现阶段重要任务。本文运用偏离份额方法的动态模型对衡阳市的三大产业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其存在农业发展落后、经济效益低下,工业发展竞争力不足、品牌意识不强,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从合理规划第一产业巩固其基础地位、升级改善第二产业发挥其主导作用、稳定完善第三产业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促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现协调发展四个方面给出衡阳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结构分析一直是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增长始终伴随区域产业结构转型,良好的经济结构是社会经济健康运行和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必要条件,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要表现和具体层面[1]。
国外关于产业结构的研究历史悠久,理论比较成熟,处于先导性地位。威西蒙·库茨涅兹从劳动力和国民收入两个角度,分析产业结构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变化规律。霍利斯·钱纳里认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六个阶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地跃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罗斯托经过研究后提出了经济成长的六阶段论,指出每个阶段的主导产业随着经济增长不断转化,以此推动区域产业结构更新和阶段演替。此外,还有赤松要提出的雁行形态理论、沃西里·列昂锡夫开创和发展的投入-产出理论等[2-3]。
中国产业结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产业布局研究为主的阶段、研究领域扩展阶段、产业部门结构研究为主的阶段和目前的多样化研究阶段[4]。薛普文认为要从宏观经济背景和城市在关联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分析城市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并以此制定城市产业发展战略[5]。另外李诚固(2004)、杨荣南(1996)等关注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4]。但国内关于产业结构的研究对象偏重于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经济特区)的分析,对市、县、城镇以及产业结构的分析论证虽有肖黎等(2010)[6],宣茂前(2007)[7]等,但仍显得比较薄弱。特别是运用动态模型对中小城市的产业结构研究尤显空白。
本文运用偏离份额方法动态模型对衡阳市三大产业结构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定量分析,把2006-2015年的产业结构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得到衡阳市产业结构演变历史轨迹。同时,深入剖析其现阶段产业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衡阳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为实现衡阳市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提供参考。
衡阳位于中国中南地区中心,东邻株洲,南抵郴州,西南接永州,西北邻邵阳,北达娄底、湘潭,面积15310平方公里;衡阳景色迷人、气候温和,是江南湘江流域一个交通、商贸、文教发达的区域中心城市。衡阳资源丰富,堪称“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鱼米之乡”和“旅游圣地”。衡阳在计划经济时期被定位为国家装备工业基地,20世纪50-80年代与唐山、徐州、绵阳、锦州为中国五大二类工业重镇、湖南工商业中心,是外地人的“工作首选地”。21世纪以来作为湖南省“一点一线”城市带和“3+5”城市群规划城市之一,位于以长株潭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内,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8]。衡阳一方面具有发展优势,同时也面临许多发展瓶颈。所以对衡阳市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科学评价,对湖南省产业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一)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动态偏离-份额模型对一个区域一段时间内产业变化进行动态模拟,以其上层区域经济发展为参照,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特定时间段的变化进行分解,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变化的原因,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程度和竞争力强弱,并以此确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区域经济增长总量=结构偏离分量+份额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
(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模型设定
设某区域在时间[0,t]内,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以G表示区域经济增长总量,R表示份额分量,P表示产业结构偏离分量,D表示竞争力偏离分量,j表示第j个产业部门(j=1,2,3…n),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
可以得出:Gj=Rj+Pj+Dj(j=1,2,3…n)
在时间[0,t]的t年内,增长总量可以分解为t-1个分量,以上标m表示第m年相对于前一年的增量,则:
设区域基年和末年的经济总量为e0和et,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基年和末年的规模为ej,0和ej,t,区域所在上层区域基年和末年的经济总量为E0和Et,上层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基年和末年的规模为Ej,0和Ej,t,区域j产业部门在(0,t)时段的变化率为fj,上层区域经济总量在(0,t)时段的变化率为C,上层区域j产业部门在(0,t)时段的变化率为Fj,则:fj=(ej,t-ej,0)/ej,0,C=(Et-E0) /E0,Fj=(Ej,t-Ej,0)/Ej。
由此可以推导出动态偏离-份额模型:
(一)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以湖南省为参照,2006年为基年,从《湖南省统计年鉴》获得相关数据,依据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对衡阳市2006~2015年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计算出2006~2015年衡阳市产业结构的动态偏离-份额值(见表1)。
表1 2004~2013年衡阳市产业结构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单位:亿元)
1、第一产业动态分析
由表1可知2006~2015年期间,衡阳市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分量虽有波动,但整体处于下滑趋势,说明衡阳市第一产业结构越来越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且绝大部分年份为负值,说明衡阳市第一产业结构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总偏离分量保持下滑趋势,表明衡阳市第一产业的低速增长于衡阳市的经济发展不利,而且负面影响持续增加。竞争力分量较为平稳,说明衡阳市第一产业竞争优势稳定。
2、第二产业动态分析
2006~2015年期间,衡阳市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分量持续上升,说明衡阳市第二产业结构于区域经济增长有利,且历年结构偏离分量值均大于0,说明衡阳市第二产业结构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横向来看,衡阳市第二产业的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分别比衡阳市一、三产业的相应指标值高,表明衡阳市第二产业是三大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最具优势的产业。同时,总偏离和竞争力分量在后期表现为倒“V”字形,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衡阳市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对衡阳市经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第二产业结构分量缓慢上升,说明衡阳市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快于湖南省第二产业的增长,为衡阳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力。
