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苗苗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ICTP)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病情分为心肌梗死组(AMI组,n=17)、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P组,n=21)和稳定性心绞痛组(SAP组,n=26),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c组),比较各组受试者之间的血清ICTP.基质金属蛋白酶一2(MMP-2)、MMP-9、c反应蛋白(CRP圾白介素-6(IL-6冰平,并分析ICTP与MMP-2、MMP-9及血管内超声仪检测结果相关性。结果
AMI组、UAP组血清IcIP、MMP-2、MMP-9、IL6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和c组(P<0.05),AMI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UAP组(P<0.05);SAP组最狭窄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及脂质、坏死比例均低于UAP组+AMI组(P<0.05),斑块纤维组成高于UAP组+AMI组(P<0.05);ICTP与斑块纤维组成、脂质比例及MMP-2、MMP-9存在正相關(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ICTP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评估指标。
[关键词]冠心病;不稳定斑块;基质金属蛋白酶;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6x(2017)02-0086-04
目前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患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寻找冠心病早期有效筛查以及预测病情进展的无创指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研究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主要与斑块内新生血管、血管重塑、细胞凋亡、血脂代谢、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在上述因素中,血管重塑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往研究显示,血管重塑过程中细胞外基质会出现一定变化,I型胶原为血管结构中的重要成分,而其降解产物为工型胶原羧基末端肽(ICTP)。因此,在冠心病患者中血清ICTP可能为不稳定性斑块重要预测指标。本研究分析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ICTP的水平变化情况,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其中心肌梗死(AMI)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01年)中的诊断标准,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中的诊断标准,稳定性心绞痛组(SAP)均符合欧洲心脏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人选标准:(1)年龄在18岁以上;(2)病历资料完整;(3)均为初发冠心病患者。排除标准:(1)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或者血液系统疾病;(2胖有免疫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3)伴有肾脏、肝脏、呼吸道等感染性疾病;(4)充血性心力衰竭、主动脉瘤、心肌病、肺栓塞以及心脏瓣膜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分为AMI组(n=17)、UAP组(n=21)和SAP组(n:26),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C组),四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抽取各组受试者静脉血5ml,以30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浆,置于-80°C冰箱中待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血清ICT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C反应蛋白(ClIP)及白介素-6(IL-6),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进行。冠心病患者均行血管内超声仪检测,超声仪为美国Boston Scientific公司生产的iLab型仪器,探头为3F40MHz单轨机械探头,超声图像均通过自动回辙系统获取,回辙速度1mm/s,选择每例患者的最狭窄部位分析,检测最小管腔面积、最狭窄斑块面积、斑块负荷、斑块纤维组成、脂质、坏死比例及钙化等数据。
观察指标:比较各组对象的血清ICTP、MMP-2、MMP-9、IL-6及ClIP水平,比较SAP组与UAP组+AMI组血管内超声检测结果,并分析冠心病患者ICTP与MMP-2、MMP-9及血管内超声检测结果的相关性。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相关分析用直线相关回归分析,P 2.结果 2.1四组受试者血清ICTP、MMP-2、MMP-9、IL-6及ClIP水平比较:AMI组、UAP组血清ICTP、MMP-2、MMP-9、IL-6及ClIP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和C组(P<0.05),AMI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UAP组(P<0.05),SAP组和C组血清ICTP、MMP-2、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SAP组与UAP组+AMI组血管内超声检测结果比较:SAP组最狭窄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及脂质、坏死比例均低于UAP组+AMI组(P<0.05),斑块纤维组成高于UAP组+AMI组(P 2.3ICTP与MMP-2、MMP-9及血管内超声仪检测结果相关性分析:直线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TP与斑块纤维组成、脂质比例及MMP-2、MMP-9存在正相关(P<0.05),与最小管腔面积、最狭窄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坏死比例、钙化比例无相关性,见表4。 3.讨论 冠心病是由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致病因素较多,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年龄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发病基础,当斑块形成后,易发展为UAP,此时如不及时干预可导致AMI的发生,从而危及患者生命。由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存在一定的缺陷,故无法有效对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程度进行有效预测。因此,临床中急需寻找能够反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者冠心病患者病情的指标。
研究显示,细胞外基质中的构成成分会对斑块稳定性造成明显影响,基质金属蛋白酶为锌依赖性肽链内切酶,具有切割细胞外基质成分的作用,其中MMP-2、MMP-9均为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机体出现病理改变后MMP-2、MMP-9被相关因子激活,表达显著上调,使得细胞外基质被大量降解,大大削弱了斑块纤维帽,从而促进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国外动物实验发现,将小鼠MMP-9基因去除后,小鼠的血管内膜斑块显著减少,胞外基质明显增加,其原因可能为MMP-9抑制作用增加了动脉血管壁坚固程度。金晓宇等的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清MMP-2、MMP-9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本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血清MMP.2、MMP-9水平显著增高,且AMI组、UAP组、SAP组、C组的血清MMP-2、MMP-9水平依次递减,表明随着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增减。同时,AMI组、UAP组血清MMP-2、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SAP组,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可能参与了不稳定斑块的形成过程,MMP-2、MMP-9水平升高提示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不过SAP组血清MMP-2、MMP-9水平虽然高于C组,但并无较大差异,提示MMP-2、MMP-9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期形成过程中并无明显作用。这与Deng掣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含有大量的I型胶原,当巨噬细胞侵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后会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使得I型胶原被催化降解,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构造成明显破坏,分解生成了ICTP。临床中,ICTP为转移性骨肿瘤主要预测指标,最近研究显示,在冠心病患者中,ICTP与斑块核心的坏死面积有一定关系,血清ICTP水平越高坏死面积越大,可能提示了不稳定斑块形成。本研究中,AMI组、UAP组血清ICT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C组,表明在冠心病患者病理过程中ICTP可能起了重要作用。有学者认为,斑块稳定性与血管斑块坏死比例相关,斑块坏死比例与斑块纤维组成比例呈负相关,斑块脂质的比例越高,则斑块越容易出现坏死或者破裂,因此斑块纤维组成、脂质、坏死比例为判断斑块稳定性的有效指标。本研究显示,ICTP与斑块纤维组成、脂质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提示ICTP与不稳定斑块形成相关。同时,ICTP与MMP-2、MMP-9亦存在正相关关系,且与MMP-2的相关性高于MMP-9,主要原因可能为MMP-2可降解I型胶原有关。近几年的研究顯示,在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及其并发症产生的过程中,炎性因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炎症反应是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特有生理特征,也是导致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关键原因。本研究发现,UA组患者的血清ICTP水平显著升高,提示炎症因子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早期形成。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血清ICTP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粥样斑块不稳定性的重要评估指标。不过由于本文样本量偏少,可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在随后的研究中可扩大样本量以进一步研究证实。