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土地多功能集约利用模式探讨
——以汉中市为例

2017-06-05 15:02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汉中市集约土地利用

张 静

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土地多功能集约利用模式探讨
——以汉中市为例

张 静

(陕西理工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汉中市土地利用存在着两大矛盾:1)城市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之间;2)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鉴于汉中市土地利用的结构特征:1)基于主体功能区划构建生态网络格局;2)城市发展方向以生态旅游为主;3)城市发展定位为宜居城市等.为化解矛盾,提出了汉中市土地多功能集约利用方式:以主体功能区划为核心,以区域产业发展为骨干,以宜居城市为基础,以集约用地为指导思想,形成“生态-生产-生活”一体化的城市土地多功能集约利用模式,以期既保护耕地资源又维持生态平衡.

生态理念;土地多功能性;土地集约利用;汉中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根据2012年12月新华网公布情况知,2011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21 650.7 khm2,与1996年的130 067 khm2相比,耕地面积净减约8 416.3khm2,其中“十五”期间耕地面积净减少6 160 khm2,人均耕地面积由1996年的0.106 hm2降到2011年的0.09 hm2.近年来,在相关土地和耕地政策的约束下,耕地面积的减少有所控制,据201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知,2014年底全国耕地面积增加到135 419 khm2,人均耕地约0.099 hm2.但是,耕地的总体质量在下降[1],严重地制约了“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限性的土地面积跟增长性的土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所以需要借助于合理的组织土地利用模式来解决.土地利用实质上是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2].土地多功能利用,即同一块土地具有不同的功能,是通过土地利用的多功能化来满足人们对有限土地的无限需求[3].《土地管理法》强调在土地利用中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作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原则,即突出生态理念,科学地协调土地资源在产业间、部门间的合理配置[4].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既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无限需求,还要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满足对生态环境的改造作用.城市土地的多功能利用是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基于生态学理论分析和探讨城市土地的多功能利用模式是生态文明下城市发展建设的必然需求.为此,本文拟对汉中市生态理念下的城市土地多功能利用进行探讨,旨在为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汉中市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研究区域状况

汉中市北倚秦岭,南屏巴山,气候条件温暖湿润,年平均降水量890mm.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75.2%,丘陵占14.6%,平坝占10.2%(源于汉中地情网).该区域汉中盆地是中国著名的粮仓,但耕地资源有限,现有耕地约205.2Khm2(源于汉中市统计年鉴).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0.12%,境内有汉江、嘉陵江等567条河流,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是丹江口水库之汉江水的源头所在地,被公认为世界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市.2014年汉中市国民经济公报显示当年该市总人口384.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2.36万人.国土面积27 107.5km2.

2 汉中城市土地利用现状

汉中市地处陕西省西南部,位于关中、成渝、汉江经济圈结合地带,具有“三圈交汇”的经济地理优势,区位优势明显.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和陕南实现突破发展的需要,汉中市正处于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快速时期.同时,汉中位于国家秦巴山地生态屏障区,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属于限制开发区,基于土地经济属性的生产性功能与土地自然属性的生态性功能不断处于功能利用转换的角逐之中,产生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结构.因此,土地利用功能因其结构的变化而存在差异性,使城市土地利用呈现以下两大主要矛盾.

2.1 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发展和耕地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