3、第三产业动态分析
2006~2015年期间,衡阳市第三产业的总偏离量、结构分量、竞争分量波动频繁,这不仅说明经济增长的曲折性,且说明该市第三产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其中结构分量与总偏离量在2011年达到顶峰后逐渐降低,说明衡阳市第三产业发展对衡阳市经济增长带来很强的负面影响,虽然在2013年降到最低点后呈现上升趋势,但仍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另外,近10年来竞争力分量除2010年外均为负值,说明衡阳市第三产业不具有竞争优势,成为衡阳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最大障碍。
综合以上分析,可得2006~2015年间,衡阳市第一产业发展在湖南省处于不利地位,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但有一定竞争优势;第二产业发展处于有利地位,竞争优势强,是衡阳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发展不够稳定,既处于不利地位,也不具备竞争优势,且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二)衡阳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农业发展落后、经济效益低下
衡阳市第一产业的发展有优势,但是对整体经济增长贡献不大。原因是第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竞争力,属于增长滞后型。从第一产业内部构成看,基础设施落后、市场信息闭塞、市场需求知之甚少、具有严重跟风现象、发展后劲不足为其主要特点。同时,在生产和加工上多为初级产品,精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甚少,没有发挥出衡阳农产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尚处于发展起步或初级阶段,集约化水平较低,仍然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导致劳动生产率低、综合生产能力差、经济效益低下,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因此,衡阳农业格局仍然是农业大市、而非农业强市。
2、工业发展竞争力不足、品牌意识不强
从总体上看,衡阳市第二产业表现形式为粗加工,资源消耗大、环境破坏严重,产业同构现象非常严重,集聚程度不高,这些都影响衡阳市第二产业内部竞争力。其工业生产集中在产业链前端,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工业核心竞争力有待提升。没有先进科学的产业配置规划,导致主导产业发展不够突出;没有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为目标,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强力品牌意识不强;政策导向没有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来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3、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衡阳市第三产业主体为劳动密集型行业,有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以及住宿、居民服务业等,而技术深化和资金深化的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房地产和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实力比较弱,从而导致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失衡,整体生产率偏低。这不仅影响了衡阳市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制约了衡阳市经济整体的运行效率。同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高,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缺少社会保障,导致从业人员流动频繁。
(一)合理规划第一产业,巩固其基础地位
加强衡阳市农村生产条件改善,支持农业高新技术引进与人才引进,着重提高衡阳市农业生产能力,全面提高衡阳市农产品质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衡阳市农业结构调整,重点突破小农经济体制对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限制,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组织和各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传统农业向“市场化、设施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模式转变;围绕衡阳市优势农产品基地和龙头企业,逐步走向以优势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从供给侧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重点抓好粮油、生猪、家禽、林草、果蔬等五大衡阳市特色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拓展衡阳市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充分利用衡阳市特色农业资源,将其与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相结合。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就业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到农产品运输、加工、贸易以及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中,完成产业产值结构与产业劳动力结构同步调整,促进衡阳市农业产业化全面升级,向农业强市发展。
(二)升级改善第二产业,发挥其主导作用
大力扶持衡阳市主导产业,发挥支柱产业的带动作用,全力做大做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充分发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带头作用,大力发展一批投资回报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配套能力,主动融入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同时开展企业与企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和作,建立稳定的生产、销售和研发体系,延伸第二产业链条,发展壮大衡阳市优势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加快产业升级,全力培育一批“三高”(高科技、高品质、高效益)、“三密”(信息密集、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企业,以此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确立产业发展定位,建立健全衡阳市工业服务体系,充分吸纳优势资源,积极推进衡阳市产业集聚,形成层次分明、衔接互补、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现代工业结构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环境好、品位高、实力强的高新产业聚集区,全力把衡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建成省级开发区。同时集中财力物力发展松木工业园如盐化工、金属冶炼和精细化工等主流产业,将松木工业园建设成为全省重要工业生产基地;建立并完善衡阳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鼓励并扶持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加强治理“三高”(高能耗、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在降低该类企业成本的同时提高效益,发展环境保护型、资源节约型、人文和谐型经济。