土地是人类一切生产生活的载体,保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非农业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根据汉中市统计年鉴和汉中市国土资源局公告,1996年汉中市常用耕地面积253.85khm2,总人口362.2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55万人;到2014年常用耕地面积净减48.65khm2,总人口净增21.8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净增29.81万人.研究期内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率为1.06%,总人口年增长率为3.3‰,非农业增长率为2.6%.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用地需求和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本需要,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张.1996年汉中市由县级市改为地级市,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为16km2,到2007年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净增了11.5km2,年增长率6.53%;与此同时,1996—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净增191.99亿元,年增长率17.28%.2007年“西汉”高速公路的开通加强了陕南和关中经济区联系,汉中市经济大发展,2007—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净增698.64亿元,年增长率34.13%,2014年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为76km2,比2007年净增48.5km2,年增长率25.19%,城市用地扩张速度明显快于2007年以前.如表1所示.伴随着中心市区面积的增加,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增强,城市交通、公共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和提升,使城市建设占用耕地资源数量快速增加,城市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表1 汉中市近年来建设用地面积和建成区面积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汉中市建成区面积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而同步增加的,非农业人口从2006年到2014年净增加17.82万,建设占地面积由2006年的279.2hm2增加到2010年的1 771.9 hm2,是2006年的6.35倍,所占用的耕地面积由2006年的231.71 hm2增加到2010年的1 319.84hm2,耕地资源大量减少.目前,汉中市人均耕地为0.053hm2,按照联合国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线,汉中市已面临着耕地资源紧张和粮食基本保障之间的矛盾.上述数据表明:1)1996—2003年耕地资源净减50.86Khm2,主要在于1998—2003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对现有耕地资源管理较弱的时期,2004年以来国家加强了对耕地资源保护的力度和土地用途的管制.2)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非农业人口的增加导致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张,区域耕地资源保护与城市用地紧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城市化建设必须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建设为基础,势必面临着城市郊区农用耕地的大量侵占[5].3)加强城乡土地利用的统筹规划.城市用地不断扩张,造成了农用地的大规模减少,意味着居民生产资本的流逝和人们生活资本的减少,严格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和保护基本农田成为该时期城乡土地的管理重点.因此,在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中,既要保障人们维持生活需要的基本用地,实现土地的生活功能;又要保障人们从事生产经济活动的生产用地,实现土地的生产和储蓄增值功能,最终保障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2.2 城镇化进程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由于人类消费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所以当环境物品非常丰富时,人们对其边际效用接近于零,而对其它非环境物品的边际效用很大.因此,人们往往选择牺牲环境来生产其它物品,直到两者基本相等.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技术、资金等限制,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此外,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也会导致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环境问题.土地作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和城市建设的立地空间,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耕地逐年减少,粮食播种面积相应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为了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农用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和农用药品的过度使用,致使有毒有害物质随着土壤化学元素的迁移进入生态环境,引起土地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如图1所示,汉中市的粮食播种面积自1996年逐年下降,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却波动上升,意味着单位耕地面积的农用化肥及农药的施用量逐年增加.随着单位面积农用化肥和农药施用量的持续增加,终会超过土地生态环境的承载限度而引起环境问题.此外,汉中市地处我国中西部结合区和南北区域过渡带,具有独特的地质、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但是,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相关产业科技含量低,且该区域又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矿山资源的开发导致了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环境问题.正如王静[6]等研究的结果一样:汉中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快于生态环境的发展速度,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度较低,总体上处于失调状态.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开发会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城市化率,但是超过生态环境容量范围就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因此,有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往往呈现对立矛盾.

图1 1996—2014年汉中市粮食播种面积及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

3 生态理念下汉中市土地多功能利用模式

土地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场所,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变.一个合理的用地结构除了满足良好的生态平衡要求,还要符合合理的经济结构要求.因此,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区域内社会、经济及生态条件,在区域发展战略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使土地利用功能由单纯的“生活-生产”转变为“生活-生产-生态”的三者结合.在3大功能中,生态功能是基础,是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实现的前提条件[7].李强提出了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作为规划用途的土地利用分类应综合考虑土地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功能[4].此外,土地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蔡海生[8]提出了土地生态管理概念,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分析为基础,通过生态评价、规划、设计和实施生态工程,达到管理的目的.总之,土地生态结构是复杂的,也决定了土地功能的复合性.基于此,对汉中市土地利用生态结构功能分析对于指导区域和城市的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3.1 基于生产养育功能的生态网络格局构建