(三)稳定完善第三产业,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
衡阳市政府应加强引导,大力发展以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旅游、房地产、现代物流等“十三五”发展的重点行业;科学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合理、高效配置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立足衡阳市本土的专业信息服务网,提高衡阳市社会公共服务、传统生产和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同时积极鼓励衡阳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加强协同创新合作;大力发展以绿色旅游、红色旅游、农家乐以及特色民宿为品牌的旅游业;扩大服务业就业容量,大力开拓市场潜力大,社会、经济效益好,符合居民文化生活需求的各种服务业。
(四)促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现协调发展
将市场和政府调控相结合,同时,充分肯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改革创新,推动衡阳市各产业优势互补、互相融合、互动发展,充分利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契机,大力发展衡阳市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同时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全面提升各产业整体水平,加强改善各产业的薄弱环节,促进衡阳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
本文根据产业发展相关理论,结合国内外产业结构研究现状,通过对2006-2015年间衡阳市产业结构的动态演变分析,剖析衡阳市产业结构存在农业发展落后、经济效益低下、工业发展竞争力不足、品牌意识不强、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最后针对衡阳市发展现状,提出合理规划第一产业、升级改善第二产业、稳定完善第三产业等可行性建议。但由于存在客观原因跟,本文还有以下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1、仅从宏观角度针对三次产业总体演进分析,缺乏微观方面的各产业内部动态变化分析。2、本文只是从定性的度给出了政策化的建议,可以进一步通过建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模型分析出适合衡阳市产业结构的定量化调整方案。
[1]白雪.辽林产业结构分析与调整思路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4.
[2]方创琳.区域发展战略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赵春雨,方觉曙,朱永恒.地理学界产业结构研究进展[J].经济地理,2007,27(2):279-284.
[5]薛普文.城市产业结构的宏观经济背景 [J].城市规划汇刊, 1994,(3):27-32.
[6]肖黎,冯志坚,谷敏.衡阳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J].经济观察,2010,(5):27-29.
[7]宣茂前.信阳市产业结构分析与调整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8]谢浩覃.长株潭一体化对衡阳经济影响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 2009:8-31.
[9]吴大鹏.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2,(6):173-176.
[10]Simon.Kuznets.ModernEeonomieGrowth:Rate,Struetureand-SPeed.YaleUniversityPress,1966.
[11]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J].经济经纬,2008,(1):55-58.
[12]陈小霞.舟山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评价与分析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13]刘随华.基于SSM法的铜川市产业结构特征分析[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14]王亚会.西安市产业结构分析及调整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15]高菁.小城镇产业优化路径研究一以杭州地区为例[D].杭洲:浙江大学,2013.
[16]刘桂菊.浙江省产业结构分析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17]张孝鹏.衡阳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变化比较及建议[EB/OL]. http://www.hytj.gov.cn/tjj/fxbg/jczxbg/1c3e2363-7faf-4b50-9826-8 7f8f9ead89e.shtml.
[18]冯兰刚,王雪丽,董腾云.河北省产业结构分析与预测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3):59-62.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alysis of Hengyang City and Its Optimization Path
XIE Zhu-jun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7)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a key factor of economic growth,so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both good and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important tasks for China dur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phase.In this paper, the dynamic model of deviating from the share is adopted to carry out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ree industry structure,and the following problems are found:the backwar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he low economic efficiency,the lack of competitivenes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the weak brand awareness,the unreasonabl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service industry,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to be improved,etc.According to these problems,the optimization paths of Hengyang industry structure are proposed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the first industry should be reasonably planned to strengthen its basic position;the secondary industry should be upgraded and improved to play its leading role;the third industry should be stable and perfected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service industry;the structure of three industries should be optimized and adjusted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dynamic Shift-share analysis;industrial structure;optimization path
F127
A
1671-5004(2017)01-0044-05
2016-11-30
重庆师范大学校级课题“西南丘陵山区农地流转交易成本核算模型”(项目编号:YKC16006)
谢砫 军(1989-),男,湖南新化人,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