土地的生产养育功能是一个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生态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生存安全的环境容量.为了保障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高度协调性,我国构建了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明确指出秦巴山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单一,生态功能衰退,要加强该区域的生态恢复和建设.同时,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汉中为限制开发区域的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强调秦巴山地生态屏障要重点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多样性,加强水源涵养,以及重点开展汉江两岸生态安全带的水土流失治理、污染防治和沿江绿化,打造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绿色生态走廊.这表明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除了满足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外,还承担着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使用地类型发生了很大转变.国家生态安全战略的实施是为了改善国家生态环境,保障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促进国家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土地作为自然的产物,本身就是生态系统的子集,国家生态网络格局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土地生态系统,让土地质量大大提高,增加可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的结合.因此,国家层面的土地功能区划,决定了该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3.2 基于景观文化功能的生态旅游城市构建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汉中市生物资源多样,自然景观独特,加之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其森林覆盖率达51.2%、植被覆盖率56%.先后被评为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如表2所示.

表2 汉中市旅游资源统计

自西部大开发和“三农”问题提出以来,汉中市围绕“开放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活市”和“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的战略,旅游业逐渐成为汉中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的先导性产业,2007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丹江口上游规划明确提出该区域要充分利用秦巴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构建生态旅游城市.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发展集历史文化、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积极发展低能耗、高增长、高产出的第三产业,旨在保护区域生物资源多样性.当旅游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和自我认同的普遍行为时,往往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来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以形成风景旅游地,如表3所示.生态旅游城市强调了对城市发展的环境保护,提出了城市的发展方向.旅游业是高附加值产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用地数量及旅游用地内的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旅游用地类型呈现多样化,其用途趋向综合性和复合型[9-10].因此,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用地的多功能性.

表3 汉中市主要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占地面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土地资源不断被开发和利用,城市空间逐渐扩大,耕地锐减,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10]提出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滨江生态宜居城市、国内知名的旅游休闲城市”的发展定位,汉中市市区内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转变:1)在汉江城区段形成20km2的汉江湖公园,其中水面面积15km2,绿地和湿地面积5km2;2)构建18个广场、10个公园,成片绿地面积达2 000多亩;3)在生态环境优越的区域,规划布局10个30万m2以上的大型居住社区,并配套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4)用环城绿地将城东、城西北和城西南三个城市生长轴衔接起来.截止2010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56m2,基本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城市发展以宜居城市建设为目标,在加强城市内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促进了城市内部土地使用结构的调整和多样化,形成了复合型的土地功能.目前,汉中市三次产业结构需进一步调整,在特定经济发展水平下,土地利用结构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现处于土地利用调整期.

随着土地生产、生活和生态3个基本功能的充分发挥,土地服务功能会随之增加,如承载土地现有功能作用下形成的文化功能;另外,城市土地能起到一种储蓄增值的作用,反映了土地的财产的增值功能.综上所述,区域土地利用规划要以国土规划为基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土地利用的调配和优化.鲁春阳[11]研究证明了综合性城市用地结构的合理性高于单一功能类型城市.汉中市不仅是国家生态保护重点区,也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将3种职能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促进汉中市城市用地的合理性.

4 生态理念下土地多功能集约利用的形成

对于土地而言,一个健康的土地系统必须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功能上的连续性,其中以功能优化为核心和最终目标[7].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是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在土地利用合理性结构条件下实现土地的最大产出和利用效益最大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从人力资本型集约到资本技术型集约、再到结构型集约,最后随着城乡土地利用空间融合而趋于生态型集约[12].说明土地集约利用已从单纯的生产性集约利用转向了生产与生态相结合的集约利用.对一个区域而言,要保障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提高,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配置既要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还要实现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上所承载的土地利用功能的优化.依据系统论观点,整体功能应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但其前提是各部分之间要有合理的组织结构,部分合理是整体优化的基础,整体优化又为部分功能的正常发挥提供了环境保障.所以整体用地结构的优化与单一地块利用集约化要统一,才能实现土地的多功能集约利用,有利于土地利用的“多营”和“多赢”,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3].理论研究表明:土地利用系统的组织水平越高,则功能越复杂;组织水平越低,功能越简单,多种功能并重的土地利用结构是调和型土地利用结构的子系统,因此最高层的土地利用系统是调和型的[2].国家级主体功能区划为汉中市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框架,在此基础上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用地思想,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指导,当土地利用规划组织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为其提供优化基础,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复杂性,同时结合集约用地思想,使城市用地更趋合理,最终实现土地的多功能集约利用,促进和推动宜居城市的建设.如图2所示.

图2 土地多功能集约利用形成过程

土地是自然的产物,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生态功能系统,即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反映了区域土地生态功能的变化,导致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土地生态系统的内稳性越高越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功能实现的基础,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不同区域土地所承载的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存在差异性,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既要体现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要符合国家土地资源开发的要求.因此,优化土地利用既要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又要实现土地功能的优化.这种功能优化不是传统意义上土地的“生产-生活”单一功能的优化,而是土地“生态-生产-生活”相结合的复合型优化、土地利用方式的调和型优化,反映了同种土地利用方式却承载着多种土地利用功能.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多功能利用要求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须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先,在其基础上实现土地利用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土地集约利用思想是以节约用地、保护耕地资源为核心,提高用地的经济价值是土地复合功能的优化表现.汉中市既是国家南水北调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功能区,又是陕、甘、川省际毗邻地区,其土地利用规划需依照国家的主体功能区划要求,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优先,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中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土地资源的配置;通过土地集约利用,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此来实现汉中市土地利用的多功能复合,从而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

参考文献:

[1] 张国平,刘纪远,张增祥.近10年来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3,58(3):323-332.

[2] 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喻 锋.欧洲城市土地多功能集约利用简介及启示[J].国土资源情报,2010(3):34-36.

[4] 李 强,张可慧.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6):69-73.

[5] 袁 弘,蒋 芳.城市化进程中北京市多功能农地利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10):18-23.

[6] 王 静,赵德芳,彭亚坤.汉中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协调性定量评价[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3):465-470.

[7] 陈 婧,史培军.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5):536-540.

[8] 蔡海生,张学玲,黄宏胜.“湖泊-流域”土地生态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6):1049-1058.

[9] 胡千慧,陆 林.旅游用地研究进展及启示[J].经济地理,2009,29(2):313-318.

[10] 霍 黎.昆明市旅游业用地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9):58-60.

[11] 鲁春阳,文 枫,杨庆媛,等.不同职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8):27-34.

[12] 董黎明,袁利平.集约利用土地——21世纪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的重大方向[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6-8.

Model of Multi-functional and Intensive Land Use Based on Ecological Theory:A Case Study of Hanzhong(Shaanxi Province)

ZHANG J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Tourism,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 723001,China)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there are two major contradictions of land use in Hanzhong:1)a contradic⁃tion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2)the other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In order to solve those contradictions,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ree features of land use structure:1)forming ecological network structure based on main body function zoning;2)developing ecological tourism industry as leading industry;3)constructing livable city as the goal of this city.Based on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the formation mode for multi-functional and intensive land use has been summed up:main body function zoning centered,livable city based,intensive land use guided,the integrative model of ecology-production-life integration will be brought into being,to protect th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as well as to maintain the ecological balance at the same time.

ecological conception;multi-function of land;intensive land use;Hanzhong

F301

A

2095-4476(2017)05-0033-06

(责任编辑:陈 丹)

2016-11-24;

2017-02-27

陕西理工大学科研项目(SLGKY15-12)

张 静(1981—),女,陕西汉中人,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汉中市集约土地利用
汉中市人民医院
国 宝
看图识字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牢筑节约集约“高压线” 严守国土资源“生命线”——玉环县成功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
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论低碳经济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